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144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全文共10380字,配圖15幅,閱讀需要20分鍾,2023年12月18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本文末尾"阿登的苦林專輯"!
1943年7月7日,在艇長勞倫斯·蘭德爾·"丹"·達斯皮特(Lawrence Randall "Dan" Daspit)少校的指揮下,美國海軍"黑鲹"号潛艇(SS-283)從中途島出發,前去破交特魯克群島和婆羅洲之間的日本海運航線,這是戰争期間"黑鲹"号的第二次戰鬥巡航。
圖1.美國海軍"黑鲹"号潛艇(SS-283)。在第二次戰鬥巡航中,艇員們郁悶地發現,有缺陷的魚雷大大降低了絞殺日軍航運的效果
出航半個多月後,7月24日下午,艇上的對海搜索雷達發現目标。經由雷達引導,達斯皮特艇長發現遠處的海天線上有一縷細細的灰色煙柱。于是,他下令"黑鲹"号潛入水下,向目标駛去。很快,潛望鏡視野中出現了一艘無護航的1.9萬噸級日本油輪"第三圖南丸",後者當時航速隻有10節,是絕佳的獵殺目标。
面對送上門來的好運氣,達斯皮特艇長迅速指揮潛艇進入發射陣位。很快,"第三圖南丸"就進入"黑鲹"号的魚雷射程。達斯皮特下令向該油輪發射四枚Mk 14型魚雷。30秒鍾後,艇上的聲呐員聽到魚雷擊中船體發出的四聲明顯的"砰砰"聲,提示四枚魚雷全部命中目标,但沒有聽到爆炸聲。
圖2.日本油船"第三圖南丸"。1943年7月24~25日,美軍"黑鲹"号潛艇共瞄準該船發射了十五枚Mk 14型魚雷,但隻有兩枚炸響,本應遭滅頂之災的"第三圖南丸"隻是受損,但未沉沒。該船幸存到戰後,于1970年4月解體
遇襲的"第三圖南丸"調轉方向,加速規避脫離。心有不甘的達斯皮特艇長下令浮出水面,啓動柴油機追擊這艘日本油輪。經曆了一場漫長的夜間追擊後,"黑鲹"号再次占領發射陣位。艇上的魚雷兵仔細檢查了每一條魚雷,确保其狀态無虞。随後,達斯皮特艇長一聲令下,"黑鲹"号又朝"第三圖南丸"發射了兩枚Mk 14型魚雷。這兩枚魚雷朝着目标右舷後部撲去,均命中并炸響,低沉的悶爆聲回蕩在"黑鲹"号的聲呐裏,艇員們也不由得歡呼起來。
"黑鲹"号的此輪雷擊命中了"第三圖南丸"的輪機艙,這艘日本油輪緩緩停在了海面上。見此情景,達斯皮特艇長下令慢慢靠近油輪左舷。他計劃從 1000 碼外一次性發射一枚魚雷,以90度的完美角度擊中目标,Mk 14型魚雷戰雷頭裏裝填的668磅烈性炸藥(約合303公斤)會在油輪船體上炸開一個大洞并把船送入海底。如無意外的話,"第三圖南丸"已是坐以待斃、在劫難逃。
圖3.正在港口整備的"黑鲹"号潛艇
7月25日上午9時30分,"黑鲹"号發射了第三輪雷擊的首枚魚雷,這枚Mk 14型魚雷拖着長長的白色尾迹,徑直撲向在海面上動彈不得的"第三圖南丸",卻沒有爆炸。達斯皮特艇長又下令發射第二枚,可惜又是一枚啞彈。随後,不甘心的達斯皮特艇長一次又一次地下達發射命令,數枚緻命的Mk 14型魚雷——當時美國海軍武器庫中最先進的潛射反艦武器均未能炸響。其中,第五枚魚雷似乎在目标一側升起了一縷高高的白色水柱,伴随着"砰"的一聲低沉悶響傳遍船體;第六枚魚雷則在擊中"第三圖南丸"的船體後一折兩半,旋即沉入海底。
就在艇員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艘日軍驅逐艦逼近了"黑鲹"号。"黑鲹"号被迫下潛并轉向脫離。調轉艇首時,達斯皮特艇長又下令從艇尾發射管發射兩枚魚雷,這是當天"黑鲹"号發射的第八枚和第九枚魚雷。聲呐員報告說兩枚魚雷均命中目标,但依舊未爆。當"黑鲹"号向東駛去時,達斯皮特在巡航日志中憤憤地寫道:"我很難相信自己所目睹的一切。"在發射的十五枚魚雷中,隻有兩枚爆炸了,而且是以傾斜的角度命中的;其他魚雷的發射角度都是精心選取的,如同教科書上寫的一般,卻沒有一條炸響。
圖4.艇員正在将一條Mk 14型魚雷裝上潛艇。每條Mk 14型魚雷長21.5英尺(約合6.55米),重3000磅(約合1361公斤),在潛艇狹窄的空間内移動這些大家夥絕非易事
返回珍珠港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查爾斯·洛克伍德(Charles Lockwood)少将在潛艇碼頭迎接了達斯皮特艇長。洛克伍德出身于職業潛艇軍官,他意志堅定,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以全力支持潛艇部隊發展而蜚聲。洛克伍德少将帶領達斯皮特少校來到其辦公室,這位餘怒未消的潛艇艇長向自己的頂頭上司講述了攻擊"第三圖南丸"的遭遇。洛克伍德事後寫道:
"我以爲他會罵我,罵軍械局,罵紐波特魚雷站,罵基地魚雷車間。我不能責怪他沒把這艘兩萬噸級的油輪輕而易舉地變成戰果。我覺得達斯皮特一定是氣得說不出話來。"
令人撓頭的是,當"黑鲹"号帶回珍珠港的唯一一枚魚雷在魚雷車間接受檢查時,卻發現其工作狀态完好無損。
圖5.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查爾斯·洛克伍德将軍
綜觀整場太平洋戰争,潛艇是美國海軍中一支極具戰鬥力的力量:截至1945年8月,美軍共擊沉2728艘日本商船和海軍艦艇,總噸位973.6068萬噸,其中55%是美軍潛艇的戰果。不過,從1941年12月到1943年10月,在這22個月的時間裏,美軍潛艇的建樹卻少得可憐,甚至一度處于缺少軍械的境地。在那段時間,雖然高性能的潛艇、訓練有素且積極進取的艇員和素質高超的艇長越來越多,但他們缺少一件最重要的工具——好用的魚雷。
當達斯皮特艇長指揮他的"黑鲹"号離開中途島時,艇上搭載有24枚當時美國海軍中性能最好的潛射魚雷,即威力強大的Mk 14型魚雷。Mk 14型魚雷的研制工作始于1926年,由美國海軍軍械局的工程師設計,耗資約14.3萬美元,成品在紐波特海軍魚雷站制造,于1931年開始服役。Mk 14型魚雷是一款複雜的武器,需要精細加工和組裝。每枚Mk 14型魚雷都由兩具對轉的青銅材質螺旋槳驅動,螺旋槳動力來自"蒸汽瓦斯"式發動機,該發動機燃燒室通過燃燒乙醇蒸汽(壓縮空氣助燃),可将魚雷加速至46節(此時射程4500碼,約合4.1公裏)或31.5節(此時射程9000碼,約合8.2公裏)。戰雷頭重668磅(約合303公斤),裝填鋁末混合炸藥(Torpex)。1940年時,每枚Mk 14型魚雷價格爲一萬美元,這筆錢在當時足可購買五輛嶄新的小汽車。
圖6.海軍軍械局成員們自豪地展示一枚Mk 14型魚雷。實際上,這種魚雷存在嚴重缺陷,在實戰中表現得不太可靠,而軍械局不願承認魚雷有問題,延誤了相應的補救工作
太平洋戰争爆發時,幾乎每艘美國海軍的潛艇都裝備Mk 14型魚雷,艇員們對其可靠性充滿信心。然而,到1943年時,這種信心已然搖搖欲墜。
"黑鲹"号在1943年7月24~25日的戰鬥巡航隻是自戰争爆發以來,美軍潛艇部隊日益嚴重的魚雷問題的最新極端案例。從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開展第一次戰鬥巡航起,艇長們就在抱怨魚雷無法正常工作。1941年12月14日,"海狼"号潛艇(SS-197)在菲律賓附近發現一艘日本貨船,并向其發射八枚魚雷,其中七枚未命中,唯一一枚命中的魚雷卻沒有炸響。
在戰争爆發後的前三個月,美軍潛艇共向敵艦船發射97枚魚雷,卻隻擊沉3艘艦船。出故障的魚雷中,一些是沒有爆炸,另一些精心瞄準的魚雷則是從目标下方通過。最令人惱火的是,有幾枚魚雷甚至是在擊中日艦之前提前引爆。
Mk 14型魚雷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是Mk 6型引信。要想擊沉一艘軍艦,最可靠的方法是在船底處炸斷其龍骨,而要做到這一點,魚雷必須直接在船體下方爆炸。爲實現這一目的,在已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英國雙聯式水雷和德國磁性水雷的基礎上,美國海軍軍械局設計了一款新式引信裝置。新引信最重要的特點是磁性引爆裝置(代号"G53項目"),該裝置嚴格保密,即使編寫了維護和使用手冊,也從未分發給潛艇基地。當安裝有新引信的魚雷從無裝甲的艦船正下方通過時,受磁場影響就會觸發引爆裝置。也正因爲如此,相比以往的機械觸發引信,第一批Mk 14型魚雷的戰雷頭相對較輕。
圖7.Mk 6型引信,該部件是引爆戰雷頭所必需和不可或缺的
Mk 6型引信也配備了觸發引爆裝置,該裝置屬于磁性引爆裝置失靈時的備份。觸發引爆裝置由扳機、撞針和雷管組成,與炮彈的觸炸引信無太大區别——在炮彈中,撞針撞擊彈殼底部的底火,從而引爆彈藥。同樣,當魚雷撞上船體時,碰撞會使戰雷頭向後撞擊,從而将撞針撞入戰雷頭上方的雷管,引爆戰鬥部。
預算緊張的軍械局認爲,沒有理由花錢測試昂貴的魚雷。該局隻在1926年5月針對Mk 6型引信進行過一次魚雷實彈射擊試驗,試驗目标是一艘報廢潛艇。試驗時,朝目标發射了兩枚安裝磁性引爆裝置的Mk 14型魚雷,諷刺的是,其中一枚從目标潛艇下方穿過,但沒有爆炸;第二枚魚雷成功炸響,目标潛艇沉沒。此後,軍械局未再進行進一步測試。這意味着,美軍潛艇部隊将在二戰中大量使用的魚雷潛在故障率高達50%!
圖8.服役前,Mk 6型引信隻進行了唯一一次試驗:1926年5月,向一艘報廢潛艇發射了兩枚安裝該引信的Mk 14型魚雷,照片所示爲一枚魚雷從靶艇下方穿過。測試的另一枚魚雷成功炸響
到1942年中期,美軍潛艇在太平洋戰争中已經發射了800多枚魚雷,其中80%都是有問題的。1941年聖誕節前夕,在艇長泰瑞爾·雅各布斯(Tyrell D. Jacobs)少校的指揮下,"重牙鲷"号潛艇(SS-188)在菲律賓附近向一艘日軍運輸船發射了八枚Mk 14型魚雷,沒有一枚炸響。
時任駐澳大利亞"西南太平洋戰區潛艇部隊司令"的查爾斯·洛克伍德聽取了美軍潛艇艇長的意見後,1942年6月,他對魚雷進行了一次非正式測試,這也是自1926年那次試驗以來對Mk 14型魚雷的首次真正測試。洛克伍德先将魚雷設定在特定深度,然後朝水下的一張網發射。網上留下的窟窿表明,魚雷的實際深度遠低于設定深度,有時甚至低了10~15英尺。這是魚雷有問題的确鑿證據,但海軍軍械局對這些情況不予理睬,反而指責潛艇艇長們沒有正确地設定魚雷參數。在珍珠港,時任潛艇部隊司令羅伯特·英格利希(Robert H. English)少将也站在軍械局一邊,指責艇長們"缺乏主動性"。
最後,在切斯特·尼米茲上将(他本人也曾是一名潛艇兵)的壓力下,海軍軍械局于1942年8月親自展開測試,測試結果表明,魚雷定深問題的責任在于軍械局自身:工程設計人員增大了戰雷頭尺寸,但未對深度控制裝置進行相應修改。壓力傳感器從魚雷首部移到了尾部附近,當魚雷在水中航行時,尾部的水壓會下降,而較低的壓力提示深度太淺,因此魚雷會自動增加航行深度,最終導緻其在目标下方較遠處通過。這一問題早在戰前就應該被認識到,但由于軍械局的固執和預算限制,隻能留待艇長們在實際戰鬥中發現了。
圖9.複雜、昂貴的Mk 14型魚雷内部結構簡圖。按當時的市價算,每枚魚雷價格高達一萬美元
問題一直持續到1943年4月:在這個月,約翰·斯科特(John A. Scott)中校指揮的"金槍魚"号潛艇(SS-282)攻擊了三艘日軍輕型航空母艦,共發射十枚魚雷,艇員們記錄到七次爆炸聲,但事後證明這些爆炸都是魚雷提前引爆,未對目标造成任何傷害;此外,還有數十枚魚雷在撞擊目标之前就已爆炸,原因是磁性引爆裝置過于敏感,在地球磁場和接近艦體的雙重作用下觸發爆炸。
這些問題早在戰争爆發前就應當被發現和解決,但海軍軍械局堅持認爲魚雷沒有任何問題,并将問題歸咎于使用方法不當和維護不妥善。這種颟顸的固執态度自然在潛艇部隊中引起了強烈不滿:美軍艇員們自認爲白白冒着生命危險,日軍的運輸船和軍艦卻不受影響地繼續航行。
圖10.一艘完成戰鬥巡航後返回基地的潛艇。如果在戰鬥巡航中有所斬獲,艇員們會在桅杆或潛望鏡上懸挂一把掃帚,表示他們已經掃蕩了整片海域。在戰争早期潛射魚雷問題多多時,這一幕是非常罕見的
"黑鲹"号事件之後,洛克伍德請求允許停用磁性引信,但海軍軍械局不準。潛艇艇員們被禁止做常規維護以外的任何事情。爲防止一些人未經授權私下"斷開"磁性引信,軍械局勒令潛艇基地的魚雷車間在将引信安裝到雷體上之後,在固定的螺絲上塗油漆,這樣,任何試圖拆除或修改引信的行爲都會破壞油漆層。不過這難不倒一些甯可抗命也要提升可靠性的魚雷兵:他們弄到了一小罐同款油漆,在親手修改完引信裝置後再往螺釘頭上刷漆。
饒是如此,無論魚雷兵們怎樣仔細地檢查和維護Mk 14型魚雷,他們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問題出在設計和材料上,即便經驗最豐富的魚雷兵也解決不了這類問題。讓事态雪上加霜的是,政治因素也卷了進來:傳統上,羅德島州的選民和立法機構之間一直聯系緊密,他們總是基于"過度保護"的原則看待設在紐波特的海軍魚雷站。一位海軍軍官曾表示,如果他膽敢解雇一名不稱職或不服從命令的工人,那麽羅德島州的參議員和至少一位國會議員就會去"拜訪"海軍部長,要求恢複那名工人的職務。此舉無疑導緻了美國海軍糟糕的魚雷生産制造水平。
圖11.弗吉尼亞州亞曆山大市海軍魚雷站的工人們正對Mk 14型魚雷進行适當的配平
截至1943年,美國海軍每天都會生産七十枚Mk 14型魚雷,所有魚雷都裝有存在缺陷的Mk 6型引信。其中一家引信生産商是美國罐頭公司,該公司是美國食品用鐵皮罐頭的主要制造廠家;後來,國際收割機公司和龐蒂亞克(Pontiac)公司也成爲魚雷引信生産商。
1943年初夏,已擔任美軍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司令的洛克伍德從珍珠港飛抵華盛頓,要求針對魚雷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這一次,有人聽進去了:海軍作戰部長歐内斯特·金上将發布命令,要求斷開所有魚雷的磁性引爆裝置。但就在這道命令下達之後,"黑鲹"号在當年7月遭遇了發射十五枚魚雷卻未能擊沉"第三圖南丸"的一幕,這證明所謂的"斷開磁性引信"并未解決所有問題,來自艇員們的抱怨依舊不斷。一些魚雷兵表示,他們将魚雷深度設定爲兩英尺,可發射後魚雷仍然從目标船底下方通過。
圖12.魚雷兵在存放Mk 14型魚雷的架子前休息,這款問題頻出的魚雷是讓許多潛艇兵感到沮喪的原因
無奈之下,洛克伍德親自采取行動。爲了讓海軍軍械局相信問題出在魚雷上,而不是出在他的潛艇、艇長或艇員身上,洛克伍德請來了珍珠港第二潛艇中隊的指揮官查爾斯·"瑞典佬"·莫姆森(Charles B. "Swede" Momsen)中校。1939年,"角鲨"号潛艇(SS-192)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樸次茅斯附近沉沒,莫姆森監督了對艇員的營救。盡管他敢于直言的習慣使他在五角大樓中鮮有朋友,但莫姆森中校仍是美國海軍中最具創新精神的潛艇工程師之一,他正開始把自己的才華用來解決魚雷問題。
莫姆森從确定觸發引信是否存在缺陷開始着手調查。他研究了夏威夷群島周圍水域的海圖,試圖找一處峭壁垂直向下延伸到深水區且海底爲沙質的地方。最終,他發現卡胡拉威小島的一處海岸區域非常合适。從1943年8月31日起,莫姆森與太平洋艦隊潛艇司令部的炮術及魚雷軍官阿特·泰勒(Art Taylor)中校一道,監督"大梭魚"号潛艇(SS-262)在濱海懸崖邊的實彈發射測試。前兩枚魚雷都炸響了,第三枚魚雷未爆炸。莫姆森中校親自下水檢查魚雷,發現魚雷斷成了兩截,戰雷頭也已破裂。艇員們小心翼翼地将這枚未爆魚雷吊上駁船,送回珍珠港。
圖13.綽号"瑞典佬"的莫姆森中校,他在解決魚雷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莫姆森及其手下還把裝滿沙子的戰雷頭和一個解除保險的引信用纜繩吊着,從90英尺高的塔台上下墜到一塊鋼闆上,以模拟不同碰撞角度和撞擊速度,結果有70%的戰雷頭沒有爆炸,這也證實了莫姆森的猜測。當時的普遍看法是,向目标發射魚雷的最佳角度是90度,即目标舷側正衡方向。但是,"黑鲹"号的經曆表明,事實并非如此。通過研究"大梭魚"号試驗中那枚未爆魚雷和塔台測試的結果,莫姆森和泰勒發現,正面撞擊會使觸發引信的撞針變形,魚雷擊中目标時突然減速的力量會減慢撞針在導軌上的運動。對底火的檢查表明,撞針在上面撞出的凹痕不足以引爆雷管。此外,Mk 14型魚雷在以較低的31節航速航行時似乎更可靠,而當以46~47節的較快速度發射時,撞針幾乎總是被損壞。下墜試驗還表明,傾斜的撞擊可以使撞針正常工作。換句話說,最佳的命中角度是非垂直撞擊。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海軍軍械局曾向任職于普林斯頓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請教,試圖找到魚雷問題的根源。愛因斯坦研究了Mk 6型引信的設計圖紙,并得出結論認爲,撞針會因撞擊而變形。愛因斯坦的建議是,在魚雷外殼和擊發裝置之間增加一個空隙,但海軍軍械局沒有采納愛因斯坦的建議。
莫姆森向洛克伍德展示了他的測試結果,随後,洛克伍德将這些結果帶到華盛頓。幾天後,洛克伍德回到珍珠港,正如他在官方戰争日記中所寫的那樣,這"比地獄還瘋狂"。最終,海軍軍械局承認是引信裝置出了問題,并同意設計一種新引信,但這需要一年或更長時間。莫姆森建議洛克伍德可以用不同材料重制觸發引信。由于引信必須既輕便又堅固,因此關鍵在于采用特種合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潛艇基地的機械車間從一架偷襲珍珠港時被擊落的日軍戰機熔化的發動機中獲得了符合要求的輕質合金,并用這些金屬加工組裝了新的撞針、彈簧和導軌。新設計的引信性能完全符合預期,但要更換全部引信所需的金屬量遠比一台發動機所能提供的要多得多。幸運的是,莫姆森的手下在陸軍航空隊希卡姆機場附近找到了完美的金屬來源——飛機螺旋槳。有報道稱,一位陸軍航空隊軍官在被要求提供盡可能多的受損螺旋槳後表示"沒有比這更好的用途了"。
圖14.一艘美軍潛艇潛望鏡中看到的被擊沉的日軍艦船。從1943年10月開始,改進後的Mk 14型魚雷成爲美軍潛艇絞殺日本航運的有效武器
莫姆森因發現并解決了魚雷問題而被擢升爲上校,并被授予功勳勳章。莫姆森上校在确保每艘美軍潛艇都能帶着可靠的魚雷對日作戰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的名字卻鮮爲人知。整個1943年秋,美軍潛艇基地的所有機械車間都在努力解決魚雷引信的問題,太平洋艦隊的潛艇終于有了一款可靠的武器。對此,洛克伍德将軍評價說:"從那時起,所有嚴重的引爆裝置問題都突然銷聲匿迹了。"
雖然引信的問題得以解決,但魚雷定深過大的問題仍舊存在。泰勒和莫姆森再次進行測試,讓魚雷穿過一系列均勻間隔分布的網。測試結果表明,Mk 14型魚雷不僅在遠低于設定深度的工況下運行,就連航迹也不平緩:魚雷在水中的彈道"深淺交替",就像一條三角函數曲線(正/餘弦波)一樣。想要魚雷撞上目标時深度恰好合适,純粹隻能碰運氣。解決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珍珠港那群人的能力範圍,必須直接去找海軍軍械局和魚雷站。不過,起碼此時洛克伍德有權讓手下的艇長們調整不穩定的魚雷定深裝置。由于已知魚雷正/餘弦波彈道的"周期"約爲500碼,因此艇員們可以根據射程将魚雷設定爲撞擊目标時恰好位于彈道三角函數曲線的最高點上。
圖15.美國海軍"鲅魚"号潛艇用潛望鏡拍攝的日軍"春雨"号驅逐艦遭雷擊的圖像
在太平洋戰争進行到第21個月的時候,美軍潛艇終于帶着第一批可靠的魚雷出海了。之前,數以十計的戰鬥巡航徒勞無功,數以百計的艇員白白喪生,不知有多少原本可以擊沉的重要日軍目标也被白白錯過。現在好了,美國海軍終于有了他們需要的魚雷,并采用新的魚雷戰術,一批技術娴熟、敢于進攻、勇于革新戰術的潛艇艇長紛紛湧現,如"鲅魚"号潛艇(SS-238)艇長達德利·莫頓(Dudley Morton)、"唐魚"号潛艇(SS-306)艇長理查德·奧凱恩(Richard O'Kane)和"鲃魚"号潛艇(SS-220)艇長尤金·弗盧基(Eugene Fluckey)等。他們白天在海面巡航,密切關注空中威脅,并用雷達掃描海面(這差不多使他們的戰鬥巡航海域面積擴大了一倍)。可靠的魚雷幾乎可以保證對目标"一擊必殺",于是在洛克伍德的指揮下,美軍潛艇開始對太平洋上的日軍艦船大開殺戒,他們所需的隻是準确的情報、主動性和好運氣(洛克伍德曾對一位新任潛艇艇長說"如果你運氣不佳,我就不能用你")而已。這仍然是一場危險且緻命的貓鼠遊戲,但參加遊戲的潛艇已不再是"手無寸鐵",在新魚雷的加持下,它們完成了從沒牙的老虎到巨齒鲨的緻命蛻變,并将迎來太平洋對日海上絞殺戰的最終勝利。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給本站投稿隻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加入粉絲群,隻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