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掉市值 300 多億的顧家家居,一向低調的美的 " 少東家 " 何劍鋒這次終于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多年以來,這個超級富二代總是在幕後默默操盤,以至于外界對其知之甚少。
01
另立山頭
在人們爲數不多的印象中,何劍鋒的形象既不光輝也不高大。
比如他喜歡玩車,曾一年斥資千萬批量購買豪車,外加私人飛機和遊艇。再比如,乘坐私人飛機當天往返日本,隻爲泡個溫泉。
2012 年,70 歲的何享健從美的退位,繼任者是職業經理人出身的方洪波。作爲獨子的何劍鋒沒能走到台前,難免被人貼上纨绔子弟難堪大任的标簽,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美的之外,他又爲何家打下了另一片家業。
1994 年,何劍鋒離開美的自立門戶,此後十年,他的主要業務就是爲美的做貼牌。2004 年,何劍鋒轉手把這些代工企業賣給了何享健的公司,輕松套現近 7000 萬元。
2006 年,通過受讓美的持有的股份,何劍鋒一舉成爲上市公司上風高科(後更名爲盈峰環境)的實控人。随後美的與上風高科的關聯交易便大幅增加,後者也因此在短時間内快速改頭換面,營收和淨利潤分别從 2005 年的 1.58 億、-7764 萬驟增至 2007 年的 13.97 億、5090 億。
背靠大樹好乘涼,沒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靠着父親的輸血,何劍鋒幾乎實現了無風險原始積累。但不同于一般富二代的是,何劍鋒爲人低調内斂,不愛抛頭露面,卻有一顆滾燙的心,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坐享其成和小富即安都不屬于他。
時至今日,何劍鋒治下的盈峰集團已經成爲一家橫跨金融與實業,涵蓋環境、文化、投資、科技、消費等衆多産業的大型綜合性公司。
在金融領域,盈峰集團是國内 " 公募一哥 " 易方達基金的并列第一大股東;一度持有開源證券 35.5% 的股份,順德農商行 9.4% 的股份,擁有小額貸款公司,手握香港證監會 9 号資管牌照 ……
在實體領域,盈峰集團始終圍繞時代前沿謀劃布局,旗下擁有盈峰環境和百納千成等上市企業,卡位環保與文化,其中盈峰環境的環保裝備銷售額連續 22 年位居國内行業銷售額第一。除此之外,盈峰集團在新能源、智能機器人、數字化等熱門領域也均有涉獵。
2020 年,盈峰集團正式入圍胡潤中國民企 500 強,公司在冊員工達到 2 萬人左右。
02
長袖善舞
2015 年前後,盈峰環境的營收一直在原地踏步,面對發展已近乎停滞的困局,何劍鋒開始籌劃給公司動大手術,他的目标是通過并購打造一個環保帝國。
2015 年,盈峰環境先以 17 億元全資收購國内環境監測行業龍頭宇星科技,又用 1 億元控股垃圾焚燒優質企業綠色東方。2016 年,爲了開拓水處理業務,盈峰環境先後以 1.14 億元收購亮科環保 55% 股權、1.09 億元收購大盛環球 100% 股權、2.26 億元收購明歡有限 100% 股權。此後,盈峰環境又分别以 1.32 億元增資廣東順控環投 15% 股權、0.2 億元認購天健創新 20% 股權,進軍固廢處理和完善環境監測産業鏈。2018 年,盈峰環境又斥資 152 億拿下中聯環境。
至此,盈峰環境已經掌握了國内最完備的環保産業集群,但對于見慣了大場面的何劍鋒來說,這點産業根本滿足不了他的胃口。
2018 年,華錄百納(後更名爲百納千成)積極響應央企混改指示,前股東華錄文化離場,何劍鋒果斷出手,盈峰集團通過多次增持逐步成爲華錄百納新的實際控股方,前後又花了 20 多億。
粗略算下來,何劍鋒在 2015 年 -2018 年至少砸下了 200 億,而盈峰集團顯然沒有這個财力。
收購中聯環境時,盈峰環境的總市值不過 80 多億,年利潤不足 10 億,屬于典型的 " 蛇吞象 "。爲了籌錢,隻能拼命融資,據不完全統計,2014-2019 年,盈峰環境僅在二級市場就定增募集了近 182 億元,連國有資本都願爲其添一把火。
敢想敢幹,高舉高打,何劍鋒整體上是一個粗線條的人,但他絕不是一個隻會沖鋒陷陣的莽夫,膽大的同時也不失心細。
當年中聯環境在評估基準日的淨資産爲 31.64 億元,按照收購價格,評估增值率高達 383%,需确認 120.86 億的商譽。何劍鋒巧妙利用規則,盈峰環境的控股股東盈峰控股在 2017 年 6 月提前收購中聯環境 51% 的股權,取得控制權,并産生了 57.14 億的商譽。等到盈峰環境收購剩餘股權的時候,交易行爲就被認定爲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因此無需确認其餘部分的商譽。綜合下來,最終商譽在報表中就隻體現爲 57.14 億。
相較于上一代一步一個腳印做實業,何劍鋒顯然更願意,也更擅長通過資本運作快速武裝自己。
唯一的問題是,他并沒有把收來的這些資産捏沙成泥。
03
流年不利
要麽天堂,要麽地獄,資本運作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放大鏡屬性。成了,可以讓人一步登天,如若不成,後期的反噬也極大。
憑借收購帶來的并表收益,盈峰環境一度非常風光,2018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30.45 億元,同比增長 46.81%;歸母淨利潤 9.29 億元,同比增長 64.05%。但随後相關業務斷崖式下滑,2021 年和 2022 年歸母淨利潤分别下降 45.7% 和 44.37%,期間應收賬款飙升,對公司現金流造成沖擊。而此前的巨量定增已嚴重稀釋了股權價值,多重壓力緻使股價狂跌不止。
另一邊,剛到手的百納千成一頭栽進了影視業寒冬,2019-2022 年其歸母淨利潤單邊下滑,分别爲 1.14 億、1.12 億、6633 萬、2080 萬。
整個 " 盈峰系 " 因此受到重大創傷,據盈峰集團官網,2020 年公司整體營收規模近 180 億,但到 2022 年這一數據已降至 122.56 億元,歸母淨利潤也從 2021 年的 7.28 億驟跌至去年的 4.19 億元。
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隻能繼續通過金融手段籌措資金來維持運轉。今年 5 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消息,盈峰集團共 70 億規模的中期票據和超短期融資券成功通過協會注冊審核。
在最新公告中,顧家家居明确提到控制權有可能發生變更,按照目前公司 300 億的市值以及實控人的持股比例,何劍鋒要想将其拿下,大概率又是一筆百億級的交易,以盈峰集團目前的處境,壓力不可謂不大。還有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就是顧家家居當下也面臨不小的生存困境。
2016 年上市後,老闆顧江生曾信誓旦旦的表示要挑戰行業标杆宜家集團,力争到 2026 年實現公司市值過 1000 億,2028 年銷售額做到千億。爲此,顧家家居從 2018 年開始了一系列資本操作,先後收購德國品牌 Rolf Benz、意大利品牌 Natuzzi、杭州顧家寝具有限公司(顧家寝具)、泉州玺堡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玺堡家居)等等。
跑馬圈地的另一面是債台高築,截止到今年三季度,顧家家居短期借款增長到 31 億。與此同時,公司盈利能力似乎也已遇到瓶頸,2022 年營收同比下滑 1.81%,2023 年前三季度僅微增 2.72%。
何劍鋒接手顧家家居,唯一具備的想象空間就是整合美的與顧家家居的優勢資源,在全屋家居一體化上打開一條路,實現 "1+1>2"。
這一次,不能再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