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我完全聊不了這個話題,因爲沒在醫院混過。不過去年就有個在醫院的小夥伴一直想聊這事,他對醫院的毛病有一些了解。今天這篇文章要是去年聊,估計大家都覺得這裏邊說得太誇張,這段時間目睹了那些醫療巨貪,估計也就容易接受了。
一
說起醫療改革,幾乎每一個人都支持。因爲對之前的醫療體系,大家都很不滿。
病人就不必說了,誰都想要更高性價比的醫療服務。小病就近、人少、方便,大病有号、有專家、能治好。平時體檢盡量全面,提前能發現問題。當然盡量能少花錢,醫保報銷比例再高一些。現在一線城市基本沒啥問題,可是其他城市的,動不動就得往一線跑,而且大病破産也是常态。整體是越往基層越不平衡。
對于政府部門,看着每年不斷攀升的醫療花費,還有繳納的醫保總額,二者的差距如同分裂的大地闆塊一樣,在可預見的未來隻會越拉越大。數字最真實也最可怕,看着手裏就那麽多錢,七個蓋配了八個鍋怎麽辦?
醫院也希望改革,大醫院看着每天洶湧的人流,從上到下都發愁。領導掰着指頭算病床、手術室、門診。想着走廊哪裏還能塞張床,手術室開到淩晨三點能多做多少,門診時間延長半小時能多看幾個。
普通醫生護士工作人員就一條:能不能休息一下?
醫院真事,一個外科小夥伴,在病人推走後他累得邁不開腿,靠在牆邊打算歇一會,就迷糊過去了。幾個護士看他一下倒在地上,吓得半死。七手八腳把他拖上手術車打算搶救,然後就聽見他巨大的呼噜聲和磨牙聲。
小醫院沒有病人,效益不好,醫生沒有幹勁。每天就來幾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很多時候工作幾乎都是體檢。
至于醫藥企業,也希望改革。企業的産品到消費者手裏要經曆太多曲折了,過一關就要打點分成,這些成本最後加在産品裏。消費者拿到手的價格早已面目全非,一個個都大罵藥企,政府對這事也不滿。
藥企其實不怕挨罵,掙錢麽,不寒碜,如果賺到錢,挨點罵應該的。但是過關要花錢還要花精力,企業需要雇傭人員,聯絡感情,請客送禮,舉辦會議,參加評獎等等。最後算下來利潤,七折八扣已經剩得不多,相當于挨了罵收益卻一般。
有的藥企看财報,成本的90%以上是銷售費用,簡直離譜。就算那些公認研發占主導的藥企,銷售開支依舊很誇張,比如前幾天的醫藥龍頭,2022年的财報顯示盈利212億,研發花了49億,但是銷售花了73億,你們感受下。
整個醫療環節,成了抱怨的聚合體。
政府說大把大把的錢通過醫保報銷花掉了,老百姓個人醫療負擔沒有明顯減輕,人民健康水平沒有明顯提高,我的錢呢?
老百姓說看病越來越貴,說醫保報銷比例提高了,但是看病單價也貴了,我個人掏的錢沒見少,醫療條件也還是那樣,我的錢呢?
醫生說工作越來越多,醫保報銷額度擺在那,醫院的任務擺在那,病人躺在那,我忙得四腳朝天還忙不完。天天多少錢進了醫院我也知道,我月底拿到手怎麽就那麽點,我的錢呢?
企業說我進原料加工包裝生産,一筆筆賬在那擺着。我怎麽10元出廠的東西,病人到手成一百多,都罵我。真要拿到100,罵我我就認了,但是我拿到手就10塊啊。我錢呢?
盡管一般來講,全世界沒幾個國家老百姓對自己國家的醫療體系滿意的。不過我國确實面臨"超級大考",因爲我們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嬰兒潮時代的滾滾洪流如今馬上就要步入老年,每年退休兩千萬人,這些人都是接下來的就醫主力。曾經的紅利馬上就要變成純消耗,現在的醫療體系是根本沒有爲當前的情況做準備。
所以唯一的路就是醫改,增加醫療投入,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無關的消耗,不然多少錢都不夠用。改革就要動一些人的利益。如果能對大多數人好,改革就是對的。
二
我國醫療行業的中間渠道,高情商的說法就是非常有中國特色。
當然不隻是中國,全世界的醫藥行業中,從藥企到醫生之間,都有大量的人員。這些人作爲二者之間的溝通渠道,是必要和有用的。
但是中間渠道做成我們這樣的,不說獨一無二也是世上少有。
其中最大量的就是被稱爲"藥代"的一群人。這些人的分類其實也挺多,可以粗略分兩類:一類是藥企自己在各地建立公司雇傭的,另一類是一些藥品代理商建立的。
雖然分類,但是工作内容都差不多——打通整個環節,把自己公司的藥賣出去。
藥品想進入醫院,第一步是拿到政府的許可,允許在所在轄區銷售。這一步并不容易,但是打交道的部門不多,總工作量不大,不是藥代的工作重點。
重點是進入各個醫院的采購名錄,這家醫院如果不采購,下面醫生就不方便開藥。所以最好還是進醫院,這就要走通醫院各個層級領導的門路。進了醫院還沒完,藥代要繼續做用藥科室的工作。最主要的自然是科室主任,請他向大家推薦自己代理的藥物器械。
然後是所有能開藥的醫生,不論是主任還是主治,有處方權的都要多多少少照應到。
打通環節的方式,其實大家都懂,就是利益輸送。這個工作難度是不低的。
如果是打過幾年交道的比較簡單,大家心照不宣,一般沒有變動。藥代一個月來一次,找科室主任聊聊,順便核對上月的數目。提成大都是統一到科主任那裏,然後由他來分發下去。科室主任在大原則下有一定靈活度,這可以說是科主任最大的權力體現。
比較會做人的藥代,每月會拜訪所有主任醫師,提些吃吃喝喝的東西。醫師放在辦公室,讓學生和手下随便拿。至于醫院領導,會有高級别的藥代聯絡,有的月結有的季度結。
如果是新藥難度就比較高了。老牌大廠出的新品,或者某種特效藥物,那還比較簡單。要是個新廠的普通藥物,打開局面就很難。
很多時候醫院這一關就難過,先要找說得上話的人讓他提議,然後上會讨論。院長、相關科室分管副院長、管采購的副院長幾個都不明确反對。最後才能放行,這個過程中不可能憑你幾句話就能說得動領導,還該幹啥大家也都懂。
然後是科室主任,人家以前藥用得好好的,你跑來說換你這種?你這是金丹麽?領導說進來,你放這吧,主任不張嘴哪個開你的藥?
這時不能提錢,提錢辦不成。隻能慢慢交流,找别的科室主任出面請客。先認識臉,再去辦公室和家裏兩趟,每次不要待太久。混得熟了,再談點利益,主任說一句"我跟大家說一下"就算有門了。
到這依舊八字沒一撇,還要去找所有開藥的醫生,人家用得好好的,科主任說了不用你也沒法子。請客+拜訪,伸手不打笑臉人,局面慢慢也就打開了。整個過程不能着急,科主任不開口,醫生不願意開,都是常有的事情。甚至被人家連人帶東西轟出來。不能着急,臉皮要厚嘴巴要甜。
幾乎每家大醫院附近,都會有一個到幾個大飯店,大量專做醫生生意。科室聚餐、藥代請客、病人答謝、同學聚會等等,都在這裏。醫生戲稱到這吃飯爲"上食堂"。
你以爲這就算完了?藥代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近期新聞裏專門說了醫院會議的問題,新聞沒有太細說。這裏的開會不是醫院自己開會,而是醫生們參加的各種會議。
這些會議到底全國一年開多少,似乎沒有确切的統計。一般大醫院的主任醫師,短的一兩周,長的一兩個月基本就有一場。
某個醫療資源比較發達的城市,當地一個酒店因爲距離兩家大醫院近,會場組織比較有經驗。在疫情之前。一年裏一多半的會議,都是各家藥企和醫藥公司辦的。
那個酒店的大堂經理,幾年裏認識全市的幾百個醫生。見面打招呼"X主任好,又來我們這開會了?"各個醫院不論哪個科室,推門進去一多半都互相認識。
組織會議非常麻煩。一場參加人數100人的小型會議,相關的工作人員就要好幾個,訂場地、訂房間、訂宴會、會場布置、登記參會、報銷差旅費、準備紀念品等等。
如果是大型國際會議,工作真正千頭萬緒,一大群人忙得飛轉。開完會就如《紅樓夢》裏元春省親之後,所謂"阖府上下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光收拾東西就弄了二三幾天"。
至于組織一場會議要多少錢,按照各地物價和會議檔次不同。從每天一人幾百到幾千上萬的都有。離譜的曾經有在郵輪上開會,五天四夜,從上海到沖繩再回來。
你以爲這就完了?這才哪到哪呢。上面還隻是藥代的基本工作,要想幹得好,就要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
做一個藥代,最重要的就是勤快細緻。自己負責的那一塊,工作做得越細越好。
有的人腿勤,隔三岔五上門來,而且不光領導,普通醫生也都客氣結交。跟誰都能聊,出手大方,經常請小醫生吃飯,節日還送些東西。大家對這人印象自然就好。
而且随着時間推移,住院醫生升了主治,主治升了副高,副高升正高,普通主任成了科主任,小藥代也混成了部門經理。但是依然還是有時間就親自上門,活活把這個科室弄成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負責的幾樣藥品,别家鑽破頭别想進來。誰說都不好使。
有的人是手勤,哪個醫生有事找他,能幫忙的他幫忙,幫不了他想法子找人,找不到人他也跑前跑後。
一個主任說一句"葡萄快熟了",就立馬租個中巴車禮拜日帶大家去摘,提前找果子好地方幹淨的農戶大家,中午安排農家樂吃飯打牌。下午把所有人一個個送回家。然後還要轉回醫院,因爲有人值班,所以他早按照人數摘了幾箱送來,在護士站還要放幾箱。
一個主任家裏孩子快中考了,化學不太好。藥代多方打聽到個名師,不知道拐了多少彎花了多大力氣,弄了個輔導的名額。不知道成績咋樣了,不過這用心程度醫院裏都傳遍了,大家都覺得這人能交。從此以後工作開展簡單多了。
在這之外,搞好關系的方式還有很多。有的人覺得前面這些好是好,但是太麻煩,有沒有幹淨利索快的?
有的,藥代行業曾經是個女性顔值高地,比其他行業高出不少。很多大醫院,一家企業可能會一個科室派兩個藥代,一個男的負責具體業務,女的……也負責具體業務。
後面的就是小夥伴喜聞樂見的環節了,大家自己腦補,這裏就不多說了。你說是不是在傳謠?完全可以搜一下嘛,看看這些年這類事有多少。反正一般有巨額利益套現的空間,從來少不了财色交易。
三
醫改中對中間渠道的打擊,方式簡單得不可思議,效果卻很好。國藥集采,全名"國家或地方組織藥品集中采購"。這個聽起來很普通的事情,其實對流通環節是非常大的打擊。
沒有去管藥品提成,沒去管進醫院的審批,沒有管藥代和醫生聯絡感情。
隻管價格,别的我不管。你10塊錢一盒出廠價,中間物流運輸儲存啥的我也不和你一筆一筆算。你說你最低多少錢賣吧。20?好,這個規格的藥,有沒有同樣标準的?你們也有?好,你們幾個自己商量吧,誰低我買誰的。就這麽簡單。
後面的事情發展非常好玩。包括很多醫生在内,一開始對此都很不以爲然。表示國家就是想借此減少醫保開支。藥企估計會降價20%左右,算是支持國家政策。
第一次集采是2019試點,結果國内很多企業降價很多。大量外國藥企還不适應這種節奏,報價高出局了。
于是很多人那時開嘲諷,說這樣搞醫院隻能用國産藥,質量和外國進口原研藥不能比,外國藥品成本高質量好啊,你看國外那麽透明藥品都很貴,可見人家東西成本就高啊。國内藥企那麽便宜就生産出來了,肯定不是偷工減料就是質量不過關,到時候治不了病耽誤了病人。
不久之後的2020年1月17日。上海舉辦第二次集采,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參與集采的國外原研藥平均降價82%。
最爆炸的就是拜耳的50mg×30阿卡波糖片,價格從一盒65降到了5.4元。聽到這個消息的人,大多第一反應是吃驚,然後是憤怒。一粒售價可以不到兩毛錢的藥,居然心安理得地加價十幾倍在中國賣了這麽久?
當時大多數噴子已經老實了,不過部分嘴硬的說藥物是化學大規模生産,成本變化比較大。醫療器械,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成本降不下來。
然後第三期集采的最大新聞來自人工關節。髋關節從3.5萬下降至大約7000元;膝關節從3.2萬元下降至大約5000元。降幅都超過80%。
這一刀可以算是從腳踝砍了……
那問題來了,這麽搞會不會影響研發積極性?
也不一定,因爲采集成功後,今後就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以咱們國家的采購規模,他們單價調低點,依靠天量規模,依舊有得賺。如果真賺不到,他們也不參與這事。
随着集采範圍越來越大,整個醫療的中間環節瞬間崩潰了。
前面說的藥代行業那麽熱鬧,巅峰時期全國藥代有300萬人,拉動的相關産業至少也有上千萬人。人員工資、組織會議、吃飯送禮等等。說到底還是一個字——錢。300萬藥代那事專門查了下,竟然是真的,現在剩下幾十萬了。
每年可能要千億級别的資金,才能支撐如此龐大的産業。錢從哪裏來?隻能是藥企到患者之間的價差。現在這一刀砍在了七寸上。通過幾次集采藥企的降價幅度之大,幾乎所有人都被驚到了。
降價80%說明兩件事:一是以前有天量的錢被中間環節消耗了,二是以後這種事很難繼續了。一夜之間藥代這個行業萎縮了一大半。錢是水,藥代是魚。水直接斷流,魚如果不想幹死,就隻能趕快離開。
現在藥代依然存在,但是早不複當年的盛況。剩餘的價格空間,使得這一行成爲一個平淡的工作,就如同股票熱潮後的交易所。
在整治過程中,還對部分藥企進行了處罰。但是主要工作是清理企業到醫院間的中間環節。細心的小夥伴可能注意到。我說的隻是到醫院,不是到醫生。
從醫院到一線的醫生,醫改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
醫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環境。和一般企業有很大不同。它内部人員的結構很單一:都是醫生,這群人從上大學開始,基本就處在一個單獨的生态圈裏。
一所大醫院,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在大名XX醫院之外,還有XX大學XX附屬醫院的名号。有的幹脆大學和醫院在一起,裏面的人也是一夥人兩套班子幾套系統。
院長可能同時是學校副校長,或者是學校某個處的處長,同時是某個系的系主任和教授博導,然後還兼醫院某個科室主任。
有高級職稱的醫師很多在大學做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帶研究生。研究生學習之餘在導師手下給醫院幹活,學校的事、醫院的事、導師的私事、别的主任的事、自己的論文都要忙,還要替導師開會寫發言做實驗,甚至有些還得給導師去接孩子。還要替導師帶師弟師妹,教他們做實驗、幹活、寫論文。
醫院人員流動小,很多醫生從上班第一天到退休,就處在一個排隊序列裏面。甚至有的人從報考研究生那一刻,就和自己導師、這個科室、這家醫院綁定了。一輩子就在這個圈子裏面,從沒有離開過。大部分痛苦是這個圈子給的,将來升遷的資源也得依賴這個圈子。
對于年輕醫生來說,醫院是個階級分明壓迫嚴重的地方。每一級之間的差距大得不可思議。
實習醫生就不說了,那還是學生身份,連大門都還沒進。真正的底層,錢不多,活卻多得要死。至于規培和專培的,那更是人人呼來喝去的奴才,免費自帶幹糧送上門被壓榨的勞動力。這裏可能不同醫院不太一樣,不過整體壓力是很大的。
有的規培生甚至因爲這段經曆,留下了長期陰影。半夜在家睡覺,會突然驚醒:"主任我沒睡着,剛剛還給7号床發藥呢"。
拿到執業醫師資格後,做個住院醫師,算是進了隊伍。其實在領導眼裏和實習的也沒兩樣,依然在最底層混。
熬了幾年升到主治醫生,也不過是稍微擺脫了一點壓迫,有點自保能力,或者說可以壓榨下面人了。收入勉強和付出沒那麽差距。
等到做了副高,才真算是看到曙光。手下幹活的多了,收入和付出也成比例了,算是熬出頭了。如果不想怎麽進步,慢慢等着升正高也就是了。說實在的,正高副高的區别,雖然還有但是沒到階級差距的地步。
直到這裏,其實都還是醫院的基層。收入源于自己的勞動,也就是自己治療的病人。最多壓榨一下同組裏地位較低的醫生。按照劃分,算個大一點的小手工業者。
有了正高職稱,才是往上的基礎。
科室主任是最低的領導,到這裏算是擺脫了"無産"身份。因爲管理整個科室,有了一定的行政和人事權力。在整個的利益分配上有了話語權。科室主任比普通主任,除了自己所在病人的之外,還會有一筆收入。
至于數目多少,和科室具體情況,科室主任和其他主任實力的差距,甚至醫院或者科室的傳統規矩有關。
再往上,就是院領導,這個層級一下比科室主任高了很多。越是大型醫院,科室多資金大權力大,差距越是明顯。一線大醫院的某些重點科室,可能比小城市整個醫院都充裕。
很多利益相關的情況,院領導才有資格接觸到,比如設備采購、基建招标、新院區建設等等。科室主任有啥事普通主任可能還能知道點動靜,院級别的情況,雖說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但是下面基本隻能靠猜。
就好像最近披露出來的幾個案子。估計爆出來後,本院的醫生大多會很吃驚。比如能收受一百多套房子,很多領導輕松就貪污過億。比如采購1500萬的設備,爲了弄1600萬回扣,把價格改成了3520萬。
相比起來,一個髋關節的兩萬多差價,中間還要N個環節的人每人吃一口。醫生到手估計都不到20%,真的是應了那句話: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整個醫療系統,常年運轉下形成的這一套體制,落後得匪夷所思。不要說人人平等按勞分配沒做到,多勞多得都沒有,甚至人員随意流動都不允許。最底層的醫務人員地位差不多就是包身工。
之所以忍受這種生活,隻有兩個原因:一是前面的沉沒成本太高了,20年讀書+幾年實踐,人生最寶貴的時間都投進來了,基本上沒法退出了。
二是看身邊的人,往上看院長主任是這麽過來的,往下看學弟學妹還在一批批地排隊,前見古人後見來者。左右看各個醫院各個科室都這樣,不忍也忍了。
按照一個小夥伴的自嘲:就當這幾年是坐牢踩縫紉機,熬過去就好了。
當然還有個不好明說的理由:往上看,升上去了就好了。院長的快樂是想象不到的,科主任自己也接觸的少不了解,就算是做個普通主任,帶一個組管十幾張病床,在這個小天地裏不說作威作福,多少也有了自主權,收入也不錯。雖然還是要辛苦工作,但是比起自己現在,爛泥坑裏幹活還隻能吃土的日子,那就是天堂了。
升上去以後,看下面的人在泥坑掙紮。要是幹活慢了,還要嘲諷"我們當年比你們條件可差多了,這點苦都吃不了?現在的年輕人啊,啧啧"。
中國的醫療系統中,底層醫生地位低工作多壓力大收入少。靠着"等我上去以後玩命報複現在的日子"支撐自己。
甚至很多醫務人員做了領導,心裏都有一個想法。就像郭德綱相聲說的:"等我發了财,我要玩命花,我拼命花,我要報複我以前沒錢的日子。豆漿我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醫療改革進入醫院後,工作重點就是打破這種體制。不過現有體制下,一旦想打破,必然觸及既得利益者,他們必然會阻撓。越是獲利大的,阻撓的力度越大。
所以,不等他們出來再收拾。在壓縮中間環節的同時。對醫院内部的整理就開始了。
内部改革的抓手,就是反腐。權力造成腐敗,沒有監督的權力百分之一萬腐敗,醫院的體制使得領導缺乏監督,又每天大量金錢出入,幾乎闆上釘釘的不幹好事。
最近爆出的這麽多的案件,涉案金額非常大,一些不起眼的醫院都能完成小目标。而且膽子還特别大,多少錢都敢拿。收受的時候也是明目張膽,根本不藏着掖着。
據幾個醫療系統的小夥伴說,現在反腐力度還在加大。很多醫院都在查,而且越來越深入。不但倒查以前的賬目,還從醫院層級查到各個科室。已經退休的人員也被叫去問話,有的進去就沒能回家了。
我問這樣查,對于醫院運行是否有影響,大家會不會情緒不穩定。
普遍的回答都差不多:"怎麽可能?全院多少人,領導才多少?再說領導也不都出問題,真正有權力弄大錢的就那麽幾個。
再說了,跟所有的機構一樣,領導不在根本不影響運轉,并且哪都是極度缺幹活的,最不缺的就是領導,說不定少幾個領導效率還能高一些。至于基層那些人,就是幹活的,幹他們啥事?基層能貪到啥錢?
你如果以爲醫療改革到這裏就完了?那你就想簡單了。
如果到反腐爲止,這次醫改就隻是錢的問題,這遠遠不夠。
五
不但要打破一個舊世界,還要建設一個新世界。建設是重點。
現在形成的醫療體制如果不打破,就不能解決問題。同時不建立一套全新的體制,舊有體制很快會卷土重來。
所以在醫療改革文件中,很大篇幅說的是兩個問題:一是發展分級醫療,一是修改薪酬機制。
分級醫療說了很多年,就是先去社區醫院看病,那裏無法處理再推薦你到大醫院去。以後隻有嚴重的急診,才跳過下級醫療機構。自從開始搞,各種質疑和嘲諷就沒停過。
不管怎麽說,絕大多數人的病不嚴重,基本上幾天就能好。按照一個醫生小夥伴的說法,隻要還沒到叫救護車的程度,去一趟社區醫院的時間,基本不會讓病情急劇惡化。很多時候在社區先緊急處理一下,對後續治療會有很大益處。
此外也可以避免北京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有些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挂個三甲醫院專家号,要知道,這個号對于别人可是救命号,都被那些感冒咳嗽給占了。
至于薪資調整,在這次醫改中屬于重點。内容挺多,不過不知道爲啥,解讀的都很片面:說要吃大鍋飯了,以後幹多幹少一個樣。說要大砍主任們的收入,以後要麽好醫生都會跑私立醫院去,優秀學生不學醫了。說國家就是爲了省錢,不願意在醫療上投入。
仔細的看了一下國家文件,還有各地出台的一些文件,發現說的不完全是假的,但是很多信息都故意歪曲了。
醫療投入前面算過了。現在一年全國公立醫院虧損一萬億,這就是一個大坑,我們不能掉進去,也沒能力填。
全世界有一個算一個,超過1000萬人的國家,都填不滿。不然這30年來美國曆任總統,也不用把醫保改革都作爲最重要施政措施。
希望減少醫療投入有什麽問題?不論是自費、醫保報銷、财政補貼。最後還都是老百姓的錢。省一點怎麽了?
至于所謂大鍋飯,其實說的是兩部分。一是公立醫院領導年薪制度。各地文件不同,但是收入将控制在本院平均工資的3倍~5倍。
你說非法收入?既然都知道是非法,那就是紀檢部門的工作範疇了。不屬于醫改考慮的。是小心謹慎還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看各位領導自己。
另一部分是關于科室,首先要平衡科室之間的差距,不再讓收入和科室業績挂鈎。
這一點我咨詢過幾個小夥伴,他們都說各個科室肥瘦非常不均。總的來說外科比内科多,手術大、手術多的科室更多。不同科室看科室,同科室看業務量。同樣年資和級别,不同科室收入可能差好幾倍。
最慘的就是兒科和急診,又累又煩夜班多錢還少,人人都不願意幹。有個幹兒科的歎氣,說自己也不知道怎麽選了這麽個專業,每次夜班外面都排長隊。孩子生病一家子都來,七嘴八舌吵得腦子疼,一夜不停地看幾十個。下班跟脫了一層皮一樣。
對于平衡科室收入,似乎反對的人不是太多。主要是擔心醫改後收入大減。
那些現在收入非常高的,大概率會有所下降。
不過這是個選擇問題,一般來講,每個國家都得做出選擇,有些國家走的是那種醫院規模很大,相對便宜,但是上限不是太高的,比如英國。
有的走的是上限很高的,但是巨貴,類似美國的,美國醫生門檻極高,收入也極高,但是代價就是醫療費用也非常逆天。
成年人的世界不可能兩個都要,咱們國家這麽大的體量,疊加深度老齡化,需要大量的普通醫生,而不是少量頂級的,重點治那些"得到适當治療就能恢複的",絕症什麽的,湊合着治吧。在一個絕症病人身上花幾百萬,不如給幾百個人每人花一萬,錢就那麽多,總得做個選擇。
至于威脅說收入少了,以後學生不願意考醫學,這真不用擔心,醫師公這類鐵飯碗,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會越來越被人追捧,事實上現在你想去讀醫學院也不一定能讀的上,分水線被拉得很高。
上文說醫生苦,可大家想過沒有,這個社會除了那些尋租崗位和職業,誰能舒服得了?問題是絕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持續的上升通道,也沒有五險一金,沒有鐵飯碗,醫生職業受追捧,一點問題都沒。
尾聲
我看了好幾遍文件,又反複想了想,隻能還是那句話:沒有所有人都赢的遊戲。我們除了通過醫改,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沒有别的路走。
改革就不可避免地觸及一部分人利益,被人觸及利益就會叫,但是叫聲大不代表改革錯了,隻是代表有人站在了改革的對立面上。
而且接下來每年都有兩千萬退休老人,今年要退休2800萬,新出生人口卻降到了七八百萬。老人們如今壽命長,小毛病又多,而且絕大部分人的生命的盡頭都是極度費錢的絕症,不搞分級治療,不搞醫療改革,以咱們國家現在的醫療開支根本扛不住。
今後隻能是提高透明化,落實舉報制度,組織扁平化,順便讓更多的年輕人去讀醫讀護理,适當拉高一些基層人員的收入,除此之外也沒啥别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