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是很多中國創業者的青春。
最廣爲流傳的故事莫過于王興在 2011 年給媒體展示自己矽谷銀行的賬戶餘額,6000 多萬美金的現金餘額讓這位當時的年輕人顯得格外壯碩。
不隻是王興,直到今天大部分美元風險基金和被它們投資的公司,都會首選矽谷銀行作爲自己在美國的主結算銀行。拿了美元科技基金又不和矽谷銀行合作,就像進了星巴克卻找店員點一杯生椰波波拿鐵。
原因無他,矽谷銀行懂你。你在華爾街西裝佬那裏拿不到的貸款,矽谷銀行都可以給你。
長期以來,矽谷銀行與各大科技基金都建立了很好的關系,自己也有不錯的投資理解。隻要創業者能夠拿到一線基金的融資,矽谷銀行大概率可以給你一筆額外的美元授信。如果運氣足夠好,它還可能成爲你下一輪的投資方。
所以科技風投的金主爸爸輪流換,隻有矽谷銀行不動如山。如今全球科技江湖稱得上名号的公司,很多都曾經是矽谷銀行 " 點對點 " 服務過的小微企業。
在矽谷銀行暴雷後,便有業内人士稱,超過 80% 的 VC 投資初創企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由于創業企業執行周薪制度,一些企業可能會立即面臨現金流斷裂、工資難以兌現的窘境。其中不乏一些融資款還來不及焐熱的新公司。
變質的矽谷與它的銀行
矽谷銀行之所以獨特,歸功于它特有的模式和專業能力。在 " 投貸一體 " 的金融策略下,别人不敢放貸款的公司,矽谷銀行敢放,從中獲得信息差帶來的更高的金融回報。這種垂直專業、大膽進取的辦事作風,讓矽谷銀行成爲了矽谷與資本之間的最佳紐帶。
雖然聲名顯赫,但在 2020 年以前矽谷銀行依然算一個 " 小而美 " 的金融企業。即它的資産規模總體來說,依然是與矽谷的訴求基本匹配的。以 2018 年爲例,矽谷銀行的總存款量不到 500 億美金,相當于今天我國九江銀行的存款規模。
真正大水沖進矽谷銀行的金庫,發生在 2020 年疫情以後。低利率環境下無處可去的熱錢瞄準了疫情下的科技公司。
除了翻倍的納斯達克指數以外,初創公司也拿到前所未有的投資額。而根據 PitchBook 的追蹤數據顯示,2021 年美國的科技初創公司籌集了 3300 億美元,幾乎是 2020 年的兩倍。其中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美國科技初創公司有近 900 家,比過去五年加起來還要多。
遠程辦公下催生的 TMT 投資、疫情背景下的生物創新投資,剛好都是矽谷的看家産業。全球資本快速流向矽谷銀行的客戶們,讓矽谷銀行的存款快速翻倍。
2020 年和 2021 年,矽谷銀行的存款同比增長了 66%、85%,達到了 1890 億美元的高峰,相比于疫情前剛好增長了 3 倍。
存款湧入得太快了,大幅超過了矽谷銀行的貸出能力。
矽谷的創業者們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些投資,相應的融資規模并沒有像過去那樣,同等比例地拉動貸款規模。這本身就代表着對矽谷的投資已經過熱,創業項目獲得了一些冗餘低效的資金。
因此盡管矽谷銀行的經理們辛勤工作,但依然追不上快速增長的存款。在 2019 年時,矽谷銀行資産中的貸款資産占比還有 46%。在 2021 年融資狂熱時,貸款在總資産的比重占比下降到了 31%。貸款業務丢掉了第一大存量資産的寶座。
2021 年的美股金融環境,一年期存款利率隻有 0.8%,但 CPI 卻一度飙升了 7%。這意味着一切現金資産都是有 " 原罪 " 的。矽谷銀行無法貸出資産,于是将存款都買入了固定利率且長配置周期的資産。而這些資産在美聯儲加息後自然都面臨了賬面的短期浮虧。
而伴随着美聯儲進一步加息,科技泡沫被戳破。
原本矽谷銀行的無息存款占比較高,債券到期依然能熬過難關。但股價與估值暴跌、科技融資大幅縮水,客戶開始不斷消耗存款資金,巨頭科技公司裁員縮表,導緻矽谷銀行存款不斷下降。最終在 2023 年,銀行出現了流動性危機,被迫抛售資産後讓浮虧變成了真虧,最後走向破産。
圖源:維基百科
因此,從表面上來看,矽谷銀行的破産是其資金策略的巨大失誤。由于管理層完全誤判了美聯儲的加息決心,因此在看似安全的錯誤資産上下注了過多的籌碼,最終被一冷一熱的資本市場風向拖垮。
但如果仔細思深究矽谷銀行的發展史,以 2020 年爲分水嶺,矽谷銀行的實際角色出現了巨大的錯配。
在 2020 年以前,矽谷銀行本質上是一家用金融手段促進科技效率的投資公司,一家全球頂尖的科技銀行。但是在 2020 年後,僅僅從資産負債表的角度來說,矽谷銀行變成了一家以持有低利率債券爲主的保守理财公司。
保守理财從來就不是矽谷銀行擅長的。尤其在低利率時代,這更是一個手藝活。
OpenAI 與矽谷銀行
在矽谷銀行突然奪去各家媒體頭條之前,矽谷的焦點還在 OpenAI 身上,不少人前一秒還在誇贊矽谷正處在它的巅峰,後一秒就急着讨論如何向矽谷銀行 " 維權 "。這讓人有些精神分裂。到底矽谷現在是什麽樣的?
事實上,OpenAI 與矽谷銀行代表了兩種不同形态的矽谷。
矽谷銀行代表了由風險投資搭建起來的初創企業成長環境,以 900 家準獨角獸企業爲代表的 VC 泡沫式大繁榮,将矽谷銀行送上了業務規模的頂峰。而這些 VC 風投資金的退潮又最終擊垮了這家 40 年曆史的銀行。
而 OpenAI 其實是典型的巨頭遊戲。他一出生就拿到了世界首富馬斯克等大牌機構的加持,拿下了 10 億美金的天價天使輪,前前後後燒掉了幾十億美金才跑出了面向大衆市場的 demo。
在矽谷銀行絞盡腦汁思考自己的貸款如何轉化成矽谷流動性的時候,微軟輕輕撥動了一下自己的千億美金現金儲備中的 100 億美金,投資性控制了如日中天的 OpenAI。這個 " 明星創業項目 " 始于巨頭而終于巨頭。
所以如果再繼續深究矽谷銀行破産與 OpenAI 的爆火,其實是矽谷科技基石投資的主體正在發生一些變化。
2021 年美股初創企業投資規模雖然巨大,但其 3300 億美元的總量其實剛好和美國五大科技巨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當年的總和淨利潤(3044 億美元)相當。這意味着在前沿科技方面,巨頭在各方面會長期保持先手優勢。
而比資本規模更不如人意的是資本的穩定性。
2020 年後,矽谷的資金流向顯然極大地受到美聯儲和華爾街的影響。在低利率環境下,資本蜂擁而至,超過了矽谷本身的承載範圍;而在高利率政策下,資本又快速抽離。這些流動與邏輯,跟項目本身的盈利能力、賽道的長期判斷甚至曾經定義矽谷的理想主義創新精神都沒有關系——矽谷的錢正在與矽谷無關。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側影是:當矽谷銀行出現問題的時候,跑得最快的反而是華爾街,其中不少人不僅取出了資金、還利用做空機制大賺了一筆。留在原地、取不出錢、發不出工資的,卻都是那些埋頭做事的創業者。而後者反而是矽谷銀行曾經最忠實堅定的客戶,也是人們曾經讨論矽谷時的最主要誇贊對象。
矽谷銀行将大部分錢買了美元債與 OpenAI 被微軟收購,這兩件事情組合起來就像是一個矽谷的地獄玩笑:
矽谷銀行不再矽谷了,OpenAI 也不再 Open 了。
世界終于還是變了。
頭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