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陳方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藥明康德(603259.SH)的股價正在回升,3 月 12 日,其股價漲幅達到 4.44%,以 57.2 元收盤。雖然距離其 171 元的曆史峰值相去甚遠,但已經是連續 3 日的上漲。
過去 1 個多月,藥明康德斥資 20 億進行股票回購。2024 年 2 月 5 日,藥明康德回購了 10 億元的 A 股股票,3 月 8 日,該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爲進一步維護公司價值和股東權益,拟斥資 10 億元回購股票。
3 天後,藥明康德稱,他們已通過集中競價的交易方式首次實施回購,使用了 4999.55 萬元。
時下,這家總市值 1700 億元的藥企巨頭正在遭遇難題,回購成爲其穩定股價的重要手段。
從今年 1 月開始,美國的《生物安全法案》就像一把利劍,懸在了藥明康德頭上。根據該法案的相關規定,美國企業與藥明康德的合作将受到限制,而美國又是藥明康德最重要的市場,其客戶大多來自美國。
在這期間,藥明康德發布多則公告,表示公司現有各類業務不會收集人類基因組數據,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但資本市場上,受此事影響,藥明系的股票出現了波動。
美國是最大市場
今年 1 月,美國衆議院部分議員提出了一份《生物安全法案》,幾乎同時,類似提案在美國參議院也被提出。兩份提案都要求,限制美國政府相關的機構與外國某些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其中點名了藥明康德、藥明生物。
2 月 28 日,美國白宮簽署了一份法令,稱要保護美國公民的生物信息。
這條法令和參衆兩院的提案給外界傳遞了一個信息:美國人認爲,藥明系和華大系公司可能掌握了大量美國公民的生物信息,會有潛在的威脅。
藥明康德一度非常樂觀。公司内部的說法是:美國衆議院專門組織了一場美中生物安全戰略研讨會,會上探讨重點是基因相關内容," 邀請的三位專家都将華大視作正面對手,藥明康德不是首要的目标。"
業界一開始也都認爲,立法唬人隻是美國在大選年的策略而已。上海元達溫斯頓律所國際合夥人詹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今年美國大選,美國國會又會固定在 7、8 月份休假,從立法技術角度看,2023 年度法案通過的可能性很低。"
但在 3 月 6 日,在《生物安全法案》的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聽證會上,委員們以 11-1 的票數通過了聽證,其中明确保留了針對藥明康德的條款。下一步就是送往參議院進行全體議員審議投票。
這意味着 " 禁令 " 距離成爲法律又近了一步。
海外法律界人士早就注意到了相關提案,有資深美國律師分析說:" 美國參衆兩院的意見往往不統一。兩院同時提出同樣的提案極其罕見,曆史上幾乎都最後立法成功。"
藥明康德是一家 CRO 公司(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醫藥研發過程複雜,有時爲了實現化合物的特定功能,科研人員要不斷嘗試上萬種不同的分子結構,這些瑣碎的工作往往交給 CRO 公司來做。
藥明康德對外常用 " 端到端 " 一詞來自我宣傳,它不僅能提供新藥研發服務,還能代理大規模生産服務。
這樣的工作與生物信息相去甚遠,但因爲研發藥物,這讓美國人開始警惕這家藥企。因而,美國參衆兩院的提案,期望從立法層面限制藥明康德在美國開拓業務。
事實上,藥明系的主要客戶來自美國。據藥明康德披露的 2023 年三季報,去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總營收爲 295.41 億元,其中美國客戶帶來的收入占其中 65.67%,而中國區收入占比僅爲 17.74%。
(作者制圖)
去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的全球銷售人員共計 207 人,其中有 116 人爲美國人,占比達 56%,亞洲人則隻有 59 人,董事會的 11 位成員也有 6 位爲美國籍。
美國擁有全世界最發達的生物醫藥産業,美國醫療費用也是全球最高的,能爲最新最好的藥物買單,美國藥企也願意把繁瑣的周邊工作交給藥明康德這樣的 CRO 公司。
長期受到監管和限制
藥明康德成立于 2000 年,創始人李革是美籍華人,一開始就在美國接業務。
後來,他發現,中國的生物醫藥科研水平在快速提升,更爲關鍵的是,中國的生物實驗人才,成本要比美國低很多。
21 世紀曾被稱爲 " 生命科學的世紀 ",上世紀 90 年代末又恰逢高校擴招,不少優秀的學生湧入生命科學類專業,但他們畢業後才知道,中國的生物醫藥産業的大爆發遠未到來。" 生化環材 " 至今都有四大 " 天坑專業 " 之稱。
但對于藥明康德這樣的 CRO 公司來說,普通大學生就足夠可以從事基礎的科學研究,工資卻遠遠低于美國。
于是,在大部分人還不知道 CRO 是何物時,藥明康德就開始陸續把美國的訂單接回中國來做了。
十幾年來,藥明系不斷壯大,大到有足夠能力依照小分子、大分子、ADC 等細分領域,分裂出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等獨立上市公司。
藥明系極大支持了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無錫日報》2018 年專訪李革時他曾提到:" 以前(做研發)要租個實驗室,招一幫人來,還要廢水處理、消防等等。現在隻需要拿張紙,把想做分子的結構畫一下,拿手機拍張照送給我們就可以。"
這樣的 CRO 機構存在,對于中國和全球醫藥企業來說都是一種便利,而且研發服務屬于商業行爲,爲何成爲美國政府監管的對象?更何況這還是一家美國人創辦的中國公司。
生物安全是全球都在關注的話題。2022 年初,由于經營所用生物反應器等核心器件沒有定期接受美國商務部核查,藥明生物旗下公司被列入 " 未經核實清單 ",面臨市場受限威脅。
藥明系的很多設備、儀器、試劑都是采購自美國,美國政府擔心這些東西被用于研發不利于美國國家安全的産品,因此要求買方企業定期接受檢查。
當時,這起事件令行業内外感到擔憂,但藥明生物很快把這件事擺平了。國内甚至出現一股聲音:藥明系做到了當今的業務量,無需再怕這種 " 制裁 "。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加起來的體量,已經進入到全球前三,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工廠不斷向各地擴散,一直相安無事。藥明系的 " 能量 " 也令不少國内企業羨慕不已。
但在這次風波,事情似乎不受控。在 3 月 6 日美國參議院提案聽證會上,12 個人參與投票,11 個人給出了 " 同意 " 的意見。事情上升到 " 國家安全 " 的高度,幾乎所有手握投票權的人都認爲,美國應當立法禁止相關公司與藥明康德合作。
深圳前海銳峰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合夥人、基金經理賴傳亮在接受财聯社采訪時表示:CRO 領域脫鈎不符合美國生物醫藥産業的利益,代表産業界的理性聲音或許會在後續的美參衆兩院中發出。
很長一段時間,行業會以藥明的接單量來判斷創新藥整個行業的研發熱情,藥明的一系列動向,會影響到創新藥領域。
藥明系企業如何自救,會是今後一段時期影響到中國醫藥産業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