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裏,在空中穿梭的各種飛行器,正在逐步變成現實。伴随着 eVTOL 的研發取得重大進展,以及适航認證的加速," 打飛的 " 将不再是夢。
eVTOL 全稱爲 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即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使用純電能源,起降不需要跑道,可以實現智能化全自主飛行。受益于新能源技術的外溢,eVTOL 快速發展,結合低碳環保、低噪聲、高安全性等特點,引來了衆多資本的關注,入局者也在增多。
在禦風未來創始人及 CEO 謝陵看來,eVTOL 是一個更值得彎道超車的行業,今年和明年都被視爲 eVTOL 的關鍵年份,将迎來行業拐點。
eVTOL 不是 " 飛行汽車 "
現在的交通出行方式大概分爲兩種,一種是距離地面一萬米高空的民用航空,一種是貼近地面的高鐵、公交、出租、地鐵以及船等。eVTOL 要做的則是在三千米以下的 " 生意 ",叫做立體交通低空經濟。
禦風未來創始人及 CEO 謝陵,钛媒體 App 拍攝
從商飛到 eVTOL,謝陵 7 年前在上海浦東的一個住宅樓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夢。他認爲,低空經濟行業的出現和發展,不是偶然,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始本能。" 更快更高效拓展活動範圍是我們人類的原始本能,近一兩百年的科技發展,人類從地面走向空中,走向太空,未來還要走向更深空的宇宙。"
在這個行業裏,有三個關鍵組成要素,第一是智能的高安全性飛行器,這是低空出行的載體。第二是有一個智能且高穩定的低空空域管理系統,第三則是遍布城市中的起降點,比如廣場、公園、樓頂等。
對于大部人來說,談及低空出行,腦中首先浮現的是 " 飛行汽車 "。作爲一款 70 年前就已經出現的交通工具,一些廠商也是來代指自家的 eVTOL 産品。
對此,謝陵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 對于我們坐飛機的人來講,其實非常不認同這種既能在地面長期奔跑,又具備飛行能力的這樣一種交通工具,eVTOL 也不是飛行汽車。"
支撐謝陵想法的原因很簡單,飛機的輕量化設計要求,與汽車的被動安全(碰撞、颠簸、刹車等)的需求存在矛盾,無法兼顧。過去 70 年的曆史證明,既能在地面長期行駛并具備飛行能力的交通工具,從未被市場接受過。
" 我們現在這個賽道裏面,因爲有相當一部分是汽車領域的從業者在做,所以他們喜歡用飛行汽車這個詞。當然同樣是用飛行汽車的這個詞,有些公司他做出來的也是 eVTOL,隻有一部分做出來的才是飛行汽車。"
技術孕育出的産業,帶來比汽車更加深刻的改變
飛行領域的創業對技術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時也是一個 " 燒錢 " 的行業,商業化回報周期相對較長。可以看到,很多 eVTOL 賽道玩家的背後要麽本身自己就有深厚的積累,要麽需要有資本的支持。
目前,已經有很多巨頭跑步入局 eVTOL 賽道。巴航、空客、波音等海内外航空制造企業自設或投資研發 eVTOL,波音收購了 wisk、投資了 archer,巴航旗下 EVE 已上市。
許多汽車巨頭也加入進來,包括大衆、豐田、小鵬以及吉利等已經入局。其中,豐田汽車領投 Joby C 輪融資,廣汽成立研究院,Uber 布局空中出租車服務。另外,像紅杉資本、IDG 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也紛紛投資 eVTOL 整機賽道。
公開信息顯示,禦風未來成立之初獲得盛大網絡、連尚網絡創始人陳大年的個人天使投資,又接連獲得雲晖資本、容億資本、天善資本等機構投資,累計融資額達 1.5 億元。
不過,謝陵并不認爲 eVTOL 是一個資本驅動的行業,也不是用戶需求驅動的賽道。" 它是一個技術孕育出來的産業,技術的發展,在激發人類最原始的更高效出行的一個本能。"
上文我們提到,eVTOL 使用的是純電能源驅動。過去幾年,一個很明顯的感知是,電動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很多行業,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比亞迪、造車新勢力的快速成長,都得益于汽車電動化,飛行賽道也是一樣。
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發展爲飛行器電動化提供了基礎,也讓飛行器分布式動力設計和智能化設計成爲可能。謝陵對钛媒體 App 表示,新能源技術在航空産業的應用 , 将帶來比汽車領域更深刻的革命。這個改變不僅僅包括飛機這個行業本身,同時也包括我們中國的彎道超車。
據介紹,區别于直升機集中動力和複雜的機械機構,分布式動力可以把動力從一兩個發動機分布到四個八個甚至是二十個動力系統當中,使得機械機構簡單。
一方面可以讓飛行器裝配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電機,制造成本更低,也降低了定檢頻次和維護成本。另一方面,飛機裝上更多的電機和旋翼組能讓飛機有更高的動力冗餘,讓飛行器在部分電機失效或旋翼停轉的情況下仍有足夠的動力保障飛行安全。
謝陵認爲,電動化是自動化的基礎,有了電動化,汽車可以自動化,飛機也一樣可以自動化。
基于電動化帶來的飛行器智能化設計,可以讓飛行器根據當前飛行環境實現自主飛行,搭配上完善的地面 CNS 系統(通信導航監視)、智能航線分配系統等智能化的低空空域管理基礎設施,實現未來高密度、高頻次空中交通網飛行的需求。同時,通過系統自主決策飛行可以最大化減少人爲誤操控的風險。
立體交通的答案,eVTOL 将迎來行業拐點
相比較 eVTOL 還未正式商業化落地,直升機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一些富豪也都選擇直升機作爲自己的通勤工具。在一些景區和城市,也有直升機觀光或者是短途通勤服務。
但是,立體交通低空出行,直升機并不是一個通用的答案,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成本太高,很難去覆蓋到普通人的出行需求。謝陵展示了一個數據,在同樣行程下,直升飛機的價格爲 63 元 / 公裏,eVTOL 隻要 9 元 / 公裏,運營成本是直升機的 15% 左右,而且沒有噪音,乘坐體驗上也會更舒适。
除了價格原因外,安全性以及環保等因素,也是直升機未能真正成爲立體交通工具的原因。統計數據顯示,eVTOL 的安全系數達到了民航客機 10 的負 9 次方(每飛行十億小時才允許出現一次災難性事故 ) 的水平,對比之下,直升機的安全系數隻有 5x10 的負 6 次方。
謝陵告訴钛媒體 App,嚴守飛行器 " 安全 " 生命底線,成熟市場技術商品化,每個步驟都隻要有 60% 的把握,就可以走下去,但交付的飛機要 100% 安全。
目前,政策的向好也在推動 eVTOL 行業大發展。去年以來,安徽、深圳、上海等多地相繼出台文件,爲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産業扶持。
謝陵表示,将堅持面向适航的核心系統自主研發,堅持持續推出産品自我造血。據了解,今年 3 月,禦風未來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M1 完成下線,目前各項測試已基本完成,接近可飛行狀态,不久将擇期首飛。
在 eVTOL 涉及到的電池、電機、電控等電動系統上,禦風未來已經全部實現了國産化。目前正在與國内相關供應鏈深度合作,共同研發适用于航空的國産三電系統。
" 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内極具優勢,尤其是電池、電機和電控三電技術,我們利用自己對航空安全的理解,與中國本土供應商合作研發做出滿足航空安全需求的三電系統,讓 eVTOL 産業的核心供應鏈留在中國。" 謝陵表示。(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杜志強,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