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 周迅塌房 " 這件事情已經在網絡上發酵有一段時間了。
我們可以根據網友梳理出來的時間線,在如今已經很難厘清的争執局面裏,先簡單回顧下整個事件的發生:
2023 年 7 月,B 站某遊戲 UP 主在遊戲視頻裏吐槽了《如懿傳》,遭到懿粉圍攻,UP 主一怒之下連做多期視頻,逐集吐槽。
自此到今年2月,從零星幾個 UP 主加入《如懿傳》吐槽行列,陸陸續續地發展到幾十個 UP 主湧現,對《如懿傳》進行大規模批評。
2 月下旬,一位 UP 主在其中一期名爲 " 堵嘴啦,且看且珍惜 " 的吐槽視頻下備注 " 肯定會被某藝人要求下架 " 相關信息,指向周迅工作室的實名投訴。
這一事件徹底激怒網友,再次引爆《如懿傳》吐槽熱潮,類型和角度變得越來越多,情緒越來越大,連帶着更多的路人加入 " 聲援 ",各種聲音都有,攻陷着周迅工作室微博。
往後到 4 月,騰訊方出于版權原因發起投訴,大規模下架《如懿傳》相關視頻,# 周迅 B 站也登上熱搜。各種聲音裹挾着,成了如今還未停息的 " 周迅塌房 " 事件。
這個事情的詭異之處,就是它的網絡邏輯實在太合理了,但你又會隐隐覺得它到如今的局面,是夾雜着一絲不對勁的。
它合理在于,《如懿傳》确實是有問題的,我們也無法回避劇情和人設本身的糟糕,宮鬥劇皮囊下的瑪麗蘇情懷,絕對善惡對立剝削着人物厚度。
單說周迅在裏面的表演,并不能蓋棺定論地說 " 爛 ",她對很多情緒細節都保持着準确性表達。隻是在這樣一部制造強情節強戲劇的電視劇裏,幾乎所有演員在靠強情緒的表演來外露人物性格情緒,周迅收起來的狀态,就會在鮮明的對比裏,顯得力度不夠、表演不到位。
另外,放在我們娛樂生态裏,因爲批評質疑而被舉報下架,大衆因爲疑似 " 捂嘴 " 動作,由此而生的讨伐,也都是不正确但合理的憤怒。
但很奇怪,在這兩個 " 合理 " 的前提下,整個批判的過程裏我并沒有感覺到任何影視批評本身的暢快,反而透着一種很強烈的不對勁,我也試圖去找了這種不對勁到底來自哪裏。
我能想到的,大概是兩種。
一種不對勁,最一開始源自 " 周迅塌房 " 的特殊和意外。在這背後是猶如蝴蝶效應般的,由一個小的錯誤,演化成了一個焦點,一種奇觀,一個事件。
和以往所有明星 " 塌房 " 都不太一樣,它不是粉絲集群自發性的 " 拆房 ",也不是因爲周迅本人做了什麽成爲劣迹藝人。
相較而言,周迅此前作爲在公衆場域内幾乎沒有任何負面信息的演員,這樣一個被公衆放在神壇上的人物,因爲之前選擇上、表演上的錯誤而跌落,被囊括至我們以往所認爲的 " 塌房 " 的意涵裏,怎麽都會讓人倍感詫異。
時間一長,我發現這種不對勁,不僅是 " 周迅 " 本身的特殊,也是在當下這個環境裏," 塌房 " 在不斷地社會化擴散," 塌房 " 的标準越來越低,指涉意涵越來越輕了。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錯誤被泛化了。
說得直白一點,在這個事情裏,我們很容易因爲某人在 A 上犯了錯誤,而把他的 B 和 C 都統統拉出來批評,由一個錯誤出發,去否定其他事情,以及否定這個人,很多人造神和毀神的喜好越來越強烈了。
我們就從這兩種不對勁出發,看看能聊到哪裏。
一.爲什麽是 " 周迅 "?
第一個不對勁的地方," 周迅 " 背後的蝴蝶效應。
我們先來看周迅在當下娛樂圈的一個特殊性——她是傳統偶像時代和工業偶像時代交織而成的商品。
我先用周迅來解釋一下這句話。
周迅是在傳統偶像時代成長起來的明星,她符合那個時代廣義上的偶像的特征——因作品而成名,《李米的猜想》《蘇州河》《如果愛》幾部作品爲她形塑着别具一格的銀幕形象,靈,倔。
觀衆對于她的人格魅力崇拜,她能夠化身爲神聖完美的代名詞,源自最初的作品和實力。
那個時候沒有有組織性的粉圈,也沒有什麽平台支持,是一種相對純粹的喜愛和崇拜。
所以,那個時候對明星的對待方式是不一樣的,往往隻有在對方出現婚戀(偶像),性醜聞的時候才會出現規模性的 " 塌房 "。
這一時期的 " 塌房 ",因爲更多包含的是粉絲對于偶像的愛,這是私人的愛,本能的愛。這種出于情感需求的互動和聯結,意味着此時粉絲對于偶像的崇拜帶着更多性幻想的性質。所以,最初的 " 塌房 " 标準與戀愛、結婚等私域事情挂鈎。
但後來 " 塌房 " 這個詞的定義是逐步社會化的,更爲公共了,譬如這幾年層出的藝人違法失德的事件,以及幾乎全民性的讨論,這當然有好的一面,對藝人的規範和約束更嚴苛了。但同時也有一個隐憂,就是對 " 塌房 " 的定義始終是不清晰的,它臣服于聲浪,隻要聲浪足夠大,那就可以去制造一場 " 塌房 "。
于是,這讓大衆形成了一個習慣,認爲這種定義權掌握到了每一個人手裏。這個時候一些轉變發生了。
我們和藝人的關系,越發清晰地顯露爲 " 消費者 " 與 " 商品 " 之間基于理性計算的利益關系。說白了,就是無論出于什麽緣由,隻要你無法再滿足我的需求,導緻利益受損,那就需要阻斷關系進行利益清算,而清算方式往往又表現爲一種情緒宣洩。
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系,也由垂直轉向平行。
粉絲、路人都有了更多的機會和平台,和偶像或名人建立更接近的互動關系。
特定的粉絲社群,逐漸模糊成帶有粉絲屬性的潛在個體。
這種公域性、平行性,意味着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參與其中,每個人看似不是某個特定對象的 " 粉絲 ",但都成爲可以被裹挾的 " 擁趸 "。
這些轉向意味着我們走出傳統偶像時代,走向更加資本化的工業式偶像時代。我們也許不再是獨立于 " 粉絲和偶像 " 的旁觀者,而是不知不覺地被吸入漩渦,成爲某類消費者,這才是資本的高級之處——智能化。
而周迅,就是從上一個時代,持續活躍到工業式偶像時代的一個典型。
她身上也開始有了偶像工業時代的印記。
參加綜藝提升曝光度,形塑着 " 周公子 " 人設,越來越多成爲話題成爲宣傳點,比如 " 下凡演電視劇 ",她的 " 不食人間煙火 " 成爲可以被使用的工業原料。但我們也不能就此武斷定論這就是個人選擇,或粉絲觀衆媒體的推動,也許是 " 合意 ",也許是環境所趨。
再有,在周迅這裏,偶像和粉絲、名人和路人之間的權力結構關系,既有垂直,也有平行。
靠作品成名的高光,加上彼時信息傳播的單向和滞後,積攢更多的單向崇拜,增高着她被追逐被仰望的位置,這就是解釋了爲什麽在評論區會有諸如 " 她可是周迅 "" 她站在什麽高度 " 的聲音。
周迅隻是成了一個集結點,成了一個既舊又新的話題,連接着更多作爲粉絲,成爲粉絲的人。
這種屬性所賦予的獨特性和稀缺性,既增值着她作爲消費符号的商業價值,也同樣增加着她随時在透明社會裏坍塌的風險。
她在傳統偶像時代被放置于神壇至今,這意味着這場風暴的發生有了一定的宿命性——一切都不是因爲它是 " 周迅 " 本人,而是 " 周迅 " 這個符号。這個符号因爲承載着之前和現在的時代特征,高度吻合于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轉變,和更多人連接起來,成爲當下市場需要的一個話題。
二.大家究竟在吵什麽?
第二個不對勁,是整件事情裏,各種聲音吵個不停,分不出勝負,無休止地讓 " 錯誤 " 不斷被泛化。
我看了一下大家在吵的點。
罵的一方有被 " 捂嘴 " 的憤怒,比如 " 因爲是影後,就不能評價演技了嗎 "" 高高在上,三金說不得 "" 聽說你挺會捂嘴 "" 簽番位合同,詐騙營銷,霸淩觀衆 ",也有因爲看了其他黑料,說她 " 沒文化改劇本拖累整部劇 ",内涵 " 人淡如菊 "。
而另一方,是基于周迅成果作品的反駁," 因爲一個不完美之處,否定了之前所有成績 "" 她什麽高度,你什麽高度 ",還有針對 " 網絡小太妹,網暴站 UP 主 " 的維護。
在這些來來回回的争執裏,有一個端點是,公共人設的坍塌。
這種 " 坍塌 " 本質還是完美人設的透明與脆弱,這是名人形象的阿喀琉斯之踵。
它的透明性在于,所有人的合謀下将名人打扮成一種完美形象,陳列出來供人參觀和膜拜。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接受着這一套規則。
而一旦那些被資本隐藏起來的私人面孔公之于衆,原本形塑而成的完美形象瞬間碎落一地。被公開的、被隐藏的,不斷拉大着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差距和懸殊,與情緒聲量成正比,情緒越大,漩渦越大。
所以,原本起始于對《如懿傳》對周迅表演的吐槽,演化成網友扒出紀錄片,找到周迅改劇本的論據;又扒出孫俪和周迅對宮鬥劇,對角色的不同理解,來歸因周迅之于《如懿傳》的失敗。
最後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周迅的工作,生活,或真實或虛構的污點,都成了被指責的錯誤,一個接一個。
另一個争論點,是權力。
而這背後其實是上與下之間,某種階層式的割裂與懸殊。
在這場争吵裏,這種對于 " 權力 " 的情緒,其實内化于諸如 " 說不得 "" 捂嘴 ""208W" 等高頻詞。當我們再去考證 " 周迅塌房 " 的發酵時會發現,比起稱 "B 站 UP 主吐槽了《如懿傳》" 爲成因," 因爲吐槽而被捂嘴 " 作爲引爆點會更貼切。
無論是周迅,還是因爲版權原因要求下架視頻的騰訊方,都成了一種 " 權力的化身 "。在這場因爲階層之間的割裂而蔓延燃燒的情緒漩渦裏," 誰舉報和下架了該視頻 " 裏的那個 " 誰 " 已經不重要了,沒人會認真地去争辯個究竟。
這個問題,早在周迅上《脫口秀大會》當領笑員時,就已經顯露頭角。
在上一場綜藝風波裏,網友們憤怒于周迅不懂脫口秀藝術而忘了拍燈或亂拍燈,也不能做出提煉式點評,本質上是因爲與普通人的距離太遠,而無法共鳴于脫口秀對苦難的嘲諷從而讓更多普通人獲得暫時性的脫離與放松。微妙的也是," 不食人間煙火 " 恰好在這一時期成了對周迅的批評。
透過這一事件,更多的人意識到快樂分了身份分了等級,分等級式的快樂背後,不僅是文化割裂,更根本的還是經濟産生了割裂。
而這種階層之間的區隔,一直存在着,并且越來越顯性地成爲一種話術,一種話語,一種邏輯。
像昨天上熱搜的 # 白敬亭 B 站,白敬亭就上春山事件起訴 B 站 UP 主們,掀起新一輪網絡熱點。這裏面同樣也出現了類似 "208W" 的聲音,也就是 " 賺了那麽多錢還有人心疼他們 ",被點贊了 700 多次。
這一次話術降級了,它從針對明星,針對名人,也轉向針對 UP 主,它也許還會朝向所有人。
我們好像在一次又一次的名人回落裏,看見越來越多在現實生活中因爲階層懸殊所累積下來的失望和憤怒,在某一時刻得到宣洩,治愈,調節。
但會不會也一直忽視了,我們在具體事件裏永遠争不出對錯的原因?
真正讓我們針鋒相對的,也許并不是《如懿傳》,也不是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