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0 日,長城開了一場 " 幹貨大會 ",針對的是智能新能源。我把要點總結爲一句話:
長城宣告要築高新能源市場的城牆,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塊磚頭,就是智能四驅電混技術 Hi4。
當然,長城築高城牆不僅靠這一塊磚,無論在智能還是能源領域,長城都已經實現了全産業鏈的布局。比如不僅是電能,長城還完成了太陽能 - 電池 - 氫能 - 車用動力全價值鏈的布局;比如在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碳化矽方面,長城規劃的車規級模組已經達到年産能 120 萬套。
甚至在智能駕駛方面,長城擁有中國首個數據智能體系 " 雪湖 "、中國智能駕駛行業最大的智算中心 " 雪湖 · 綠洲 " 和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認知大模型 Drive GPT。
而在電動化技術全鏈路自主研發方面,下面這張圖裏的幹貨我也不一一詳細闡述了。
總體而言,就是長城的技術背景和強大的體系化能力,能夠輕松碾壓蔚小理,實力趕超比亞迪。
自從比亞迪發布了仰望以來,吉利随後發布了銀河,長城開這場 " 幹貨大會 " 要秀肌肉的目的顯而易見。而整場發布的重點,其實也就是 Hi4 全新智能四驅電混技術。
Hi4 對于用戶的價值,長城說得很清楚:" 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 "。現場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爲了說明 Hi4 " 全場景駕駛無憂 ",幾段視頻分别從雪地、賽道、爬台階等角度出發,來突出 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統如何通過毫秒級頻次快速對前後軸扭矩進行分配及動态調節,從而提升操控穩定性和駕駛安全性;
而由于搭載了 1.5L/1.5T 兩款混動專用發動機,Hi4 可以實現 41.5% 的最優工程熱效率,做到 " 全工況效率最優 ",也就是非常省油。
所以,我理解這就是一套以四驅 + 低能耗 + 可電可野全場景使用爲主打的插混動力總成。
它以 70kW Hi4 前驅動模塊總成,搭配三合一 150kW 大功率 Hi4 後驅動模塊總成,實現雙軸四輪驅動;涵蓋 19.94kWh/27.5kWh 兩種電量,可實現整車 100km+ 純電續航。
還要着重畫一個重點,那就是它的價格會比較低——長城官方說 " 四驅的體驗、兩驅的價格 ",我是否可以簡單粗暴理解爲,它的價格就是目前長城插混兩驅車型的價格呢?剛上市的哈弗二代大狗,純電續航 105 公裏的插混版本價格是 17.58 萬元,大家可以自行揣摩(瞎猜)一下。
說到這裏,我想要說一下這場發布會最讓人遺憾的地方——
那就是沒有将技術落地到任何一款車型。
比亞迪亮相了仰望 U8,其實是爲了推出易四方平台;吉利發布銀河,也順勢推出了銀河 L7。長城幹貨大會最大的主角無疑是 Hi4 以及長城強大的體系戰鬥力背景。但是,它卻沒有推出任何一款車型。
這是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方。
我認爲這樣做的遺憾有兩點:
1、所有技術幹貨都應該在車型上實現閉環,不然這就真的全部都是 " 幹貨 ",而不能成爲一個故事。
" 幹貨 " 對于我而言就是資料,就像是我特别不喜歡看 " 影視解說 ",因爲他們把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用一些 " 幹貨 "、" 劃重點 " 來平鋪直叙出來,三分鍾看完一部電影,從而失去了電影本身叙事所應有的感染力。自然很難走心、動人、攻占人的心智。
長城這次本質上就是輸出了一些亮點和參數,但并沒有講好一個故事。
2、因爲沒有車型,更沒有預售價,此次盛大的發布所吸引到的所有流量,都欠缺一個合理的通道,轉化成真正的銷量和線索。
單有流量而沒有轉化,甚至于很難讓消費者因爲這些幹貨,而增加某些車型的搜索量,更别說引發他們進店的沖動。
不過,Hi4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落地,發布會上還是提到了兩個關鍵詞:
下個月亮相,由哈弗首次搭載。
這其實就是一個謎面,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吧:上海車展前後,或由哈弗枭龍 MAX 首次搭載(新聞稿裏一個字沒寫,我猜的)。
簡單一件事,需要表達得這麽曲折麽?預熱一款車,需要這麽長的周期麽?
我的建議是:這場發布會可以在新車差不多能亮相的時候再開,車如果還沒定型,可以用圍欄圍起來,避免近距離拍攝,但至少,受衆有車型關鍵詞可以搜索;有預期價格,可以留存相應的目标群體。
" 兩驅的價格、四驅的體驗 ",沒有具體價格區間,受衆真的很難用心理來模拟體驗。
整場發布會在最後 5 分鍾,制造了一起刷屏級事件——長城高調向 " 網絡水軍 " 說 " 不 ",同時發布了 " 關于淨化網絡環境的行業倡議 "。
我對整個内容都舉雙手表示贊同,同時,我也認爲長城在這樣全網關注的場合發布這樣的行業倡議,需要非常大的膽量和自信。
但我依然有我個人的疑惑:
1、這個内容,其實和 " 智能新能源幹貨大會 " 的主題幾乎毫不相幹,上文中我已經說過,Hi4 這個核心爆點因爲欠缺落地車型的承載,很大程度上會讓整個價值輸出變得不那麽有效。" 淨化網絡環境 " 這件事,由于每一句話都過于勁爆,以至于現場從前 45 分鍾面對技術幹貨實在 " 太幹 " 而未免枯燥的沉靜,變得立刻炸開了鍋。
這就又讓 Hi4 的核心傳播價值被大大分散了。很容易聯想到的是,關于這場發布會的後續傳播,一方面是 " 關于 Hi4 一系列資料的複制粘貼 ",一方面就是 " 長城太剛,高調抵制網絡水軍 "。哪個部分更容易引起一般受衆的注意力?不言而喻了。
2、作爲長城一路走來的見證者,我還深刻記得在 2018 年年底,WEY 品牌成立兩周年的發布會高潮部分,正是包括王傳福、李書福在内的五大中國品牌掌門人,都通過錄制視頻和發來賀信的方式,爲 WEY 送上了祝福。當時現場可謂是一片驚歎和感慨,而事實上,在 2018 年之後,中國品牌真正在強勢的崛起。
長城在這個 " 倡議 " 環節的 PPT 中,針對某些中國品牌的措辭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甚至在官方直播間内,發生了疑似官方人員沒有更換用戶名、直指某中國品牌的 " 烏龍 "。
作爲一個親曆了 2018 年 WEY 兩周年發布會和當下現場的人,這種前後的撕裂感讓我個人非常感慨,甚至有些不适。
我有一種:當年有多熱淚盈眶,如今就有多失望的感覺。
針對 " 淨化網絡環境的倡議 ",我個人認爲有很多種辦法可以把它做成震撼行業的事件營銷,但這個事件沒有必要發生在一個品牌技術戰略發布會上。如果非要做,用 " 格局感 " 來替代 " 針對性 ",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呢?
查姐後記:
我其實糾結了很久,才決定在這篇文章中不是去複制粘貼那些技術名詞,而是說一些内心的真實感受。
正如長城在發布會的 " 倡議 " 環節中所說,很多媒體寫文章的時候,花費了很多時間去思考會不會被攻擊。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會因爲害怕被人認爲是 " 惡意負面 " 而非常吝惜使用偏向負面的評論。
但是在寫這篇文章時,我還是選擇了寫出我真實的思考,因爲我認爲這比盲目吹捧要更有價值。
言語就像風,我認爲駕仕派創作文字的目的,不是傳遞那些終會消散的風,而是提供給看這些文字的人,以真正的思考、探讨的空間,這才是駕仕派的價值。
我要說明的是:盡管我寫了也許會被人認爲是負面的評價,但是整場 " 幹貨大會 " 看下來,我對長城是佩服大于疑惑的。
一方面,這個企業在全價值鏈條上的深耕,遠比一般人看到的多得多,它不是一款車型、幾款車型在市場上斬獲怎樣的銷量,而是真正用自身的眼界,看得足夠長遠、把對未來的思考帶到當下——即便很多人不理解、看不懂。
而這正證明了,長城不是一個短視的企業。
在我 20 年的從業經曆中,我對于技術的尊敬與崇拜,其實正在于——所有受衆短時間内看不懂的技術和路線,終會在某個爆款身上被串成一串珍珠,并最終影響整個行業的行進路線。
另一方面,我認爲長城是真正具備體系力的中國汽車企業。它的體系力,既表現在對于技術投入的堅定,亦呈現在人才團隊的高質量和穩定性上。
長城近年來在組織構架上的調整,算得上是中國品牌中最頻繁和力度最大的,但這種調整上的 " 柔性 ",事實上也證明其體系力主幹的 " 韌性 ",
而韌的基礎,是足夠強。
強韌的長城,沒必要在 2023 年最初亂了陣腳。甚至在我眼裏,選擇 Hi4 首搭哈弗品牌已經亮出了長城的野心,那何不讓這份熱望再沸騰一些?
無論是科技平權還是性能體驗平權,長城最終是落在獨有的技術上,而不是虛無缥缈的理念上,已經體現出中國品牌在當下所彰顯的造車自信。
智能四驅電混技術,不僅匹配哈弗在 SUV 市場上對于中國人的懂得和拿捏,也完全匹配哈弗用戶在都市 + 戶外全方位使用場景下,要能省也要能野的需求。
綠牌 + 四驅 + 越野的這個故事,我想不到有比長城更适合的品牌來講。
希望長城能夠講好這個目前其實還很稀缺的故事,也希望所有中國品牌都能夠惺惺相惜,互相鼓勁,而不是在流量中,迷失了彼此。
文|趙小查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