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3 日訊(記者 王海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 " 推動高質量發展 "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出席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倪虹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 40 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 6400 多萬套,1.5 億多群衆喜圓安居夢,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1994 年我國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爲 18.7 平方米,到現在已提超過 40 平方米,從這一數據變化來看,我國城市居民居住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
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按住建部門此前披露,2019 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爲 39.8 平方米,而到 2023 年這一指标又進提升至超 40 平方米;雖然短期未出現特别大的變化,但最新數據事實上傳遞出一些重要信息。
" 一是住房問題的解決,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再者,住房短缺的時代已經過去,住房新時代已經來臨。" 嚴躍進稱。
" 發達國家的人均住房面積在 50 平方米左右,日本這一指标差不多在 40 平方米左右,以此來看,我們國家現在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過 40 平方米,基本上達到日本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國住房的供應在總體上滿足了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若從城鎮化角度來觀察,我們已經告别了快速城鎮化的時期。" 李宇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其進一步表示,據央行 2019 年的調查,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房擁有率爲 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爲 58.4%,有兩套住房的占比爲 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爲 10.5%,戶均擁有住房 1.5 套;綜合來看,我國住房市場在總量上實現了平衡,但需要注意的是,住房在結構性方面仍存在不足,這意味着,房地産市場在未來還存在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 首先,部分人群可能擁有多套住房,不同人群擁有住房數量這一基尼系數存在差距。其次,住房的供應效率還有待提升。一些住房提供的居住體驗和質量較低,包括一些老舊住房,存在功能殘缺、落後、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通過推進改造等方式補齊功能短闆。第三,就人口淨流入城市而言,特别是一二線這種超大特大城市,新市民年輕人的住房短缺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不少購房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人群之間在收入等方面存在差異,考慮到支付能力不足等因素,不少人有階段性租房需求,但這方面的有效供給,仍然不足。 " 李宇嘉補充道。
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也認爲,人均住房建築面積超過 40 平方米,這是整體層面的數據,在這一數據背後,仍然需要從地區和城市等多個維度,來展開具體分析。
" 當前市場最大的問題,還是結構性失衡。人口流入較多的區域存在較大潛在需求,但不少中小城市住宅又明顯飽和,并且還面臨着人口流失帶來的需求不足等問題。住建部正在推動‘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這背後也有解決結構失衡的用意在其中,因此,我們不應隻是看整體層面的數據,還要根據人群流動、因城施策,來判斷住宅的長期供給問題。" 張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克而瑞研究報告,根據七普年鑒,截止 2020 年,全國家庭中自有住房的比例已經超過七成以上,其中接近五成左右爲共有産權、老公房、自建房等非商品住宅,商品住宅占比不足三成,還有約 18.8% 的家庭需要通過租房來解決居住需求。
" 雖然城市中購買商品住宅的家庭占比最高,但租房家庭仍占一定比例,尤其是在房價高昂、外來人口較多的一線城市,租房家庭的占比可能會達到四成以上。另外,潛在的改善需求規模遠超剛需總量,未來或将逐步成爲市場需求主力。" 克而瑞分析師表示。
在嚴躍進看來,一方面,住房的品質要提高,以滿足居民改善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國正從增量房市場進入到存量房市場,由此,存量房市場将出現不小的市場機會。" 例如,城市更新以及住房改造等領域,會出現新的機遇,各方有必要在這些領域展開深入挖掘。"
" 當前,房地産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市場仍處在調整期,随着各項政策的實施,市場出現了積極的變化。從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看,從人民群衆對好房子的新期待看,房地産市場還是有很大潛力和空間。隻要我們堅定信心,因城施策,狠抓落實,就能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倪虹部長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