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上海跨省通勤的情況一直都有,尤其是伴随長三角一體化,前段時間我們就寫過關于長三角又開始悄悄布局的文章,從 14 個城市負責人湧入上海考察制定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規劃,到最近讨論度空間高漲的,從上海出發跨越三省一市,8 小時串聯起江浙滬皖的長三角高鐵 " 四号線 "。
這不,6 月 15 日剛開通。
首日車票提前半月前就被搶光了,那麽各位知道麽,自 2018 年提出将長三角一體化上升到國家戰略,至此已經曆 5 年時間,我們見證了從回家兩個小時汽車到如今高鐵的半小時。
來源:中國鐵路
截至 2023 年底,長三角鐵路擁有 25 條高鐵,鐵路營業裏程超 14000 公裏,成爲全國高鐵網絡最發達完善的區域之一,也看到了大量長三角合作項目的崛起,在上海," 全長三角造 " 的機器人每 12 分鍾下線一台;
在江蘇,2023 年牽頭實施 8 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項目;
在浙江,2023 年與滬蘇皖技術交易 16928 項、金額 941.56 億元 …
據《2023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2018 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 11.17%,而除了這些宏觀數據讓我們感到欣喜之外,另一個更細微更日常的角度,就是在如此高鐵的鏈接下,在如此長三角重度合作的企業中,關于上海跨省通勤人群的情況。
我們參照了曆年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報告,該報告主要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智慧足迹數據負責編制,而從這些報告中,數字背後,其實這些年來上海跨省通勤的人,也開始變了
首先讓我們簡單明确下,什麽才算嚴格意義上的 " 跨省通勤 ",你說我從蘇州到上海玩幾天,然後再從上海回家算麽,朋友這叫旅遊當然不是通勤。
而今天我們所說的跨省通勤,也就是指每個工作日當天跨越地級市行政邊界往返居住地與工作地的行爲,必須包含 " 居住地 " 與 " 工作地 " 兩個概念,于是我們再來看,整體的跨省通勤趨勢就非常清晰了。
整理自:上海規劃資源
整個 2018 年 -2023 年,5 年來上海與周邊近滬城市之間的通勤規模總量由 10.3 萬人上升至 15.5 萬人以上,增長超過 60%。
各位可别覺得這個人數少,有過跨省經曆的朋友或許知道,抛去動辄 1、2 個小時的高鐵動車暫且不提,但更多時候真實的情況是,有時候高鐵也就半小時。
結果算上往返公司、家庭兩頭的距離,直接幹到 1 個多小時了,由此可見,這 15.5 萬人的跨省規模,以及 60% 的增長率确實已經來之不易,甚至仔細來看這幾年流入上海通勤與流出上海的情況,這裏我們以南通、蘇州、嘉興、無錫等地級市到上海市域跨城通勤統計爲流入人數,反之爲流出,還有驚喜,那就是雖然二者都有所增加。
整理自:曆年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報
但對比來看就會發現,這些年周邊城市流入上海通勤的人數約 1 萬人,而從上海流出的人數僅在 5000 人左右,流入大概是流出人數的 2 倍,即使從增長趨勢來看,在 2023 年,據統計流入上海市域的通勤規模增長也約爲 50%,而流出上海市域的通勤規模增長大概僅 30%,甚至這樣的趨勢還在逐年增加。
整理自:曆年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報
尤其是 2022 年,從原來每年僅 1%-2% 的增長率,狂飙到 45.9%,換句話說,雖然都是都市圈都是同城化,但上海對于近滬城市朋友們的通勤吸引力還是更大。
那麽都是哪些人更喜歡來上海跨省通勤呢?
原本我以爲會是安徽,有一次公司聚餐一桌上十個人裏能有 5 個都來自安徽,但是今天我們說的可是跨省通勤,從上海站到合肥南站高鐵動車就得 3 個小時,如果這是通勤時間也太極緻了,于是天生就與上海接壤的蘇州、嘉興,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不過也有明顯差距,無論是 2018 年還是 2023 年。
整理自:上海規劃資源
蘇州人來上海跨省通勤的比例均在 80% 以上,最誇張的 2019 年占比 93.2%,而排第二名的嘉興僅有少得可憐的 6.6%,妥妥的碾壓級别,而這裏面近七成的人都是昆山貢獻的,2023 年昆山市、太倉市和蘇州城區通勤規模分别占蘇州市與上海市域跨城通勤總量的 69.0%、23.2% 和 4.3%,實在也是因爲在來上海跨省通勤這件事上,昆山太過得天獨厚,畢竟通勤距離上,昆山到上海高鐵最近也就約 20 分鍾,更别提還有 11 号線的加持。
此外,在出行方式上,最近我就有位蘇州朋友來上海上班,他告訴我 " 在上海,我不用買票就能坐高鐵回蘇州 "。直接刷手機二維碼上車就行,宛如地鐵般絲滑,甚至還有一列車廂專門預留一排空位給跨城市民乘坐,這不比陸家嘴上班回松江都近
那麽這些湧入上海跨省辦公的人,他們又在相中上海哪裏呢?是被嘉裏中心、蘋果靜安店大量商業包裹的靜安寺商圈,還是坐擁三件套縱享一線濱江的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
恰恰相反,其實自 2018 年開始,近六成流入上海跨省通勤的人,都選在上海郊區。
整理自:曆年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報
其中 2019 年、2022 年流入上海郊區的人基本是去到中心城區上班的 1.7 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年來郊區跨省通勤的人多,但是離開郊區,去周邊城市上班的人比例也在增加。
整理自:2023 年長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報
甚至相比中心城區,占比基本能在 80% 以上,由此可見,無論是上海郊區對周邊城市的吸引,還是反過來周邊城市也在進一步吸納上海人群,都足以說明,上海與周邊環滬城市的聯動正在越發緊密。
尤其是處于上海交界處的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從 2018 年 -2023 年,上海五大新城流入流出通勤總量從 1.3 萬人上升至 3 萬餘人,而臨界的嘉定、青浦、松江這三個新城,占五大新城通勤總量的 99%。
其中嘉定新城、青浦新城稍微領先,與近滬地區間的通勤總量均超過 1.4 萬人,而松江新城則超過 3000 人。
來源:上海規劃資源
但要說最猛的還是青浦新城,不僅通勤者總量在 2022 年首次超過了嘉定新城,對比 2018 年,2023 年與近滬地區間的通勤總量也增長 170%,而除此之外,我們說對于跨省打工人,其實還有一個更關鍵更精細化的維度,與産業相關的核心商務區。
先來看看上海已經比較成熟的幾個商務區:
來源:上海規劃資源,單位:人
這些年來作爲上海集航空、客運、鐵路、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超級樞紐,虹橋商務區,成爲衆多跨省通勤人眼裏的香饽饽。
整個虹橋樞紐總客流量累計近 9 億人次,其中 2023 年客流規模大幅上升,爲 4.07 億人次,同比增長 1.6 倍,如此龐大的客流再疊加商務區的勢能。
來源:上海虹橋
如今已累計引進總部類企業和機構超 500 家,其中 " 中歐班列 - 上海号 " 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始發,直接間接服務長三角地區進出口企業 2000 餘家,也難怪能得到跨省打工人的青睐。
而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型商務區外,還有一些科創中心同樣不容小觑,就好比松江的 G60 科創走廊。
來源:央視新聞
G60 本就是上海到昆明的一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如今伴随長三角一體化已帶動滬江浙皖沿線 9 個城市的 16 個産業聯盟、12 個産業合作示範園區,而對于這些城市間跨省通勤的人,早在 2020 年就在松江區和合肥、甯波等地聯合推出了 " 跨省通辦 " 服務,針對企業和市民。
如辦理提取公積金歸還貸款本息、跨省就醫的門診費直接刷醫保卡、提供證照代發等 120 項通辦服務,讓真正願意來上海跨省通勤的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如同在自己家鄉的方便與便捷。
甚至,這樣的人性化還在不斷加碼,比如我最近才刷到的,就在 6 月 29 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 2024 年二季度又發布 3 項創新成果,包含以下 3 個方面:
第一,以就醫方面實現異地就醫結算免備案、社會保障卡和醫保電子憑證一卡(碼)通等方面的綜合業務;
第二,以信用、交通、環保等領域公共數據資源的共享機制。
這裏我們可以重點說下第三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互認機制。要知道以前無論是企業老闆想要申請營業執照,還是對于打工人來說,類似二級建造師、初級注冊安全工程師這樣的證書資質,大都需要先回到老家辦理申請或者換證,一來二去路途遙遠不說,入職時間也很可能被耽擱,而現在同樣隻需通過長三角 " 一網通辦 " 綜合受理窗口,就能快速實現跨省辦理。
截至目前,兩區一縣共 400 餘名二級建造師實現了跨省域職業資格互認,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跨省域異地執業和工作限制,被快速打通。不僅如此,各位還記得我們之前聊過的機場航站樓麽,每次說到新建機場蘇州都是被最先吐槽的那個,但沒想到它卻另辟蹊徑爲自己在本地打造了一個上海機場蘇州城市航站樓,該航站樓 2023 年 5 月才正式運營。
已經投用了 13 年的上海機場昆山城市航站樓,自 2024 年 7 月 10 日起不僅恢複了值機及行李托運業務,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全面升級,各位可以想象下,當你在昆山買了到上海虹橋或者浦東機場的票,在昆山完成行值機、行李托運後,乘坐接駁車到達機場,無需去櫃台再次确認,通過專屬快速通道登機即可。
這哪裏是來上海跨省通勤,未來來上海跨國通勤也一切皆有可能。
寫到這裏我的手機收到了一張照片:
這是在去年 5 月上海開通 11 号線與蘇州地鐵連通時拍的,而開通之後約兩個月,花橋站日均進出站客流較開通前上漲約 6 成,其中工作日客流增長 43%,升至日均 3.86 萬人次,包括今年 3 月,11 号線也曾以 105.6 萬人次,再次創下客流紀錄新高。
" 我住花橋看起來距離是遠,但想想我還有個同事住寶山,每天到公司也要 1 個小時 20 分鍾,自己也不差麽。" 這是來自每天從花橋通勤到市區強哥的一句話。
我們說跨省通勤本身一定是勞累,但是當高鐵将通勤時間越發縮短,當企業與企業之間發展越來越緊密,就會有更多人,更多企業,主動加入到這場跨省通勤中去,而那個時候,長三角變成一座城,真就不是簡單說說而已。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真叫盧俊 ",作者:真叫盧俊團隊,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