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軟件,作爲當代互聯網的超級基建,它坐擁數億的用戶,每天提供千億級的位置服務,覆蓋了國内外上千萬公裏的道路信息,每分每秒都會産生難以估計的巨量數據。
但是你可能很難想象,這樣看起來超級性感,超級剛需的巨型生意,卻是虧本的買賣。
成本巨高,卻很難掙到用戶一分錢,地圖軟件們到底是怎麽賺錢的?
今天的行業龍頭高德地圖,在剛被阿裏收購的時候,就爆出過第一季度虧損 4600 萬美元。
剛開年,就賠了幾個小目标。
而國内最早面向公衆服務的地圖網站,搜狗地圖,當年被張朝陽拿下之後,曾一度被認爲買到了一座 " 金礦 "。
但這座金礦在被騰訊收購之後,僅僅一年,就被幸福二選一,在 22 年 5 月下線關閉。
騰訊可以同時養 "QQ、酷我、酷狗 " 三個音樂軟件,在社交、影視、遊戲等類目,也基本保持在财大氣粗,甯濫勿缺的狀态。
但在地圖這塊,卻也隻能留下一個騰訊地圖。
因爲做地圖的成本,哪怕是大廠三巨頭,也很難繃得住。
1
測繪資質、底圖獲取、衛星定位,導航規劃,POI(興趣點)收集 ... 這些做完,才隻是說過了門檻。
後續的更新維護,那才是噩夢級的難度。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我國目前公路總裏程,已經高達了 528 萬公裏。
按照傳統導航地圖 " 米級 " 的精度,每三個月更新一次,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的成本了。
我們有時候會在路上看到各大品牌的測繪街景車,它們跑在路上,收集信息和數據,最後做成功能給用戶使用,每一步都是鈔票在燃燒,金子在流淌。
而到了高精地圖的時代,這種燒錢規模是再創新高,再創輝煌。
首先就是精度要求上升,現在要達到厘米級,甚至是毫米級。
除了道路形狀、坡度、曲率、方向等信息,數據維度還增加了車道線類型、車道寬度等車道屬性信息,以及路邊高架物體、防護欄、樹木、道路邊緣類型等等目标數據信息。
想收集這些數據,就要買頂級的測繪車。
身上的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拉滿,一輛車的成本從 500 萬到 1000 萬不等。
2015 年的時候,高德買一輛測繪車,就花了 800 萬。
而今天,能有百輛測繪車,就已經能稱得上是頂級圖商了。
屬于是千乘之國限時返場,一覺醒來之我在春秋戰國。
高精地圖的制作,可以說是寸土寸金。
美國 Deep Map 的高精地圖服務,每公裏收費是 5000 美元。
而根據 2020 年《智能網聯汽車高精地圖白皮書》的數據,國内高精地圖每公裏測繪成本是 1000 塊。
我們用國内相對樸實一點的價格來算,528 萬公裏 *1000,想想都帶勁。
但這還不是最恐怖的。
因爲高精地圖不僅是精度上升,它對更新頻率的要求,也上升了一個數量級。
之前是三個月,一個月的算,現在要每天、每小時,甚至每分鍾。
在城市裏,路況幾乎每天都會出現點變化,不是這修路,就是哪裏有事故。
目前行業認爲,想要達成 L3 往上的高級自動駕駛,高精地圖必須要做到 " 新鮮熱乎 " 的更新速度。
根據博世在 2007 年的定義:
實現無人駕駛需要的是 " 局部動态地圖 "(Local Dynamic Map)。
最高級的更新頻率,是秒級,幾乎實時的更新。
但今天,即便是百度和高德,也隻能做到高精覆蓋全國高速公路和快速路,而且還是 3 個月更新一次。
可以說,地圖 APP 就是一個成本極高的貔貅生意。
既然成本如此之高,那麽地圖 APP 是怎麽賺錢的呢?
首先排除一個錯誤答案,向用戶收費。
地圖導航行業裏,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圖商很少會直接向用戶收費。
聽歌要開會員,看個視頻要開會員,但是地圖軟件裏,我們幾乎連明面上的收費項目都看不見。
爲什麽?
因爲堅持向用戶收費的地圖軟件,墳頭草都三丈高了。
2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的導航霸主凱立德。
它創辦于 1997 年,一開始主要業務圍繞在測繪方面,但是後來凱立德突然發現,導航軟件在我國市場上還非常稀缺。
于是,凱立德的目标很快就轉到導航市場,并且就有了成果。
在當時,不僅準确率高,還能規劃多條路線,廣受司機群體的好評。
而彼時的高德和百度地圖,都還沒有上線。
2005 年,凱立德成功拿到甲級測繪資質,屬于當時民企的獨一份。
極大的先發優勢,讓凱立德很快就跻身成爲國内導航領域的頭号玩家。
凱立德最優勢的主場,在于汽車導航。
當時的汽車導航,可以分成 " 前裝 " 和 " 後裝 ",前者是廠家自帶,後者就是車主買到車後,自己安裝的 " 外設 "。
當時的汽車車機,大部分隻能聽聽廣播,聽個過去的 CD,遠沒有今天大屏彩電這麽花裏胡哨。
想要導航?
這玩意,屬于是豪車都不一定有的配置。
而當時凱立德,就瞄準了 " 後裝車載導航 " 的市場,窮追猛打。
在 2013 年,凱立德達到了自己的巅峰水平,鲸吞了市場七成的份額。
而在手機導航的領域,凱立德雖然算不上一家獨大,但也相當強勢,曾經連續八年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憑借着技術優勢和龐大的用戶群體,在 2014 年,凱立德就實現了 2.03 億的營收,淨利潤高達 5000 多萬。
高德和百度地圖雖然也相繼問世,但一直都被凱立德的陰影所籠罩,在當時的很多戰場,他們有時都能被擠進 " 其他項 " 裏。
當時如日中天的老大哥凱立德,自然也沒有把這兩個後輩放在眼裏。
畢竟凱立德的日常,是拒絕各路巨頭的并購邀請。
凱立德可以倒閉,但絕不會變質。
他們的下一個戰略目标,是車聯網。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凱立德的思路無疑是超前的,但是超前這件事,超的太狠,就會扯到蛋。
凱立德押寶汽車的未來,還要小十年後才能開花。
而高德和百度,選擇了移動互聯網。
2013 年,百度導航和高德地圖,先後宣布永久免費。
原價三十、五十的導航服務,統統不要錢。
百度和高德的恩怨情仇太長,但是到這總結就是一句話:
當時的高德已經賣身阿裏,BAT 裏的 BA,在地圖導航領域,大打代理人戰争。
燒錢嘛,看誰先燒死誰。
最終的結果是,老大哥凱立德先被燒死了。
凱立德一直到 2016 年,都在堅持高額售價,以及售後維護收費的策略。
也就是說,車主在安裝時要花錢,升級服務的時候,也要花錢。
而且還必須得去線下的門店才能升級,一次就是 100-400 不等。
消費者再韭菜,也架不住你刨根的割啊。
隻用一年,凱立德就完成了扭赢爲虧的進步,15 年虧損 1600 萬,16 年虧損 1.04 億。
股價從 22 塊,跌到 1 塊 6,當時雷總投資了四年,虧損 58%,虧了老鼻子了。
自此之後,凱立德一蹶不振,2019 年徹底退市。
地圖 APP,C 端收費收不動,隻能做 B 端的生意。
很多人可能覺得,地圖導航彙集了那麽多的流量,就算不向消費者收費,也有各種方式盈利。
打打廣告,做做推廣,賣賣數據,不也能站着就把錢掙了?
确實能掙錢,但是杯水車薪。
高精地圖,528 萬公裏,還要周期性更新。
想把地圖生意做起來,錢少一點都不行。
所以,地圖 APP 的終極秘籍,就是認爹。
想要在江湖上站穩腳跟,隻能嫁入豪門。
BAT 禦三家、華爲、京東、美團、滴滴、順豐,這些巨頭要麽自己搞地圖,要麽通過投資收購,拿下有資質的企業。
目前,市面上有名有姓有資質的圖商,基本都是名花有主,背靠大廠好乘涼。
其實,地圖需要大廠,大廠同樣也需要地圖。
抛開高精地圖和智能駕駛不談,地圖同樣也是連接線上線下生态的一個重要節點。
吃喝玩樂本地生活、倉儲物流快遞配送、智慧城市數字基建,從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到未來科技演化的方向,地圖都是至關重要的戰略高地。
這也是爲什麽,大廠都在不斷加碼,甚至親自下場開展地圖業務。
3
回過頭來看,地圖導航确實是一個非常殘酷的生意。
它非常重要,堪稱互聯網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産品之一。
讓我們出遠門,去陌生的城市求學,工作,不再是一件需要經曆千難萬險,各種坑蒙拐騙的艱難曆險。
隻需要簡單查詢,就能找到多條線路多種方式,甚至還會提供最優解。
它,絕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構建的最偉大的基礎設施之一。
但,一個如此重要,甚至改變了人類出行方式的技術和産品,卻很難在商業上拿到對應的結果。
這恐怕也是我們需要去理解,商業殘酷且冰冷的另一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