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經過第五輪投票,産生了 10 部提名作品,并予以公示,公示截止期爲 8 月 10 日。
公示期間,如發現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的情況,請向評獎辦公室反映。
評獎辦公室電話:010-69632828 轉 6307(電話受理時間 9:00-17:00)評獎辦公室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這一屆 10 部茅獎提名作品你讀過幾本?
對于那些不熟悉的作家
不妨跟着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回響》東西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回響》在保持以往寫作風格之外,增加了東西對人物和現實的深層理解。
故事以一起年輕女性被殺案爲開頭,多個犯罪嫌疑人次第浮現。而負責這起案件的女警冉咚咚,在調查中突然發現丈夫私自開房。東西按 " 案件線 " 與 " 感情線 " 推進小說,在奇數章寫冉咚咚的推理和偵破,在偶數章寫冉咚咚與文學教授慕達夫的婚姻危機,最後一章兩線合并。當一條線的情節跌宕起伏,另一條線的情節近乎靜止,但兩條線上的人物都内心翻滾,相互纏繞形成 " 回響 "。在創作《回響》之前,東西從未寫過推理與心理方面的小說,他花了大量時間惡補這方面的知識,以求行文中的每一字句都合乎人物心理與生活現實。
《燕食記》葛亮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燕食記》沿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榮贻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及薪火存續,見證辛亥革命以來,粵港經曆的時代風雲興變。小說筆觸深入近代嶺南的聚散流徙,從商賈政客、革命志士、鍾鼎之族、行會巨頭等傳奇人物到市井民生,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态人情的雄渾畫卷,從榮師傅這位傳統茶樓的大按師傅寫起,見證了廣州到香港時代風雲變化。
《有生》胡學文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
《有生》講述了一個起始于接 " 生 " 的故事,它以接生了一萬兩千餘人的祖奶爲主幹,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衆生爲枝葉,構建了一個壯闊而又浩瀚的文學世界。小說的叙事時間從晚清到當下,時間跨度長達一百餘年,被濃縮在祖奶一個白天和一個夜晚的講述中。作者用了足夠的耐心向我們講述百年人生的龐大和細小,寫出了大地上活人的難處,寫出了一方土地上衆人的生命本相。
《本巴》劉亮程著 譯林出版社出版
《本巴》是劉亮程繼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提名獎後發表的最新長篇小說。
" 江格爾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間天堂。那裏人都二十五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 這是蒙古英雄史詩《江格爾》中的句子。
作者以《江格爾》爲背景展開,塑造出一個沒有衰老、沒有死亡,人人活在二十五歲的本巴國度,在史詩駐足的地方,追溯逝去的人類童年,探尋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與詩性智慧,向世界講述古老而新奇的中國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三個孩子,寫了三場遊戲,兩個國家,寫了人們在無窮無盡的睡着和醒來裏,開始的無邊無際的夢和冥想 ……
《金色河流》魯敏著 譯林出版社出版
《金色河流》以近 40 萬字的篇幅,以家族叙事牽扯出改革開放以來 40 餘年的曆史。小說聚焦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民企老闆 " 有總 " 生命的最後兩年,借他的目光回望人生。穆有衡(有總)早年結交的兄弟何吉祥因幫他而意外死亡,臨終前将在南方闖蕩掙下的全部身家一手交托,以撫養其尚未出世的骨肉,卻被他挪作 " 第一桶金 " 就此發迹,也導緻纏繞終身的罪與罰。不打不相識的特稿記者謝老師長年 " 潛伏 " 有總身畔,意欲破解他的财富密碼,最終卻成了有總的知己與親人 ……
《寶水》喬葉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寶水》,作者喬葉。講述了太行山深處的寶水村由傳統型鄉村轉變爲以文旅爲特色的新型鄉村,重煥生機的故事。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嚴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後從象城來到寶水村幫朋友經營民宿。她懷着複雜的情感深度參與村莊的具體事務,以鮮明的主觀在場性見證着新時代背景下鄉村豐富而深刻的嬗變,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漸治愈,終于在寶水村落地生根 ……
《千裏江山圖》孫甘露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千裏江山圖》叙寫了上世紀 30 年代中共地下黨在上海的一次秘密行動,打撈出隐秘而偉大的曆史事件,作者捏土爲骨,化泥爲肉,将散落于曆史塵埃中的理想主義者,重新聚起他們的精神和血肉。以陳千裏等爲代表的一批黨的地下工作者,面對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驗,以忠誠與信仰、勇毅與犧牲,在危機四伏的隐蔽戰線上與敵人展開生死較量,成就了驚心動魄、震撼人心的紅色傳奇。
《煙霞裏》魏微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煙霞裏》是魏微醞釀多年的長篇小說,以時間爲經線,以主人公田莊的經曆爲緯線,用編年體的方式,逐年檢視和回顧了女主人公田莊繁茂又寂靜的匆匆一生。田莊出生于 1970 年的一個小山村,讀書,上班,結婚,生子,直至英年早逝于廣州。作爲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她的一生,亦與整個國家在這四十多年中的發展變遷同步。這些從田莊身上漫過去的時代浪潮,也都同時灌入四十餘年間每一個人的生活。
《雪山大地》楊志軍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雪山大地》全景式地展現了藏族牧民傳統社會形态和生活樣貌的變遷。小說以父親 20 世紀 50 年代深入沁多草原、調查牧民生活爲主線,情節幾乎貫穿了雪域高原上生産、教育、商業、醫療、環保等一系列内容,生動地記載了諸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曆史事件,在描摹雪域高原滄桑巨變的同時,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生态與發展的主題貫穿始終,全景式展現了一部邊疆地區的發展史、一部牧民生活的變遷史、一部雪域高原建設者的精神史。小說将青藏高原幾十年來發生的改天換地,以及以 " 父親母親 " 爲代表的三代建設者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建設的日日夜夜,展現在讀者面前。
《遠去的白馬》朱秀海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遠去的白馬》講述解放東北的過程中,趙家垴村女共産黨員、區支前隊長趙秀英和她的支前隊走散,獨自一人和東北野戰軍第 37 團一起出生入死,爲新中國誕生立下了卓越功勳,之後又藏起軍功,從膠東老家搬進沂蒙深山,甘做一位 " 失去英雄兒子 " 母親的兒媳的傳奇故事。該書根植于真實的曆史故事,借助豐厚的曆史史實,以解放戰争爲背景,對戰争場面、戰場情節與細節、衆多人物的情感與命運等進行描繪。
作者朱秀海在 13 個月的時間内先後走訪了全國 11 個省市的 100 多位老英雄,努力靠近他們的心靈,不止一次落下眼淚。最終,《遠去的白馬》女主角趙秀英的形象,就是在采訪中慢慢浮現在腦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