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身上有許多标簽。
名媛之女。
陳凱歌前妻。
中國時尚教母。
但她一個都不喜歡。
直言中國沒有名媛。
" 我不是,我媽也不是,這不過是大家為了寫文章,加的一點标簽。"
" 說我是名媛,你們是沒聽過我罵大街。"
提到陳凱歌,那更是避之不及。
" 那是一生的污點。"
" 女人出嫁要慎重,我這輩子是來不及了,下輩子得注意。"
說到時尚教母。
她也很坦誠," 中國時尚第一人是蘇芒。"
" 那第二呢?"
" 當第二就沒意思了。"
不是第一,不如不要。
直來直往,快言快語,便是洪晃本性。
就像這麼多标簽,隻有一個稱她心意。
那就是" 北京痞女 "。
" 如果痞,是指一種非傳統的叛逆,那我肯定是那個人。"
她出身名門,受優良教育。
見識、涵養不弱于人。
一貫笑談人生,年至 60 歲還是嘴下不留情。
像一個頑童,在僞善包裝的社會,用率真戳破一件件國王的新衣。
說别人不敢說的話。
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她的人生沒有禁锢,隻在無懼無畏的大道上,彪悍飛馳。
在博客年代,洪晃簡直是媒體的寵兒。
她觀點犀利,筆鋒所向,毫無顧忌,沒有她不敢怼的人。
罵文化人容易犯傻。
第一個拿餘秋雨開槍。
" 餘秋雨跑電視上天天跟歌詠比賽的小年輕較勁,夠傻的。"
馮小剛說," 中國垃圾電影多,那是因為垃圾觀衆多。"
她回評:" 做有毒食品和吃有毒食品,是兩回事。"
2009 年,劉德華官宣結婚。
刷了好幾天的頭條。
洪晃看乏了,直接怼其:" 占用公共資源!"
甚至拿前夫陳凱歌開刷。
2006 年《無極》上映。
網友胡戈拍了個短片,諷刺電影難看,名為 "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
被陳凱歌全方面反擊,揚言要告。
" 影視話題 " 與 " 前夫 " 兩種符号疊加,媒體紛紛把話筒對準洪晃。
她被煩得不行,隻好在博客回應。
" 咱中國人有句俗話‘宰相肚裡能撐船’,連個饅頭都裝不下,不就明顯變成小雞肚腸了嘛。"
被媒體取标題:洪晃諷刺前夫小氣。
她不在乎。
依舊我行我素,愛說什麼說什麼。
十幾年前民風還較保守,提起性都要半遮半掩,講平權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洪晃不管。
她知道人人心中有色,卻表現無色。
于是直接把那層虛僞戳破。
"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男女對性感的态度,屬于神經分裂狀态,我們繼承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道德意識,認為 " 性感 " 是邪惡的,不道德的。
特别是女人,隻要性感就是淫蕩的表現,就肯定是個壞女人。"
甚至出了一個公式。
" 女人一生要睡多少男人才算‘值’?"
語出驚人。
不少網民把她視作女權的标杆,先鋒的代表。
但誰能想到,她出生在一個極其傳統的家庭。
洪晃的狂,來自家庭底氣。
她出生不俗。外公是愛國學者章士钊,母親是章含之,著名外交家,父親是北大教授。
從小住在北京史家胡同 51 号。
這裡才子雲集,名人往來。
" 那時候家裡談笑風生的,都是些‘摩登漂亮的人’。"
她在外公的寵溺中長大。物質不缺,精神富足。
12 歲那年,洪晃以 " 高幹子弟小留學生 " 身份被外派到美國學習。
異國他鄉,她開始變得拘謹,還有點自卑。
" 畢竟到發達國家。"
第一天上學,她特意精心打扮。
梳小分頭、穿擦得發亮的皮鞋和深灰毛衣。
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
結果開學典禮上,來了個滿面胡子的邋遢男人。
拿着吉他坐在台邊上唱歌。
洪晃被眼前的場景吓到。
" 這就是美國嗎?"
後來她才知道,這男的是搖滾巨星鮑勃迪倫,他的女兒剛好與自己同班。
以後洪晃一次次受到文化差異的沖擊。
上美術課,她看美國小孩畫得漂亮,就跟着畫。
結果人家轉頭罵她模仿抄襲。
聖誕節,美國人問她要什麼禮物。
她秉持着東方教育的涵養,謙虛推辭一番。
結果美國人真的把禮物收回去了。
大學上《歐洲現代史》,教授留了作業。
她到圖書館翻書,找到教授曾寫過的論述,照着答。
結果得了個 F(不及格)。
她愣住了。
找教授理論,教授請她到家裡吃飯。
一進門就看見客廳擺着一套玩具。
" 最上端的球掉下來就是南斯拉夫的槍殺!球順着滑道滾到坑裡就會彈起一面沙俄宣戰的小旗 ..."
教授邊指邊說:" 這就是歐洲現代史。"
洪晃聽後," 好像有人在我沉悶的腦子上開了個天窗。"
那一刻,她理解了教育。
" 教育的價值是被教育的人能問‘為什麼’,能有自己的觀點。會背書的學生都是傻冒兒。"
" 那頓飯之後,我再也沒當過傻冒。"
從美國回來,洪晃脫胎換骨。
原來她以為人生就是循規蹈矩。
美國大大咧咧的文化氛圍,把她身上的禁锢一個個沖開。
" 美國就是,你愛幹啥,幹啥,隻要把你的事情幹得像樣,就 ok 了。"
這句話成了她往後人生的方向标。
回國後,因為英文好,洪晃到外企工作。
在那個北京人均薪金 700 人民币的年代,拿着一個月 7000 美元的工資。
出入名利場,玩轉商業圈。
呆了六七年,洪晃覺得沒意思,便轉換跑道,踏入出版行業。
1996 年,她到《I LOOK》當出版人。
一開始滿懷理想。
" 不能隻講穿啊抹啊什麼的,得關注一些女性所關注的問題。"
于是第一期,她取的封面标題是 " 給有頭腦女人的雜志 "。
吓退一大波人。
銷售慘淡。
這時洪晃才明白,女人還是愛美的。
經過三五年摸索,她漸漸在潮流和内涵之間找到平衡。
把《I LOOK》做成了國内女性時尚雜志的先鋒。
但該硬氣的時候,她毫不妥協。
2002 年,她推出了新雜志,取名《樂》。
專門介紹北京的吃喝生活。
當時很多餐廳到雜志社談廣告。
洪晃說," 要廣告行,但我們不能隻寫你好的,好吃就是說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
廣告商都炸了鍋。
後來那本雜志一個廣告都沒有,沒人願意投。
偶爾推廣美食,還被人質疑," 這是收了多少錢?"
洪晃笑着回怼," 我們還沒下賤到那種地步。"
雜志辦好了,洪晃鬼點子又來了。
見談話類節目火熱,她也想插一腳。
2005 年推出節目《大人在說話》。
實時話題,社會現象,影視文化。
侃大山一樣,什麼都聊。
嘉賓也都是她的好友:雜志主編伊偉和許知遠。
她和許知遠常在節目上争辯得不可開交。
吵到最後許知遠說," 雖然觀點不同,但在做人真實感方面,我們是類似的。"
後來談話節目也無法滿足她的表達欲。
她就開博客。
第一篇文章聊《分成兩截的男人》。
第一句話:" 男人分兩截,上半截和下半截。上半截是修養,下半截是本質。"
短短幾句,驚豔衆人。
此後她筆耕不斷。
寫了四本書。
自媒體興起後,她做直播,錄音頻節目。
她的生活沒有界限。
永遠有表達不完的觀點,用不盡的精力。
但洪晃不隻有狠勁。
她懂現實,懂世情,也足夠清醒。
比如談好人。
" 好人分兩類。一類好人比較知足,找個好人一起過安穩日子;另一類好人有點沒頭腦,專找壞人,為自己的平淡填補色彩。"
談豔遇。
" 電影《泰坦尼克》裡面,一個頭等艙的千金一瞬間愛上了一個末等艙的民工,這才叫豔遇。而頭等艙碰到頭等艙,這隻能叫機會。"
談男性擇偶。
" 全世界的壞男人在找老婆的時候基本上分成兩類:一類是找媽,一類是找抽。"
談行為目的。
" 我們投入友情是為了關系, 投入愛情是為了占有, 投入藝術是為了成名成家。"
談不應對他人、對小事、對自己太計較。
" 苛刻最後隻是害了你自己,生活就這麼流失了。"
她夠毒舌,下筆決然不客氣,一刀捅到最痛處,給你個酣暢淋漓,給你個大徹大悟,給你個麻辣鮮香之後再撒個孜然胡椒。
激得你由不得大呼一聲," 妙!"
" 妙 " 完之後,對這個嘻笑怒罵晃晃悠悠的女人,不由多了幾分好奇。
這些年,她商業成功,來去自由,活得倍兒爽。
生活當然有夾縫。
但她憑自省與見識,找尋自己的出路。而其中的一大原則就是:不管前進還是後退,永遠隻忠于自己。
想當初與陳凱歌結婚,以為才子才女,金風玉露。
沒多久,就發現不那麼回事兒了。
陳凱歌憑借《霸王别姬》成了國際名導。大火之後,他身邊美女雲集,殷勤往來如流水。
洪晃心生妒忌。
她被寵着長大,從小要什麼有什麼,沒有與人争的習慣。
見丈夫被美女環繞,她受不了。
但要她拉下臉去争去搶,她做不到。
意識到妒忌心使她面目可憎時,洪晃醒悟了。
" 我必須要離開,如果一場婚姻把我惡劣的一面帶出來,那就沒有意義。"
為了不迷失自己,她甯願放棄這段婚姻。
有意思的是,離開洪晃以後,陳凱歌的電影越來越俗氣。身邊人的審美,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另一半的藝術品味。
但這一點,洪晃管不了。
她隻要自己開心。
不給自己添堵,也決不讨好他人的規則。
她紮在生活深處,大俗大雅,一臉壞笑,自由如泥鳅,什麼男權觀念與意識形态都綁不住。
又如女流氓,蔑視吃人的潛規則,出口成 " 髒 ",但天下無敵。
在洪晃身上,我看到一股勃然的生命力。
面對歲月的平庸,與生活的無聊,她渾身都是勁兒。
勁勁兒地愛恨。
勁勁兒地賺錢,勁勁兒地将生活攪得鬧鬧騰騰。
看不慣她的人當然多。但誰在乎?!
人這就是範兒。
參考資料
1 洪晃:《我的非正常人生》,2007。
2 《遇言不止》:洪晃談女性。
3 《人物》:創業中的洪晃。
4 《名人面對面》:專訪洪晃,2019。
5 《破界》:對話洪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