作者 | 耳東陳
監制 | 吳怼怼
不管活動咖位大小,隻要有李宇春出現,她永遠是 C 位,這究竟是爲什麽?
2023 微博之夜,除了久違的「好多人啊」,《仙劍》粉「爺青回」,李冰冰給黃曉明說了什麽,85 花姐妹情,另一個自微博之夜海報釋出時就被頻繁讨論的話題,是「李宇春 C 位」。
看明星陣容,如日中天的頂流肖戰王一博在,中生實力派鄧超胡歌在,開啓流量時代的 85 花在,還有名導和老戲骨悉數登場。
星光如此璀璨,李宇春爲什麽再次占 C 位?
「除了超女冠軍,《下個,路口,見》,她有什麽作品?」
「她現在人氣還高嗎?微博粉絲還不到 2000 萬」
質疑諸如此類,但拉長時間線,會發現不止 2023,此前 5 年的微博之夜,李宇春都是 C 位。
也不止微博之夜,自 2005 年出道起,有她在的演出和節目,壓軸嘉賓和海報 C 位幾乎是李宇春标配。在湖南衛視連續十一年當跨年晚會零點壓軸嘉賓後,李宇春 2016 年起轉戰江蘇衛視跨年晚會,舞台變了,待遇沒變。
「流水的娛樂盛典,鐵打的 C 位李宇春。」
悉數李宇春出道 18 年的 C 位史,能從中看到成龍、四旦雙冰、周傑倫陳奕迅、港台各天王天後。
總結一句,她的「壓番」名單,是一個黃金時代的華語娛樂圈。
李宇春怎麽做到的?
這似乎不是一道用「咖位」或「作品」可以輕松答過去的題。
将時間倒回過去,會發現原來 C 位的李宇春,象征着一個機遇與劇變共存的内娛向上年代。
01
華語樂壇鼎盛,内娛歌手青黃不接
回憶世紀初的華語樂壇,神仙打架是第一觀感。
雖然 90 年代末從廣東開始風靡全國的盜版 HDVD 沖擊着唱片營收,免費 MP3 分享網站 Napster 橫空出世,ipod 面世後,數字音樂的大趨勢讓傳統唱片業危機四伏。但在 90 後的成長記憶中,仿若諸神黃昏的千禧年代,是華語樂壇的榮光時期,是難尋代餐的視聽盛宴。
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音樂重詞不重曲,到了世紀初,環球、華納、滾石、新藝寶孵化的新歌手們,帶着獨特的曲風和唱腔,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
到 2004 年,台灣男有四大創作天王周傑倫林俊傑陶喆王力宏,女有四大三小一蛇團。
周傑倫的《七裏香》和林俊傑的《江南》在大江南北平分秋色,陶喆的《太平盛世》和王力宏的《蓋世英雄》都在流行曲風中融入了傳統中國元素。
60 後眼中那些「說不像說,唱不像唱」的 R&B 和 RAP 改寫着人們對音樂的認知,校園民謠和苦情歌,搭載着周傑倫們的聲線,把經典一一重塑。
那也是華語樂壇金童玉女「雙 J」分手的一年,蔡依林在演唱會上哭着唱了《倒帶》。全國各地的女生模仿 SHE 組團,唱完《super star》再唱《波斯貓》。張韶涵靠《歐若拉》打開知名度,又和潘玮柏合作了《快樂崇拜》。劉若英梁靜茹張惠妹依舊高産,孫燕姿正籌備着新專輯。
香港樂壇影響力雖然式微,但依舊有陳奕迅、楊千嬅、Twins、謝霆鋒、餘文樂們。
内地年輕人在港台流行文化裏流連忘返,而内地發展期的市場化文娛之路,也開始思考如何培養内娛自己的偶像。
經過八九十年代短暫的内地搖滾榮光,内娛歌手整體呈青黃不接的局面。
上一代天後那英們逐漸淡出舞台步入婚姻,新一代樂壇誰來撐起?是個問題。
實力大于外形的實力派在當時是樂壇主流,但随着市場化進程,港台歌手演員偶像化勢不可擋,這也要求内娛重新思考造星思路——一個引領流行文化趨勢的形象,不僅需要實力,還需要外形和态度。
在當時,憑影視劇走紅的小生小花大都會借着勢頭出專輯唱歌,但市場表現平平。
科班出生的演員們難撐起未來樂壇重任,而新生代歌手龐龍等已然借着網絡平台,用更接地氣的《兩隻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承包熱門彩鈴。
港台勢力和網絡流行夾擊中,内娛偶像困局怎麽破?
倡導快樂中國的湖南衛視,用一場民選偶像賽事,爲内娛解了圍。
02
數字時代,民選偶像與粉絲經濟
傳聞 2023 年内娛将會天降紫薇星,是誰尚未可知。但在 2005 年,李宇春之于中國文娛市場,是實實在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紫薇星。
以民選偶像身份出道,看似經曆的是「觀衆 - 偶像」的平權運動,實則暗合了許多時代發展的軌迹。
2005 年的中國大陸,擁有 1 億網民和 3 億手機用戶。網絡歌曲正在以彩鈴的方式充斥大衆視聽,QQ 音樂剛剛誕生,土豆網、PP LIVE、PP Stream 掀開了視頻網站在中國的發展浪潮。
《超級女聲》萬人空巷的那個夏天之前,手機、電腦、電視機,是人們生活中泾渭分明的三大電子産品。手機用來聯絡人,電腦用來上網,電視機用來看電視。
《超級女聲》将三者緊密捆綁在一起——客廳的中心還是電視機上播出的内容,但電視機裏選手的命運,卻由觀衆手機編輯的短信和網上投票來決定,一個選手能得到多少支持,除了在現實世界親友圈子奔走相告,拉票場域,延續到了網絡世界。
新浪、搜狐、網易、百度均開設「超級女聲」相關論壇,最終李宇春以 3528308 票拿下冠軍,比第二名的周筆暢多出近 30 萬票,比第三名的張靓穎多了 200 多萬票。
這是超女的競賽,也是門戶網站時期的劃時代之戰。
有偶像競技便有粉絲「對戰」,讨論超女聲量很高的天涯,因爲技術原因無法設置不同闆塊給各家粉絲提供空間,被百度超車。
百度貼吧因其社區屬性,成爲了粉絲讨論偶像的主戰場。百度借此超越新浪,成爲了流量最多的中文網站。
時至今日,在百度貼吧搜「2005 超級女聲」,依舊能看到層出不窮的帖子裏,「玉米」和「涼粉」争執不下。那是粉絲互聯網抱團和粉絲經濟的雛形。
李宇春奪冠後,「玉米」的戰鬥力開始進一步凸顯。
2006 年,李宇春發行單曲《冬天快樂》,成爲中國首位試行歌曲網絡付費下載的歌手。當時中國網民數量 1.37 億,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 0.72 萬元。在那個網絡世界盜版音樂橫行、用戶付費意識尚未形成的時代,《冬天快樂》,創造了網絡付費下載 1 秒鍾超過 200 份訂單,上線 20 天淨賺 60 萬人民币的記錄。
2008 年,曾經和李宇春合作過 MV 的王嶽倫,導演了《十全九美》。電影沒有啓用大卡司,劇情無厘頭,豆瓣評分 5.1,票房 5146 萬。
這個數字放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不值一提,但在全年票房過億電影隻有 8 部的 2008,它的票房成績不容小觑。
能在小成本壞口碑的情況下得到好票房,跟李宇春唱主題曲關系不可謂不大。當年慶功宴上,李湘和李宇春分别坐在導演兩側,比片中主演位置都要中心。
2009 年,李宇春同名專輯在移動無線音樂首發,老牌港台歌手還在堅持實體專輯時,她率先積極擁抱數字音樂。2014 年,李宇春再次成爲中國首個通過微信預購唱片的歌手。
到了 2015 年李宇春爲《山河故人》唱同名歌曲,「玉米」小周響應偶像号召,走進電影院看了人生中第一部賈樟柯的電影。
在劃分流量時代的時候,人們常常以楊幂、郭敬明電影、歸國四子、四大小生爲基點,但其實,互聯網時代更早的粉絲經濟,早在 2005 年《超級女聲》的賽場上就悄然醞釀着,并且随着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着。
被诟病的種種是後話,以李宇春爲代表的,對數字時代粉絲資産和偶像号召力的初試,或許是源頭也是初心。
03
争議與包容,文化輸出的符号
2004 年超級女聲第一屆舉辦,冠軍安又琪與其他選秀冠軍一樣,奪冠時激起水花,但漣漪很快散去。
冠軍命不見得是紅人命,争議諸多的李宇春,正因爲争議長存,才能夠頂流十餘年。
李宇春的第一重争議,與外形有關。
據中國紡織報,2005 年中國青年最喜愛的時裝品牌中,女裝品牌有太平鳥、江南布衣、美特斯邦威、唐獅、淑女屋。
休閑和淑女是主基調,而李宇春走的 tomboy 風,到 2015 年前後,才在大陸被當成一種風格廣泛承認。
那時傳統的性别凝視,與民選偶像代表的時代風氣形成鮮明對比,李宇春以區别于以往東方女性的形象,受到《時代周刊》、NBC、BBC 的多重關注。
她自此成爲一個代表中國包容性審美的名片,幾度登上《時代周刊》,在 2008 奧運會成爲首個登上宣傳手冊并用 9 國語言介紹的中國歌手。
李宇春的第二重争議,也與外形有關。
穿了裙子和高跟鞋的李宇春在輿論場上造成震蕩,這依舊是打破性别凝視和性别偏見的舉動。
她以先鋒的态度和優越的身高、頭身比條件,得到了時尚圈的青睐。
早年的中國明星,蜚聲國際時,才能得到大牌合作的機會,代言人的 title 往往是品類或地區限定。到了流量時代,奢侈品姿态逐漸親民,批發大使和摯友的操作屢見不鮮,但在國外社交媒體的品牌賬号中,國内合作明星常呈查無此人的狀态。
李宇春與藍血品牌合作,拿的 title 也是全球代言人。
比起一個人、一個選秀初代的冠軍,李宇春身上,有與時代同步接軌的網感,有早于時代審美的複雜特質。
種種合力,讓她從一個時代的冠軍,變成新舊文化碰撞、東西文化交流、性别議題中一個獨特的符号。
這種雜糅的特性讓她獨一無二,放眼華人逐夢演藝圈,能在東西方世界均吃得開,并不容易。《緻命女人》播出時,内娛讨論着華裔女性好萊塢發展辛酸史,楊紫瓊拿了影後,内娛歎息華語土壤對性别年齡的局限性。
似乎隻有一個李宇春,國内穩居 C 位,國際時尚對她敞開懷抱。
她像一個博弈包容的符号,也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被國際審美肯定的中國民選偶像,在中國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先被大衆選中,做時代新風的代言人;接着被内娛「委以重任」,以内娛自造的偶像号召力,抗衡港台、日韓、歐美流行文化;再被潮流選中,诠釋東方文化的先鋒态度和包容精神。
李宇春的符号性質,早已大過其本人。
我問李宇春十五年老粉小周,「你不覺得她(李宇春)其實沒什麽作品嗎?她爲什麽紅了這麽久?」
小周說,「可能名氣大過作品了吧。其實網上當時流行『再不瘋狂就老了』『野蠻生長』這些說法,李宇春都算先行者。她算中國流行文化的先行者」。
流行的先後次序無從考證,但作爲内娛空前的民選偶像,某種程度上,李宇春站在 C 位,像一種内娛繁榮尚存的象征。
黃金年代稍縱即逝,唯有一些持續不變的習慣,預示着那并非黃粱一夢,而是切切實實,曾經存在。
吳怼怼工作室出品
吳怼怼,左手科技互聯網、右手文娛與消費。钛媒體 2021 影響力創作者,領英 2020 年度行家,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2017 年度作者,新榜 2018 年度商業觀察者,DONEWS2019 年度十大專欄作者,NEWMEDIA2019 年度科技新媒體,天極網 2019 年度影響力自媒體。
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虎嗅、36 氪、钛媒體、數英等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