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何理
過去幾十年,中國互聯網生态飛速發展," 大而全 " 是幾乎所有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從早年的門戶和搜索引擎,再到現在短視頻平台做電商、電商平台做内容,平台型公司四處出擊、沒有邊界。
但這樣的狀态與追求也帶來了副作用,如果隻是一味追求快速成爲 " 超級 APP",勢必無法精耕細作,當邊界 " 拓無可拓 ",增長就隻能來自與對手搶占存量的頭破血流,不斷内卷。
" 内卷 " 是個糟糕的狀态。它會讓資源空耗、讓利潤被侵蝕。逐漸地我們看到各大平台都試圖突破 " 大而全 " 所缺失的深度,向垂直領域發起進攻:
抖音今年猛攻影視宣發,小紅書在占領美妝 " 種草 " 心智的同時,還在露營、飛盤等戶外運動垂類形成獨有的社區氛圍,快手則在三農領域持續投入,将 " 助農 " 和 " 老鐵經濟 " 強綁定。而微博最近也針對垂直領域做了不少事情——今年 10 月,微博發布廣告共享計劃,爲七大垂類産業提供千萬元補貼扶持。公司三季度财報顯示,微博在遊戲、汽車、數碼等垂直領域的收入增長較爲突出。發力垂直領域,已經成爲微博的長期戰略。
平台垂直化并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 2014-2015 年,微博就啓動過垂直化戰略,并且成功脫困二次崛起。但今時不同往日,行業環境、用戶行爲和平台競争都發生了變化。此時再提大搞垂直化,究竟是不合時宜的 " 刻舟求劍 ",還是 " 價值回歸 " 後的再出發?
社媒競争下一環
社交媒體下一局的關鍵,的的确确就在于做好垂直領域。
經過多年的發展,社交媒體出現了諸多新現象——海量的信息膨脹帶來了一種 " 虛無 " 感,用戶在表達上有所疲态。在内容電商浪潮的席卷下,内容的總量在增長但 " 純粹性 " 在下降," 好看的内容 " 變少了。而與此同時,用戶的内容消費需求依然強烈,此前馬斯克限流 Twitter 後用戶轉戰微博,便是對此的有力證明。
具體到内容本身,娛樂化的 "kill time"(消耗時間)的内容和專業、有價值、垂直化的 "save time"(節省時間)的内容各有受衆,生态呈現 " 兩極化 "。此外,當信息變得極度碎片化,用戶對于輿論的中心化需求又明确了起來,人們需要 " 公共話題 " 和共識。相對應的,企業表達也需要在用戶的 " 最大公約數 " 中進行,汽車行業的老闆積極 " 微博營業 ",其實就是對如此趨勢的回應。
而所有變化其實講的是同一件事:内容消費已經到達拐點,平台必須做出調整。
據「深響」觀察,包括微信視頻号、抖音、微博等在内的内容平台,近年都在調整生态策略——視頻号在 Tab 導航欄增設了多種興趣标簽,強化了垂類話題在視頻号分發體系中的地位,抖音和微博今年也都爲垂類内容提供了專門的扶持政策。
變局之中," 垂直領域 " 成了破局的關鍵。它順應着當下用戶的内容消費訴求趨勢,能更好地豐富平台内容和生态,進而在注意力争奪戰中留住用戶。它也對應着更深的内容護城河,有利于平台構建易守難攻的競争地位。
而在商業上," 垂直領域 " 也對應着更高效的商業閉環。垂直内容做得好的平台将擁有更強的用戶粘性,相比淺層的用戶規模,高用戶粘性更能匹配當前廣告主的訴求。如今,在拒絕大水漫灌、追求降本增效的行業氛圍裏,廣告主追求的是營銷精準性。" 垂直化 " 有利于提高品牌營銷内容的轉化效率,而不僅僅是帶來簡單的 " 曝光成績 "。
從用戶需求、行業競争、商業價值等諸多方面看,垂直化對應的就是當下社交媒體的 " 破局之道 "。不過,平台對垂直領域的滲透并非一日之功,在今天的行業環境裏,挑戰和難點也會更多。
做好「垂直」領域的三個關鍵
" 挑戰和難點 " 是多方面的。
在 " 人 " 的維度上,垂類大 V 本就有限,他們的專業性來自多年的積累,這類人才無法 " 批量生産 "。平台之間加碼垂直領域,很有可能帶來 " 争搶大 V" 的惡性循環。曾經,鬥魚和虎牙、悟空問答和知乎,都分别就電競主播、知識大 V 發生過激烈争奪。
在 " 調性 " 方面,如何平衡圈層文化與平台整體調性也是難題。B 站在 " 破圈 " 發展的過程中,就經曆過規模化與社區氛圍稀釋之争。而在商業上,發力垂直領域也伴随有 " 困于垂直 " 的風險,不少垂直 APP 最終還是隻能靠接入流量聯盟的方式變現,加碼垂直化的大平台必須找到商業上的新路徑。
既然 " 挑戰和難點 " 是多層次的,那麽對應的解法也就有章可循。
" 有人 " 是平台建立垂類護城河的絕對前提。大 V 有專業性、有号召力,他們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着平台和品牌的策略。對于品牌來說,專業大 V 是 " 外腦 ",能提供更客觀真實的外部視角以及對用戶的理解,從而幫助品牌避開 " 自 high" 陷阱。
具體到當下,關于 " 人 " 的顯著機會還體現爲:今年直播帶貨領域出現了 " 品牌自播崛起、達播示弱 " 的情況,這意味着相當一部分大 V 需要直播之外的輸出和變現方式。各路社交媒體平台完全可以對此出台有針對性的舉措。
就拿微博這類内容消費社區來說,它的消費形态是:少部分人貢獻内容或服務,大部分人消費内容或服務并與之互動。所以,能否在行業窗口期吸引并運營好垂直領域的内容生産者,就成了平台突破 " 人 " 的難題的重中之重。
作爲一個創立 14 年的社交媒體平台,微博的優勢在于聚攏了一批有強生産力的專業大 V,覆蓋了頂部影響力。基于微博的強互動屬性,這批大 V 的專業性和影響力能被進一步放大。這種強影響力和強互動性的結合,也解釋了爲什麽直到今天諸多重要事件的發酵仍然以微博爲 " 第一現場 "。
但成爲 " 強輿論場 " 的另一面是中小 V 們不容易冒頭,而在行業中,KOC 的價值不斷得到重視。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平台主動發力,比如微博就曾将興趣社區垂直化,通過電商、廣告、内容付費等模式幫助垂直領域中小 V 進行流量變現,以此留住中小 V,釋放中小 V 在平台的價值。
留給微博垂直化的挑戰之一是,垂直領域的中小 V 能否成爲新的平台原生大 V。淘寶有李佳琦、抖音有董宇輝和羅永浩、小紅書有董潔和章小蕙,标杆人物是吸引專業人士和機構跟進的重要旗幟,缺少這樣的例子,會讓平台在對外認知建立上吃虧。
" 成事 " 則是平台做好「垂直」領域的第二個關鍵。平台必須圍繞垂直領域建立完整、可複制的商業模式。事實上,觀察所有生态型平台後你會發現:内容生态要想走得長遠,都要同時滿足三個點——創作者能賺到錢,用戶的需求能得到滿足,品牌有發揮空間。三者缺一不可。
在垂直化的過程中,平台必須讓其商業模式在不同垂類都可複制,而不是越做越重。如果一個品類是一套邏輯一隊人馬,那麽這個生意就不具備可持續性。
如何破解差異性,找到有 " 标準化 " 屬性的商業模式?是發力垂直領域的平台都在思索的問題。
此處提及的商業模式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平台需要從自身特點出發找解法。以汽車行業爲例,車企往往會同時選擇懂車帝、汽車之家、微博等多個平台來做品牌和營銷。對于不同平台,車企的動作也有差異。
垂類 APP 強于專業深度,有垂直化能力的大平台則強于大衆化影響力,車企在進行營銷動作時會有不同的鏈路。針對前者,營銷内容硬核與否直接影響着品牌在垂類 APP 的影響力;但對于後者,充分融合平台的熱點爆發力和垂直化特性才是正道。
穩定、可複制的商業模式決定着垂直化的可持續性。而這就牽扯到了平台垂直化的 " 第三道坎 " ——平衡。在大平台做垂直領域和直接做垂直 APP 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大平台需要有極強的運營能力,把握好 " 入圈 " 和 " 破圈 " 之間的微妙平衡。
這裏的邏輯是:大平台做垂直化不是 " 全力鑽進小巷子 ",而是讓主幹道和各個支線 " 相輔相成 "。
大衆化熱點就是那條 " 主幹道 ",垂類話題則構成了諸多支線。高效利用這張 " 城市道路網 " 的方法可以是:利用平台的 " 輿論場 " 屬性造勢預熱,讓垂類話題兼備大衆屬性,進而聯動垂類大 V,以垂直化的專業性,帶動品牌在大衆市場的聲量和轉化。
大平台必須清楚認識到這種 " 恰到好處 " 的社交鏈接的價值。" 平衡 " 的實現意味着,平台既具備了同好交流的 " 垂直性 "、" 圈層性 ",又擁有從圈層到大衆的 " 傳播性 " 以及 " 破除信息繭房 " 的獨特價值。兩相結合,将讓平台走出不同于傳統大平台和垂類平台的 " 第三條路 ",增量也将由此而生。
三個關鍵,三重挑戰。相較幾年前,今天大平台做垂直化注定是個複雜的大工程,不僅要找對方法深入垂類,更要爲垂直化的未來做好鋪墊。如果隻是困于垂直,不過隻是圈地自萌。經過數年的實踐,垂直領域的高用戶粘性、内容價值和用戶價值已經無需論證,留給平台去探索的是缺少經驗可循、卻充滿商業可能性的 " 新無人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