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七個國家的危機
作者:朝乾 / 編輯:Alicia
丘吉爾曾經說過:"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 對于個人而言,危機是一次曆練、成長的寶貴機遇;對于國家而言,危機是凝聚人心、整合資源的變革契機。
領導者最重要的素質并非自身能力超群
而是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帶大家走出那條曲折的出路
(圖:《至暗時刻》)▼
可以說,内憂外患曆來是自我革新的催化劑。在近代史上,有的國家經曆了改革的陣痛,成功轉型爲現代國家;而有的國家則沒能正确處理危機,與世界潮流漸行漸遠。
說是國家元首中的楷模,不爲過
(圖:shutterstock)▼
關于如何應對危機,美國環境曆史學家賈雷德 · 戴蒙德從自己的人生經曆和專業視角出發,給出了解決方案和案例分析。
這就是他于 2019 年出版的新書《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這位戴蒙德,也就是《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
這三本都是賈雷德 · 戴蒙德的作品▼
在新書《劇變》中,戴蒙德分析了7 個國家應對危機的案例:
夾縫中求生的芬蘭、艱難轉型的日本、重獲新生的德國、國内風雲突變的智力、印尼,掙紮于國家認同的澳大利亞、霸業難繼的美國。
《劇變》中的七個主要國家案例▼
在書的最後,作者探讨了當今世界面臨的當前和潛在危機,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劇變: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
原價 9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65 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購買了《劇變》/《崩潰》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劇變》/《崩潰》的訂單截圖(需包含具體書名信息),通過公衆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複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應對危機的關鍵因素
在《劇變》一書中,作者從親身經曆和耳聞目睹的個人危機出發,提出應對個人危機的解決方案,再将這一方案推廣到國家層面,推導出國家應對危機的方法。
首先,作者是怎樣界定 " 危機 " 的呢?在戴蒙德看來,所謂危機就是必須做出重大抉擇的緊要關頭、轉折點。因爲危機意味着之前的處理方法不再适用,意味着挑戰與壓力,這種壓力激勵我們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如果找到了,危機也就化解了。
在那些" 新的解決辦法 "中
那些最簡單直接、令人興奮的、充滿短期誘惑力的
往往是巨大的陷阱(圖:shutterstock)▼
危機既有來自外部的,個人而言如離婚、失業,國家而言如外敵入侵;也有來自内部的,如健康問題或國内的政變、内戰。危機既有突發性的,也有漸進式的,但多數危機都有長期累積的原因。
比如俄國二月革命
表面原因是俄軍的戰争災難
根本原因是君主專制落後于時代,倒台隻是時間問題▼
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不可能摒棄和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所以應對危機的最大挑戰在于取舍,必須正确評估自身的價值與不足,分清哪部分運作良好,不需要改變;哪部分不再可行,必須改變,然後及早作出取舍。
然而國家是複雜的,人們的取舍并不相同
作爲領導人,取舍,有時候就是下注
其實,在個人層面的心理治療領域,早已有一套成熟的危機治療方案。一般來講,個人能否成功應對危機,主要由以下12 項因素決定:
1. 直面身處危機的現實:
這是開展危機治療的前提
2. 主動承擔責任:
不應怨天尤人,抱有受害者心态
3. 劃清界限:
發現并界定亟待解決的問題
4. 向外界尋求物質及情感支持
5. 借鑒他人應對危機的方法
6. 自我力量:
樹立自信,保持鎮定
正所謂,暴風雨中
唯保守主義者、智者、勇者、幸運兒屹立不倒
你是哪一個?或者,哪幾個?(圖:shutterstock)▼
7. 誠實的自我評估:
評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8. 應對過往個人危機的經驗
9. 耐心:
要能承受嘗試改變的不确定性和失敗
10. 靈活應變的個性:
僵化刻闆的單一思維,是探索其他方法的攔路石
11. 核心價值觀:
指自我身份認同和關鍵信仰。它一方面能成爲應對危機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也可能阻礙危機的解決
12. 不受拘束: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不必背負太多責任,可适時放下一些現實包袱
少數人的個人命運,決定了曆史進程
多數人的個人命運,被曆史進程所決定▼
作者戴蒙德的妻子就是一名心理治療師,所以他對這一套早已爛熟于心,并試圖将其推廣到國家危機層面。
國家危機固然有很多不同于個人危機的方面,會存在諸如集體決策、國家制度等複雜問題;但這套個人危機治療方案仍可以發揮建設性作用。比如,上文提到的的" 自我力量 ",雖然國家并不存在心理層面的自我力量,但由此可以引申出另一個對國家至關重要的概念——國家認同。
即使需要大量和持續的建構
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都毫無疑問是
當前國家體系下的根本意識形态▼
基于此,戴蒙德在書中推導出了應對國家危機的12 項關鍵因素。我們試以新冠疫情危機爲例,分析這 12 項因素:
1. 對國家陷入危機的舉國共識:
有力應對疫情的前提在于,國民是否意識到新冠病毒對本國構成嚴重威脅,是否要求并配合政府采取防疫措施。在一些黨派、階層嚴重對立的國家,民衆達成共識十分困難。
2. 主動承擔責任:
任何拖延、推诿、甩鍋都隻會讓疫情變本加厲。
要不要試試這款?(圖:壹圖網)▼
3. 劃清界限:
區分需要改變與無須改變的制度與政策。新冠疫情蔓延時,要不要取消大規模活動?要不要強制在公共場合戴口罩?是撲滅疫情優先,還是保 GDP 優先?
4. 從他國獲得物質和資金方面的幫助:
如疫苗、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核酸檢測試劑盒,等等。一些最困難的第三世界國家,反而因爲缺少渠道和償還能力,隻能拿到最少的援助。
小哥你這體溫是不是太低了(圖:shutterstock)▼
5. 借鑒他國應對危機的經驗:
即網絡用語 " 抄作業 ",但是各國對他國 " 作業 " 的認可程度、理解和執行能力,還存在一定差異。
6. 國家認同:
民衆是否信任政府的防疫措施,是否願意犧牲個人自由居家隔離?
7. 誠實的國家自我評估:
疫情并不會因爲自欺欺人的檢測限制、統計作僞、信息屏蔽而不再擴散。
也不知算不算在統計數字裏
還是說連數字都不配(圖:shutterstock)▼
8. 應對過往國家危機的經驗:
中國爲應對 SARS 而構建的疾控體系、方艙醫院,在應對新冠疫情時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
9. 應對國家失敗的耐心:
在一些政府公信力較弱、防疫較爲失敗的國家,都爆發了反對防疫政策的示威遊行,從而加劇了疫情。
10. 特定情況下國家的靈活性:
應對疫情所需的靈活性,包括資源調配、防疫政策、疫後纾困措施,等等。
比如這一陣鬧得沸沸揚揚的加拿大卡車司機抗議
方向是混亂的,共識是沒有的,信任是不可能的
11. 國家核心價值觀:
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憂患意識有利于防控疫情,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則不利于應對疫情。
12. 不受地緣政治約束:
疫情爆發時,一些國家因爲遠離疫情策源地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沒有采取針對性的防疫措施,結果導緻疫情蔓延至本國。
自以爲有太平洋病毒就過不來,結果吃了大虧
以上 12 項因素,具有較爲普遍的适用性。曆史上一些王朝和政權的覆滅,都是因爲決策者完美地避開了正确選項。接下來,我們就依據這 12 項因素,剖析書中所舉的部分案例。
突發性危機:芬蘭
1939 年 10 月,蘇聯向芬蘭及波羅的海三國提出了領土要求,芬蘭是唯一拒絕蘇聯的國家。盡管蘇聯人口是芬蘭的 50 倍,兵力對比也十分懸殊,但芬蘭還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後丢失了部分領土,但保住了國家獨立。
在蘇芬戰争和之後的二次戰争中
芬蘭失去了卡累利阿、薩拉、佩察摩
但沒有被蘇聯吞并,其實是不小的勝利▼
雖然芬蘭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但是西方各國出于種種原因,并沒有給予芬蘭任何實質的幫助。芬蘭不得不以一己之力抵抗強敵。在這場戰争中,芬蘭總共犧牲了 10 萬人,占該國人口的 2.5%,幾乎每個芬蘭家庭都失去了親人。
即便兵力和裝備差距懸殊
但蘇聯的傷亡和損失遠遠大于芬蘭(芬蘭大彈弓)▼
芬蘭領導人從這場突發性危機中得到的教訓是:作爲一個弱國,不應寄希望于西方盟國的援助,而必須理解蘇聯的想法,并取得蘇聯的信任。爲此,芬蘭總統巴錫基維和吉科甯都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且獲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他們還讓斯大林相信,讓芬蘭保持獨立對蘇聯有利。
二戰後夾在東西陣營之間的不止東西德,還有芬蘭
能在兩強之間求存,就是第一原則
(巴錫基維與蘇聯的伏羅希洛夫)
(圖:wikipedia)▼
戰後,芬蘭一方面履行了與蘇聯的停戰協議,另一方面避免讓蘇聯覺得芬蘭與西方經濟融合度過高。芬蘭雖然急需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但還是謹慎地拒絕了。後來,芬蘭在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同時,也與東歐國家簽署了經貿協定,并給予蘇聯最惠國待遇。
畢竟芬蘭離蘇聯實在是太近了
英美固然可以在後面搞核威懾
芬蘭則絕不想當炮灰▼
這樣做的好處是,蘇聯減少了芬蘭的戰争賠款,支付時間上給予寬限。1955 年,蘇聯從芬蘭撤走了海軍,還撤走了距離赫爾辛基很近的炮兵部隊。芬蘭憑借穩定的地緣環境,以及與西方的經貿往來,發展成爲一個富裕國家,而且保持了國家獨立,沒有淪爲蘇聯的衛星國。
球場上打一打,意思意思就行▼
對比上文的 12 項因素,作者發現芬蘭在應對危機時,有 7 項因素發揮了積極作用,包括:
主動承擔責任(避免仇視蘇聯的受害者心态)
劃清界限(打破了不與蘇聯打交道的傳統)
強大的國家認同(對自己語言文化獨特性的堅定認知)
誠實的自我評估(承認自己是一個與蘇聯接壤的小國)
應對國家失敗的耐心(堅持不懈尋找與蘇聯相處之道)
特定情況下的靈活性(放棄部分領土)
國家核心價值觀(堅決捍衛國家獨立)
人生沉浮,國家亦然,輸得起,才能活得久
勃列日涅夫訪問芬蘭(圖:壹圖網)▼
有一項因素開始阻礙了危機的解決,但後來起到了積極作用,那就是對危機的舉國共識。戰前,芬蘭人誤判了蘇聯的要求,認爲僅僅是虛張聲勢,結果付出巨大代價仍然失去了國土,到戰後才真正意識到與蘇聯相處需要理解并 " 尊重 " 其需求。
另外,芬蘭明顯缺失的 4 項因素是:來自他國的幫助,可供借鑒的他國或本國的經驗,以及不受地緣政治約束的選擇自由。這 4 項的缺失,使得芬蘭難以解決一個根本性問題——來自強鄰的威脅。
漸進式危機:美國
今天的美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最近的 10 年又的确是最令美國人焦慮的 10 年。在作者看來,美國雖然不存在 1939 年芬蘭所面臨的突發性危機,但是許多長期積累的問題,足以影響美國的未來。
戴蒙德認爲,雖然美國面臨中國的追趕,但美國的根本性問題來自内部。其中,排在首位且最可怕的是政治極化,即政治妥協的加速崩潰。
喜歡來點兒直接的(圖:shutterstock)▼
自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不光是共和、民主兩黨,就連黨内激進派與溫和派也出現了妥協崩潰的現象。這導緻了集體決策的延誤甚至癱瘓。政治極化還不僅體現在決策層,美國人變得越來越極端、偏執,乃至出現了暴力傾向加劇的狀況。
畢竟,民主作爲制度
其在人事層面必須有 " 妥協 " 作爲輔助
否則讨論變爲鬥争,廣泛的讨論變爲廣泛的鬥争
除此之外,作者還列舉了三大其他問題:選舉制度的弊端導緻民衆的政治參與度不足、經濟收入的不平等以及政治僵化。
那麽,根據上文的 12 項因素,哪些因素有利于美國解決危機,哪些又将阻礙這一進程呢?
在作者看來,美國最大的優勢因素在于:
不受地緣政治的約束(東西兩大洋,南北鄰國較弱)
其次是強大的國家認同(" 美國精神 ")
以及國家的靈活性(政權在兩黨間頻繁更叠)
主要還是底子太好了,東西兩大洋、南北無強鄰
戰略資源幾乎自給自足,科技、軍事全球第一
而美國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有:
對危機的舉國共識(政治極化,難以形成共識)
主動承擔責任(愛 " 甩鍋 " 給中國、墨西哥和非法移民)
誠實的自我評估(權勢階層逃避責任)
不願意學習、借鑒他國的經驗(美國人甚至不屑于去了解近在咫尺的加拿大)
畢竟,美國不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
其實格外依賴對國家的信仰
不信的人變多了,就是危機的前兆(圖:壹圖網)▼
此外,略微次要的不利因素還有,美國人尚未練就承受國家層面的不确定性和失敗的耐心,例如美國難以承受越南戰争的失敗,從而導緻社會的分裂。至于美國能否通過改革應對危機,尚有待觀察。
在《劇變》的最後一章,戴蒙德指出了當今世界面臨的四大挑戰——核武器、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和社會不平等。
戴蒙德晚年這部著作,雖然存在政治立場遊移不定等不足之處,但卻爲世界各國應對國家危機提供了一種新的、具有建設性的思路,非常值得一讀。
而他的另一部著作《崩潰》,則研究了曆史上數個人類社會崩潰的案例,包括:複活節島、瑪雅、格陵蘭、澳大利亞等。同樣精彩。這兩部書原價 216 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隻需 144 元。
《劇變》+《崩潰》
原價 216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44 元
* 發貨說明
1. 天津發貨,韻達 / 圓通 / 郵政快遞随機發貨,48h 内完成發貨;
2. 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 7 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直接到公衆号後台聯系退換;
3. 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 " 我的訂單 "裏進行查詢;
4. 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備注擡頭、稅号、電子郵箱(如需開明細,請注明)。
* 本文内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更多好書推薦
▼
《槍炮、病菌與鋼鐵》
原價 89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59 元
《第三種黑猩猩》
原價 98 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63.7 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