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這麽卷了嗎?
某部電影被人爆出一張 " 群演招募通知 ",内容是征集首映禮上的特型演員,需要當衆表演 " 哭戲 " ——就是傳說中的 " 哭托 "。
哭托年年有,這麽高要求的很少見!
三組群演,戲份各不相同,自帶 " 故事線 "。
一組是中年男子帶着老媽來看電影," 兒子 " 需要在觀影過程中頻頻回頭,觀察 " 母親 " 神色,然後忍不住鐵漢落淚," 老媽 " 就給他遞紙巾安慰。
畫面感,有!
二組群演的劇情簡單一些,隻需要嚎啕大哭,哭到眼鏡模糊擦眼鏡即可,但表演細節要求還挺高的:眼淚要大顆,哭的反應要明顯——估計這位大哥到時會有臉部特寫。
大概是這樣?(圖文無關哈)
三組群演的戲份呢,看起來就挺文藝的。女孩看完電影想到自己失去的親人蹲在角落裏哭,被正要走的暖心女明星發現,女明星不知道該怎麽安慰,就默默地幫她擦去眼淚,從口袋裏掏出一塊糖給她,然後擁抱 ……
媽呀,何止畫面感!
我腦海裏已經自動回放小時候看《某音》雜志,裏面寫的張國榮還是黃家駒等巨星和粉絲互動的經典情節。那時候天真,真的會被感動得一塌糊塗,等到長大了才明白:某音體,呵呵。
片方沒有回應這則招募啓事是真是假,不過這個小八卦倒是讓人驚覺現在的電影在 " 讓觀衆哭 " 這件事上真的有認真在卷,太熱衷于讓大家淚灑電影院了!
1.
要說淚灑電影院的,腦海裏蹦出的第一人是霍思燕。
去年國慶檔的時候,小霍突然被網友們發現,她看電影十片九哭,哭泣的場面還常常被鏡頭記錄,放在短視頻裏做成電影的營銷物料,來證明這電影多感人。
而且哭法很多樣,每部都不同。
網友就好奇,她是不是在做一種很新的職業?
馬麗那部講兒子穿越回去找老媽的《哥,你好》,霍思燕是帶着 9 歲的兒子嗯哼一起看的,看到故事裏馬麗和常遠的 " 母子 " 戲份,小霍的眼淚就忍不住嘩嘩嘩地流,一旁的嗯哼看到了,還拿小手給她擦眼淚,歪頭靠着她的肩膀暖心依偎。
跟媽媽對手指逗媽媽笑,安慰媽媽說别傷心,我愛你比你愛我更多呢。
小嗯哼真的好暖!
說吧,有多少人是因爲這段小花絮去看了《哥,你好》的?
比說自己哭了兩袋紙巾的沈騰有信服力多了,畢竟騰哥隻曬出了自己的 " 紙巾屍體 ",咱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哭過。
霍思燕真的是那種編劇導演最喜愛的觀衆,看閨蜜情題材的《陽光姐妹淘》,她和好姐妹熊乃瑾一起哭,哭得妝都快花了,還不忘互相摸頭安慰;
要是不知道的,還以爲電影多好看呢,結果一看豆瓣評分 4.4,嗯?!
看《海的盡頭是草原》,哭得更兇,眼睛都腫成了一條縫!這回給她擦眼淚的是老公杜江。
杜江比嗯哼有經驗,早早備好了紙巾。
畢竟,他陪霍思燕看電影的次數多,看《中國醫生》的時候就領教過小霍哭得厥到自己懷裏去的場面。
按霍思燕的說法,這還已經是第二次看的反應,第一次看的時候是 " 差點哭暈過去 "。
她應該是共情力非常厲害的人,就連看豆瓣 4.7 的《你的婚禮》,都能哭到花枝亂顫。而面對同樣的情節,坐她身後的女觀衆在低頭耍手機 …… 你就知道,這世界上有一種觀影奇景:她們明明在一個電影廳,但不在看同一部電影。
……
因爲哭得太多,網友們懷疑她在兼職哭戲,傳說哭一場 3000 塊。這個價錢應該是以訛傳訛啦,像霍思燕這種咖位,爲了社交禮儀參加首映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她又像極了情緒高敏人群,日常生活裏也是流淚像開水龍頭似的,隻需擰一下開關就行的。
2.
不過," 哭托 " 這個職業浮出了水面。
有網友爆料,類似電影首映活動,宣發會招群演在關鍵情節點 " 領哭 ",并在映後的互動環節講述自己的個人經曆,以引起更多共鳴,費用是 300 塊錢左右。
也有因爲觀衆哭得太厲害而營銷效果逆天的,經典案例是《前任 3》,堪稱國産 " 哭銷 " 天花闆。
這個愛情片票房 19.41 億,每一位在電影院裏 " 瘋哭 " 的戲精都功不可沒。
有捂着臉默默哭泣的小夥;
有拿紙巾遮着眼擦來擦去紙巾一直幹着的大哥;
有哭聲太大,閨蜜都看不過去,放棄玩手機來抱她的妹子;
有人都走光了,他還跪在地上嚎的壯漢;
有在電影院裏還遇到了前任在哭,幹脆過去抱着一起哭的;
有坐位置上哭不過瘾,還要跪到銀幕前讓悲傷像礦泉水一樣傾瀉的;
有看着看着控制不住自己哭太大聲,最後出動保安,把她擡出去的;
你要問裏面哪些人是被電影打動,真的傷心到不能自己;哪些人是 300 塊一場的 " 哭托 ",哪些人是短視頻上爲了蹭熱點博流量而湊一腳熱鬧的博主 …… 誰又能分得清?
但當信息流不斷地把這些哭瘋的場面推送到你面前,你會不會好奇,這部電影到底是有多麽感人,能讓這些人當衆發哭瘋?
當你好奇心一起,錢包裏的錢大概率也是捂不住了。
從業以來也參與過很多電影的首映,映後見面會每每會有一些特别的觀衆被點名互動,站起來滔滔不絕地表達自己看的時候多麽多麽感動,說電影拍得有多精彩感人,但一想到那些真真假假的 " 托 " 的存在,就覺得一切索然無味。
一旦有假托的存在,真也會被襯得黯淡;
很多電影的現場互動看起來那麽真摯,但很多時候回過頭來看看,時間或許才是這些人到底是真哭還是假哭的最好證明。
畢竟,連豆瓣 2.9,把一代頂流直接拖到口碑谷底的《上海堡壘》,當初的首映活動,都有過 " 感人 "," 看哭 " 的營銷賣點。
哭到 3D 眼鏡模糊的 ↓
感動到出電影廳後還在回味 " 眼淚嘩嘩嘩地流 " 的 ↓
也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說她們就是在詐騙,畢竟每個人的淚點不一樣。
人類太複雜了,有些人去看電影是爲了藝術,有些人去看電影是爲了追星,有些人去看電影是爲了賺錢,有些人去看電影是爲了愛情,有些人去看電影是爲了睡覺 ……
還有些人真的隻是想去别人的故事裏哭一場屬于自己的悲傷,跟電影質量好壞也無多大關系。
但我能百分百确認的是,下面這位肯定是 " 哭托 "!
帶狗狗看狗狗的電影已經夠離奇了,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狗狗們還能看得 " 眼睛濕潤 ",創意啊!
我不知道怎麽說了,真的是很新穎的 " 哭銷 "!
3.
當狗狗都能被營銷眼眶濕潤,人類也隻剩下了沉默。像這位老兄吐槽的,近幾年的電影真的 " 不是哭就是在哭的路上 ",中國電影真的太愛哭了。
商業類型片日漸變窄,提供情緒價值的電影占據主流,很多人去電影院不是想看一部電影故事講得有多精巧主題有多深刻,而是找個契機來一次情緒宣洩。
能讓人笑能讓人哭,成了最直給最省腦細胞的 " 商業賣點包裝 ",再給多一點複雜的?那是另外的價錢。
喜劇越來越不在乎電影質感,哪怕是小品直搬,能讓人樂就好。甚至近幾年連這類小品喜劇都快斷供,大笑漸漸變尬笑;
但是哭比笑又更簡易一些,大部分的電影裏,都是有情緒點可以挖出來包裝成賣點的。
業内知名營銷大拿也講過,當下的電影營銷就是要把情緒屬性進行擴展,激活消費者潛意識裏的情緒、情懷或者情感。
當人類發現能那麽迅捷了當地将 " 情 " 置換成 " 錢 ",财富通道嘩一下就打開了!
還有誰會去在乎電影本身是個什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