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作者丨直八
令人難以置信,曾是全球最高的獨角獸,如今砍掉腦袋也要上市。
上市前,它的估值達 390 億美元(2846 億 RMB),而今市值約 93 億美元。
9 月 18 日,雜貨食品外賣平台 Instacart 更新 IPO 文件,估值調整至 86 億到 93 億美元。與其巅峰估值相比,相差約 2218 億元,前後間隔僅有兩年半。
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了這魔幻的一幕?鉛筆道認爲,這與其生态的健康度有關。
Instacart 是一家什麽公司?
通俗理解,它就是雜貨食品版的 " 美團外賣 ",成立于 2012 年。
與美團外賣不同的是,它的品類更聚焦雜貨食品,而非餐飲。
更細分地說,Instacart 的核心品類有:新鮮食品(蔬菜 / 肉類等)、幹貨和罐頭(米 / 面等)、飲料(咖啡 / 茶等)。
用戶通過 Instacart 下單,後者再去雜貨店采購,再整合配送,将商品送至用戶手中。
從品類特征看,Instacart 還可對标國内生鮮電商平台,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主打即時配送。
比較遺憾的是,Instacart 流血上市的現狀,與每日優鮮等更像。
每日優鮮幹到了國内前三,依然長期不盈利。Instacart 也幹到了美國前三,去年勉強盈利。
後者表現略好。
從估值看,每日優鮮上市首日便估值倒挂:上市前估值約 200 億元,上市首日跌至 140 億,2 個月後跌至 70 億元。
而 Instacart 更嚴重,還沒上市估值就開始倒挂,且相差 2218 億元。
從發展曆史看,Instacart 的盈利表現勉強。
2020 年營收約 14.77 億美元,淨虧損 7000 萬美元;2021 年營收 18.34 億美元,淨虧損約 7300 萬美元;去年營收約 25.5 億美元,淨利潤約 4.28 億美元。
之所以盈利 4.28 億美元,有一個關鍵原因。
2022 年,公司獲得 3.58 億美元的稅收優惠(減免等),刨除此項,淨利潤約爲 7000 萬美元。
Instacart 成立 11 年,累計虧損約 9.77 億美元。據鉛筆道 DATA,它的累計融資大約 26 億美元。總體比較,盈利狀況并不算理想。
更核心的是,鉛筆道認爲:Instacart 的生态不足夠健康,未能發揮互聯網 " 降本增效 " 的價值,或者說發揮得不明顯。
從利益分配機制,可以看出這一點。
在 Instacart 生态裏,大約有幾個角色:Instacart、采購者、配送員、商家、顧客。
據招股書數據(2022 年),假設顧客買了 100 元商品,其利益分配大約如下。
首先,Instacart 要拿走 14.9 元的交易收入,包含向商家收的傭金、向消費者收的配送費等。
其次,采購者要分走 8.2 元,不含向消費者收的小費。
從顧客角度,購買 100 元的商品,有超 23 元是用于支付商品以外的費用:Instacart 先過一道(油水),采購者再過一道,配送員再過一道,再收一部分小費。
如此一來,消費者還剩多少實惠?
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如此,Instacart 還不盈利。更值得注意的是,Instacart 還踩中了疫情紅利,2020-2021 年間,消費者轉向線上購買雜貨食品,讓其訂單量、收入大增。
而即便如此,Instacart 依然不盈利。
僅僅依靠促成交易,Instacart 是很難實現盈利的,它不得不擴充其他收入,比如廣告。
2021 年,其廣告收入爲 5.72 億美元,占總收入 31%;2022 年增長至 7.4 億美元,占總收入 29%。每年同比增幅大約 29%-31%。
加上廣告收入,Instacart 才勉強盈利。
這不得不令人反思:Instacart 花費 10 年搭建的商業帝國,是否具有長期生命力,對行業是否有不可替代價值?
當然,美國雜貨食品的在線化進程尚未結束。
美國零售業中,雜貨食品是最大的類别,2022 年總支出爲 1.1 萬億美元,但在線化進展緩慢。
2009 年 -2019 年,雜貨食品的線上滲透率,僅從 1% 提升至 3%(銷售額),2% 的增量花了 10 年時間。而 2019-2022 年,卻從 3% 暴增至 12%。
即便如此,仍處于較低水平。
相比其他品類,2022 年消費電子的線上滲透率爲 66%,服裝爲 38%,消費食品爲 23%,家居用品爲 20%,
随着線上滲透率的提升,Instacart 有可能改善成本結構。
但這種假設是把雙刃劍,也許最終的數字證明了另一個結局:或許,雜貨食品在線化就是個小衆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