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重嘉 | 排版:KIM
iPhone 15 系列終于告别了 Lightning 接口,用上了更爲主流、更加通用的 Type C 口。至此,一根 C 口線用于安卓機、iPhone、筆記本、平闆、相機等不同設備,成爲了可能。
不過,當我們把時間往回撥回時,就能發現,手機接口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在手機接口大一統之前,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不同标準、不同形狀的接口,混亂而又特别。
手機行業近 10 年的霸主,毫無疑問是蘋果。但是,滿打滿算,智能手機普及的時間不過十餘年,在此之前仍有一段漫長的功能機時光。或許,現在的人們,對十幾年前的手機市場格局已無太多記憶。小雷找到了一份 2010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數據,報告來自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2010 年,蘋果已帶來極具革命意義的 iPhone 4,奠定了未來霸主的地位。但那個時候,諾基亞的手機帝國仍未坍塌,市場份額還有近三成;排名第二、第三的則分别是三星和 LG。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智能手機快速發展、新舊操作系統混戰,但功能機仍是主流的時代。而在手機接口這方面,給人的感受就是豐富而雜亂。
(圖源:Gartner)
諾基亞:圓形充電口 +Mini USB
前智能機時代,霸主諾基亞出貨了海量功能機。而諾基亞當時典型的充電接口就是圓形口,充電線像一根針一樣插進手機中。圓形接口隻有充電這一項功能,并不負責數據傳輸。
(圖源:淘寶)
那時,大量諾基亞 S40 功能機,具備了基礎的娛樂功能,包括相機、遊戲、音樂等,并可以安裝部分第三方 Java 應用,因此也有數據傳輸的場景。因此,諾基亞會在充電之外額外配置一個數據口,即 Mini USB。這類接口呈 T 型形狀,區分正反,現在看起來陳舊而粗糙,但當時已是通用性最高的接口了,除了手機還廣泛應用在 PDA、MP3 等移動設備上。
(圖源:淘寶)
三星、索愛、Palm 等:另起爐竈
如今的三星常年穩坐智能手機出貨量榜首的位置,而在功能機時代則常年被諾基亞力壓一頭。那個時候,三星手機并願意和諾基亞用一樣的充電、數據接口,而是選擇了另起爐竈。三星 Anycall 系列,就曾用自己的長條形接口,看起來有點像移動硬盤的連接口,和其他手機并不通用。
而索尼愛立信則弄出了 Fast-Port 充電口,是一種較爲奇特的雙孔接口,實際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接觸不良等問題,好處則是數據傳輸速率較高。
(圖源:亞馬遜)
彼時 Palm 還是一家完成 PDA 向手機轉型的公司,Palm OS 手機的充電口則是多針式的,看起來像是主闆上的卡槽,面積大、滿是金屬觸點。
(圖源:中關村)
當然,功能機時代的手機充電、數據接口遠不隻這些,那個時候雖然諾基亞一家獨大,但中小廠商數量非常多。而且,當時還沒有手機充電口要統一的意識,很多品牌更願意另起爐竈,搞一套自己專屬的标準。不過,也可以看到,功能機時代後期,手機接口在慢慢簡化,充電和數據口逐漸合二爲一,諾基亞這樣的霸主也更願意推動較爲主流的 Mini USB 這樣的通用接口普及。
2007 年,iPhone 的到來,開辟出了觸屏智能手機這個新品類。2010 年,iPhone 4 的大爆發,給手機行業指明了方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厮殺混戰後,老牌帝國諾基亞的智能化轉型失敗,昔日手機系統巨頭塞班被抛棄;新入局的 Windows Phone 的敗下陣來,被安卓和 iOS 聯合絞殺;WebOS、BlackBerry OS、Baba 等一系列小衆系統,均迅速消亡。新智能機時代,手機接口的演化大方向由蘋果和安卓主導。
蘋果:三次技術演進,被逼着走向 C 口
從 2007 到 2011 年,iPhone 使用的充電數據接口爲 Dock Connector,此前用在過 iPod 上。Dock Connector 爲 30 針設計,形狀爲長條形。這種接口的劣勢很明顯,體積大不美觀,而且要區分正反,還容易壞。不過,當時來說,這種接口并不算太落伍,除了數據傳輸和充電外,還可以通過轉接頭讓 iPhone、iPad 具備投影功能。
(圖源:亞馬遜)
2012 年,随着 iPhone 5,蘋果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接口 Lightning。相比 30 針接口,它的優勢非常明顯,形狀小巧、體積大幅度降低,可靠性強了很多,并且不區分正反插。當時來說,Lightning 說一句 " 極爲先進 " 毫不過分。隻是,誰也沒想到,Lighting 一用就是 10 年。當蘋果自家的 MacBook、iPad 都紛紛上 Type-C 口時,iPhone 仍然堅持用 Lightning。
(圖源:Aluratek)
2023 年,蘋果終于給 iPhone 15 系列換上了 C 口。難得的是,對于這個 Type-C 口,蘋果并沒有做過多限制,支持公版的協議,包括 PD 快充等标準。當然,蘋果給手機上 C 口,背後還有一絲不得已,歐盟的法規讓 iPhone 必須等完成改變,MiFi 相關收入難免有影響。
(圖源:蘋果)
安卓:快速轉向 C 口
相比蘋果的不情不願,安卓陣營對手機接口的态度,顯得更加積極。安卓首款商用手機 HTC Dream 發布于 2008 年,用的充電數據接口還是 Mini USB。而往後,安卓機上很快普及了下一代的 Micro USB 口,比如 2011 年發布的小米 1。
而 Micro USB 的下一代标準則是我們現在都很熟悉的 Type-C,有意思的是,首款 C 口相關設備,都來自 " 非主流 " 品牌。首款用 Type-C 口的手機是樂視超級手機 1,發布于 2015 年 4 月;首款 C 口平闆則是諾基亞 N1,發布于 2015 年 1 月,是一款安卓平闆;首款 C 口筆記本則是蘋果的 12 吋 MacBook,發布于 2015 年 3 月。
(圖源:雷科技)
這樣看來,2015 年算得上是 Type-C 普及元年。此後,C 口在安卓手機上迅速普及,比如 2016 年發布的小米 5 和華爲 Mate 9 都用上了 Type-C 口。時至今天,哪怕在百元手機上,我們也很難看到 Micro USB 接口的手機産品。
就結果而言,Type-C 取代 Lightning,迎來了最終勝利。這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參數規格方面,C 口在傳輸速率、充電功率、視頻輸出等各方面都能提供比 L 口更高的标準和更好的體驗。Lightning 在誕生之初保持着一定優勢,但很快就落後了。當然,最根本的,Type-C 是一種更加通用的協議和标準,Lightning 則是蘋果自家的接口。當大部分品牌和産品都紛紛用上 Type-C 時,Lightning 被終結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今時今日,C 口的普及程度已經遠超很多人的想象。以小雷自己的日常生活來說,筆記本用 C 口充電、傳輸文件和投屏,安卓機、iPhone、iPad 也是用 C 口,Switch 掌機還是用 C 口。大部分情況下,一根雙 C 線、一個 C 口快充頭就能滿足各類産品的使用需求。
不過,Type-C 這個概念終究隻是對接口尺寸和形狀的描述,同樣的 C 口外觀下,不同設備、不同線纜,承載的标準和協議可能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一款最便宜最廉價的 Type-C 數據線,可能不支持快充協議、甚至沒有數據功能;一款價格上天的雙 C 線,則可能支持雷電 4、USB4 等衆多協議,充電功率超 100W,傳輸速率超 40Gbps。
(圖源:蘋果)
就 Type-C 口本身來說,形狀已足夠小巧、不用區分正反、耐用度也不錯、普及率高,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它被新類型的接口取代的可能性并不高。隻是,C 口這個形狀下,具體的傳輸協議、規格,仍然會被新技術帶着繼續前進。
而且,在手機、平闆這類産品之外,C 口仍有繼續普及的空間,比如插線闆、公共區域的充電口,我們見得最多的還是 USB-A 口,C 口很少看到。部分智能家居産品,充電線則還是以 Micro USB 口居多。
至于蘋果、魅族等品牌曾描述的無孔、将接口徹底砍掉的未來設備,小雷則認爲還要等待很久才會到來。
End
鴻蒙系統支持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