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關于塑料侵入大腦的最新論文,發出了要加強這種污染物研究的嚴重警告。論文一,在人類大腦、肝髒和腎髒中發現的微塑料濃度正在迅速增加,平均而言,2024 年大腦樣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 2016 年的樣本高出約 50%,而且,大腦樣本中所含的微塑料比肝髒和腎髒樣本高出 30 倍;論文二,小鼠大腦中的微塑料,不僅使其空間記憶能力顯著下降,還使其運動協調能力以及耐力也紛紛下降。
其中一項研究的作者表示:" 我們想在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但一想到我找到答案之前,我大腦中的微塑料濃度會增加幾個百分點,内心就不寒而栗。"
工作日的中午,當你把塑料飯盒放進微波爐加熱午餐,在這個過程中,塑料容器會釋放出大量微塑料顆粒,散落到食物中。接下來,你大口吞下的不僅僅是美味佳肴,微塑料也混着一起進入體内。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如果長此以往身體不斷累積微塑料,是否會危害健康呢?
近期,《自然》新聞特稿報告了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重要研究,來自中國環境科學院席北鬥、侯佳奇和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黃海鵬等五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實時追蹤了微塑料在小鼠大腦内遊走的過程:
微塑料被免疫細胞吞噬,緻使細胞變成不規則形狀,随後在血液中高速流動,卡在大腦皮層區域毛細血管的彎彎繞繞處,前赴後繼,猶如 " 車禍現場 "。最終造成細胞阻塞,誘導腦血栓以及神經行爲異常的出現。
畫面栩栩如生,微塑料大量堆積的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
一、微塑料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2004 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态學家 Richard Thompson 團隊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摘要,僅僅一頁紙的文章彙總了 Thompson 近十年來在英國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驚人發現。其中,Thompson 創造出 " 微塑料 " 這個術語,用來描述直徑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顆粒。如今,微塑料更精确的直徑範圍則定義在 1 微米至 5 毫米之間。
微塑料,顧名思義,與塑料緊密相連。自上世紀 50 年代誕生以來,塑料進入了工業生産、交通運輸、醫藥護理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據統計,從 1950 年至 2020 年,全球塑料年産量從 200 萬噸增長到超過 4.5 億噸。
然而,面對海量制造出來的塑料,我們的回收處理效果不甚理想。2019 年,全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率僅 9%,按傳統模式處理的有 69%,另有 22% 的塑料屬于無人管理,随意滞留在環境中。而塑料制品的濫用和不合理處置,便是微塑料産生的主要源頭。
最早對微塑料來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人護理産品。在産品制造過程中可能逸出的原生塑料顆粒,以及廢棄塑料瓶和其他垃圾中慢慢侵蝕的碎片,所有這些都會被沖入河流和海洋中。2015 年,海洋學家估計全球地表水中漂浮着 15 萬億至 51 萬億顆微塑料顆粒。
此後,還發現了其他微塑料來源,例如從行駛的汽車輪胎上脫落的顆粒,衣服上脫落的合成微纖維等等。這些顆粒飄蕩在天地之間,無處不在。

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包括塑料顆粒、個人護理品、油漆塗料、合成纖維、輪胎、塑料瓶等 | 圖源:10.1126/science.adl2746
包括 Thompson 在内的全球科學家團隊在這二十多年間展開研究,給出了更詳細的微塑料分布情況:從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區域的冰雪和溪水,到地球最偏遠的南北兩極海冰和新雪,再到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深海沉積物 …… 微塑料或漂浮在空中,或随着雨水降落在山川、森林以及城市,另外,食品、飲用水甚至啤酒中也都存在有微塑料顆粒。因此,科學家能夠斷言:" 幾乎所有物種都接觸過一定程度的微塑料。"
2021 年,荷蘭瓦赫甯根大學的環境科學家 Albert Koelmans 發表論文報告稱,基于對空氣、水、鹽和海鮮中微塑料的有限調查,兒童和成人可能每天攝入十到十萬多顆微塑料顆粒,如果做最壞的評估,人體一年可能攝入的微塑料量大概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問題隻會越來越嚴重。面對如今每年 4 億多噸的塑料産量,預計到 2050 年這個數字将翻一倍。即使從明天開始發生奇迹,所有塑料生産全部停下,那麽垃圾填埋場和環境中現有的塑料仍将會繼續分解成微塑料顆粒,讓地球上的微塑料數量繼續增加。
二、微塑料存在于人體内各處
挪威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 Martin Wagner 提出:雖然 " 微塑料 " 誕生于 20 年前,但直到大約 10 年前,科研人員才開始将課題從研究環境和動物中的微塑料顆粒,轉移到評估其在人體内的情況和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2019 年,來自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 Philipp Schwabl 團隊在《内科醫學年鑒》上發表論文,首次報告在人類糞便中發現了微塑料。這項小型研究調查了來自歐洲、日本和俄羅斯的 8 名受試者,所有人的糞便樣本中都有發現。在所檢測的 10 種塑料中,發現了多達 9 種不同的塑料,最常見的便是聚丙烯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平均來說,每 10 克排洩物中發現 20 顆微塑料顆粒,其中一些來源于化妝品,還有一些分解自較大的塑料碎片。基于結果,作者估計 " 全球超過 50% 的人口的糞便中可能含有微塑料,但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來證實。" 這樣的結果證實了醫生們長久以來的猜測,塑料終于進入了人體腸道,但這對有腸道疾病的患者意味着什麽,仍讓醫生們非常擔憂。
直至今日,科學家們已在人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和生殖系統的器官、體液和排洩物中都檢測出了微塑料顆粒,這說明了微塑料早已在人類體内親密共生了很長時間。
今年 2 月初發表在《自然 · 醫學》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更爲嚴峻的結果,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藥學院傑出教授 Matthew J.Campen 團隊分析死亡後人類肝髒、腎髒和大腦組織樣本,發現随着塑料産量的急劇增加,大腦、肝髒和腎髒中發現的微塑料濃度也随之增加。平均而言,2024 年大腦樣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 2016 年的樣本高出約 50%,此外,大腦樣本中所含的微塑料比肝髒和腎髒樣本高出 30 倍,呈現出微塑料更易在大腦中富集的特點。

圖注:大腦中微塑料顆粒的可視化結果,來源:10.1038/s41591-024-03453-1
而本文開頭的《科學進展》論文則提供成像線索,揭示了微塑料顆粒在體内聚集的過程。研究人員給小鼠投喂了摻有聚苯乙烯熒光微球的水,然後使用微型雙光子顯微鏡熒光成像技術,追蹤微塑料在血液中的移動,于是得到了開頭所描述的場景 …… 在爲期 4 周的觀察期内,有一些顆粒阻塞會最終消散,但有些始終存在。
三、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那些滞留在體内的微塑料,顯然更加值得關注。
席北鬥團隊進一步揭示,微塑料堵塞了大腦血管之後會對小鼠造成怎樣的影響。研究人員使用 Y 型迷宮測試來評估小鼠的行爲,發現喝過微塑料水的小鼠不僅空間記憶能力顯著下降,進一步實驗還表明它們的運動協調能力以及耐力也紛紛下降。另外,微塑料可誘導小鼠體重減輕,可能是由于運動能力的變化也改變了它們的進食行爲。
作者随後強調,雖然不清楚在小鼠體内觀察到的現象是否在人類大腦中出現同樣的情況,因爲人 類大腦内血管、血容量都更大,流速也更快,但是," 增加對這一研究領域的投入緊迫且必要,以充分了解人類血液中微塑料帶來的健康風險。"
其實,目前微塑料對人體器官和健康影響的研究在逐漸深入中,不過鑒于人體實驗涉及的生命安全和倫理問題,科學家們通常使用與人類具有生理相關性的小鼠模型展開研究,此外也嘗試着運用人體細胞核體外器官模型。
2023 年 12 月,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微徐明恺研究員團隊在《國際環境》期刊上發表研究,報告給小鼠灌胃輸入聚苯乙烯微納米塑料,并持續 28 天觀察小鼠的腸道系統,結果發現腸道内積累的微納米塑料導緻腸道内潛在緻病菌豐度的顯著增加,有益菌豐度顯著降低,并幹擾了腸道菌的短鏈脂肪酸代謝特征。此外,還可誘發腸道炎症,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幹擾免疫功能。這樣的惡劣情況足以引起人們的警惕心。
而 2024 年 3 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報告表示,在接受心髒手術的約 250 名患者中,有近 60% 的人主動脈中存在微塑料或微納米塑料;與沒有塑料積累的人相比,前者在手術後三年内心髒病發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 4.5 倍。同年 11 月,甯夏醫科大學團隊在《生态毒理學與環境安全》期刊上發表論文強調,高溫加速塑料容器中微塑料顆粒釋放出來,其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引發全身炎症和氧化應激,進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
的确,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内外研究結果顯示,微塑料顆粒還可能與人類癌症、腎髒疾病、生育問題、甚至阿爾茨海默病有關。不過必須指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微塑料直接導緻人類疾病,數據主要顯示兩者之間存在聯系。
除了微塑料,科學家還擔憂更加微小的塑料顆粒——納米塑料,即直徑小于 1 微米的顆粒——在體内的情況。一些數據表明,根據攝入途徑,許多尺寸大于納米塑料的顆粒會通過消化系統,排出體外,但納米塑料可能會進入細胞内,而身體還沒有建立相應的消化和排出機制。

不同尺寸的塑料碎片,從微塑料到納米塑料 | 圖源:S. Primpke et al. Appl. Spectrosc. 74, 1012 – 1047 ( 2020 )
如今,微塑料污染早已無處不在,我們已無法視而不見,科學家們現在與時間賽跑,研發出各種新方法成像、追蹤、分析、檢測并确定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方方面面的影響。前述新墨西哥大學教授 Campen 在接受《自然》采訪時就發自内心地表示:" 我們想在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但一想到我找到答案之前,我大腦中的微塑料濃度會增加幾個百分點,内心就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