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愛情片,也可以期待了。
今年的七夕檔。
一部近年來尺度最大的院線片,終于上映——
燃冬
主創已經不用過多介紹。
導演陳哲藝。
2013 年憑處女作《爸媽不在家》打敗王家衛(《一代宗師》)、賈樟柯(《天注定》)、杜琪峰(《毒戰》)、蔡明亮(《郊遊》),斬獲金馬最佳電影。
主演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
這些年在内地影壇炙手可熱。
更重要的是。
你看這海報,一女兩男,表情欲說還休。
是我想的那樣嗎?
這是可以說的嗎?
帶着好奇心,Sir 提前看完電影。
但随即,想法被颠覆。
抓馬的表象下,明明就是一股清流。
沒有純愛,卻有愛情。
沒有完美主角,卻有人性。
在遍地懸浮、狗血的愛情片裏,它的故事,也許,隻有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才能懂。
01
欲
必須承認,Sir 對《燃冬》最初産生興趣,是源自今年戛納的那些熱搜——
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的 " 大膽戲份 "。
在那些前線記者的描述中,這部電影 " 活色生香 ",尺度驚人,爲此,甚至還引來了一陣關于國産床戲的争吵。
但。
一部在院線上映的國産愛情片,它又能 " 大膽 " 到哪裏去?
抱着這樣的心态,Sir 看完了《燃冬》。
卻發現。
也許驚人的不是尺度,而是影片中所散發出來的 "情欲"。
就拿三個片段來說。
1,舞池裏,她與他——
燈光昏暗。
就着他身體的弧度,她搖曳生姿,眼神迷離。
而他。
卻打亂她舞動的節奏,擒住她的下巴,傾身吻上。
她猛地推開他。
中止了這場由她挑起的暧昧遊戲。
2,浴室中,她與另一個他——
浴簾内外。
他的手小心翼翼,隔着褶皺的塑料,沿着她纖薄的脊背滑行。
挨緊她。
他們閉上眼睛。
相互索取溫柔。
無聲的 " 半個 " 擁抱裏,是熟悉的身體,以及終究回歸陌生的靈魂。
3,沙發上,她與他與他——
他們都醉了。
他倚着她,他枕着她。
他們用嘴巴銜起冰塊,玩 " 擊鼓傳花 "。
有人餍足,有人神遊天外,有人深沉。
看似均衡。
卻随時都要失衡,戛然而止。
發覺了嘛?
論畫面的尺度,的确算不了什麽。
但。
這些大膽的、怯懦的、藏匿的、混亂的、隐忍的、爆發的 …… 紛紛情欲,有多久沒在我們的大銀幕上見到過?
要知道。
情欲本就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
它不是簡單的感官刺激,也不是冠冕堂皇的種族繁衍、生命延續,情欲本身,應該是難以被規則、道德定義的。
隻是一直以來,它被污名化了,以至于遮遮掩掩。
更何況。
在電影裏,這些情欲的表達,同時也會是叙事的一部分。
就像《燃冬》裏。
兩人初識時,她大大咧咧地躺在他腿上。
突然的親昵,驚得本就局促的他,下意識地撐起身體,往後一閃。
但界限已被打破。
這一刻,羞澀變成催情劑,你知道,他們之間一定有什麽事情将要發生。
那麽強烈,又那麽脆弱。
是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 " 情欲 " 在此的表達:
它關于權力——
她總是主導的那一個,由她開始,由她喊停,由她把握節奏。
也關于自由——
陌生人可以一下子變得最熟悉,與衣衫同時除去的,還有心靈的枷鎖。
更是關于 "此刻" ——
表情能夠僞裝,眼神可以掩飾,可身體,永遠都是最誠實的。
它并沒有那麽 " 可怕 "。
相反,它本就該是一部電影,再正常不過的元素。
02
情
但,如果我們隻用 " 情欲 " 中的 " 欲 " 字來形容《燃冬》,其實還是把這部電影想俗了。
所謂 " 情欲 ","情" 排在了 " 欲 " 的前面。
這部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兩男一女,三個年輕人因爲一次意外,不得不相處幾個晝夜,從而發展出了一段特别的感情。
想到了什麽?
沒錯。
影史上有過太多太多這樣的故事了。
《法外之徒》裏,他們用犯罪對世界發出戲谑的嘲笑。
《祖與占》裏,他們追求着絕對的自由,也被 " 絕對 " 二字束縛。
《戲夢巴黎》裏,他們激情燃燒夢想,又最終夢醒。
而《燃冬》呢?
它不但有着對這些經典 " 三角戀 " 的緻敬。
還出現了 " 新的可能 "。
先說 "三角戀" ——
做導遊的娜娜(周冬雨 飾)和在家裏餐館幫忙的韓蕭(屈楚蕭 飾)生活在延邊。
她把他當哥們兒,他對她有着更複雜的情愫,卻不肯挑明。
這份微妙的平衡,被突然闖入的第三人打破。
李浩豐(劉昊然 飾)從上海到這兒,參加同學婚禮。
結束後,他報名了旅行社一日遊,别人都結伴而行,他最顯眼,被導遊娜娜注意到。
俊男靓女相遇,并不是偶像劇裏誇張的一見鍾情。
但吸引力的生發有迹可循。
那麽," 新的可能 " 又是什麽?
一個詞:孤獨。
在導演陳哲藝的鏡頭裏,感情在細膩地流動。
一段情節。
圍坐在娜娜的家裏,韓蕭抱起吉他,彈唱起樸樹的《蘇珊的舞鞋》:
oh 這夜晚好美
oh 真的 讓我想流淚
你看此時的娜娜,滿臉哀傷。
爲什麽?
影片沒有細說,但看着浩豐凝視着娜娜的眼睛,我們已經明白,他看到了這個喜愛大叫大笑的女孩,豪爽的外表下,孤獨而哀傷的内心。
因爲這首歌。
說的是一種對美的幻滅之情。
而與此同時,浩豐呢?
一個道具:冰塊。
浩豐有個吃冰塊的習慣,含一塊在嘴裏,用力嚼碎。
初見時,韓蕭不理解:
這麽冷的天,還要吃冰塊?
後來,韓蕭無意中發現,李浩豐竟然拿冰塊遮住眼睛,用融化的冰水掩飾淚水。
這時。
那份看待情敵時并不算強烈的嫉妒,開始變得模糊。
因爲他發現。
這個來自大城市 " 高端 " 的金融行業,手戴名表,看起來比他們過得好的多的男人,原來也是個孤獨的人。
是的。
三角戀的故事很容易因爲強烈的戲劇沖突變得狗血。
但《燃冬》沒有。
因爲,孤獨感充斥着整部電影。
就像娜娜。
原本是位優秀的花滑運動員,卻因爲意外受傷,她告别了鍾愛的事業,逃離了熟悉的老家。
就像浩豐。
離開河南老家到上海打拼,卻發現在繁華的大城市裏,并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們一個過得玩世不恭,一個想要尋死。
但内心裏。
其實都在畏懼着真正的生活。
所謂愛情。
其實隻不過是他們短暫停靠的驿站。
更是兩顆孤獨靈魂,索取擁抱的幌子吧。
03
關系
陳哲藝在聊起《燃冬》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說他有一次去堪景。
看到長白山頂有一團霧氣升騰的效果,于是心裏想:這到底是熱呢?還是冷呢?
這種感受非常複雜。
因爲其實就像人一樣,大多數的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們往往都是黑白并存。
所以你看陳哲藝的電影。
往往都會呈現出一種" 非正統 " 的,複雜的 " 關系 "。
比如保姆和小男孩——
《爸媽不在家》裏,父母因爲金融危機自顧不暇,小男孩無所适從,新來的一位年輕保姆卻在不知不覺中扮演着母親、姐姐、朋友、情人的角色。
比如女老師與學生——
《熱帶雨》裏,教中文的女老師面對着即将分崩離析的家庭,和被邊緣化的職業,她卻從溫柔的男學生那裏,得到了精神撫慰。
而《燃冬》呢?
三人的關系,也并非 " 三角戀 " 那麽簡單。
就像韓蕭與李浩豐。
明明是情敵,韓蕭卻仍是李浩豐不願意獨處時,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
所以。
與其說給電影的主題一個明确的定義,不如說,它拍的是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系。
是人在這個世界上,所面臨的處境。
它不會那麽單一。
一方面,你可以認爲這是一個關于 "身份" 的故事。
在延吉這座邊境小城裏,南來北往,在不同的文化裏穿梭,是他們的常态。
三位主角,此時都不是過客。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認爲這是個關于年輕人的故事。
在 " 疫情後,生意不好 " 的描述裏。
我可以看到在時代的大潮裏,他們失望着,焦慮着,質疑着自己的人生,但最終也會找到新的方向。
就像是看起來 " 内核穩定 " 的韓蕭。
你幾乎感受不到他真正的憂愁,覺得他沒遠大理想,但安逸,像個局外人。
但果真如此嗎?
導演用一個 " 顧左右而言他 " 的精彩處理,做出了回答。
三人短暫的假期結束,一切又要步上正軌。
那天。
他照常和表弟躺在炕上,教育對方别光知道玩。
表弟不屑反駁:
你不也一樣,天天躺着,啥也不幹。
以往的他總會再怼回去,可這次,在短暫的沉默後,他卻說:
那我走了,以後你自己躺吧。
這場表現人物内心重大轉變的戲,按常規來拍,該給他一個大特寫,但導演沒有,他把鏡頭對準了一旁的弟弟。
弟弟繼續玩了幾下遊戲。
停住,放下手機,扭頭看他。
慢慢流下眼淚。
随着弟弟的目光,我們看到他長久安靜的背影,和最後那個沉默的側臉。
那一刻。
我們終于發覺,原來這個好像什麽都不在乎的男人,已悄悄做出了決定。
他帶上三人 " 偷 " 的書,騎上載過三人遊曆的摩托。
離開了延吉。
是的。
就像導演曾經這樣形容過他的電影:
三個年輕人能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内結識,彼此之間有了一種濃郁複雜的情感,在很快的時間内,他們解散了,回到各自的生活裏。
但在短短的幾天内,彼此點燃了彼此,在彼此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了什麽,從此改變了各自的生命。
人生本就是一場經曆。
我們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相遇、碰撞、糾纏、離開,然後繼續走着自己的路。
沒有人會照着标準答案一直走下去。
而在這個過程中。
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經曆本身,是那些發生過,又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痕迹。
就像一塊冰。
融化成水之後也許再也不會聚在一起。
但。
我們會記得它曾經的冰冷與堅硬。
記得它曾經凝固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