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 CP 已成綜藝标配
文|李清莉
編輯|周亞波
" 很高興遇見你。"
年輕畫家陳十三對他的策展人李冰冰說出這句話時,兩人的 "CP 向 " 視頻已經在 B 站收獲了百萬播放量。毫無疑問,綜藝《會畫少年的天空》裏這對 " 紅玫瑰影後姐姐 x 歸國直球畫家弟弟 " 的年下 CP,讓節目熱度登上了新台階。
一檔原本想靠 " 繪畫 " 作爲新鮮由頭的綜藝,最終出圈靠的卻是 CP,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我們似乎也越來越習慣于此——更何況,《會畫少年的天空》的 " 出圈點 ",還是時下流行的 " 姐弟戀 "。這個在劇集領域熱火朝天的 "CP 主題 ",燒到綜藝來,似乎沒什麽意外的。
觀衆在劇集領域愛 " 嗑 CP" 已多有探讨,在綜藝層面,該現象也更爲明顯。與劇集領域還分劇内和真人不同,綜藝裏的 CP,一上來就是真人。
除了前面這對,最近的演員綜藝《無限超越班》,也捧出了沈月何與、薛凱琪周柯宇等多對 CP;再往前《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裏的 " 少爺和我 " 以及第一季的 " 皓史成雙 ";《乘風破浪》裏的 " 熱戀琪 "、" 于生鎖愛 ";到《登陸圓魚洲》裏的 " 白越光 ",《嗨放派》的 " 爲妮鍾秦 "……
在嗑糖成爲談戀愛代餐的時代,一如劇集裏有言情,但劇劇都可以成爲言情,在綜藝領域,即便專門以談戀愛爲主題的戀綜方興未艾,各種五花八門的綜藝,還是想來,也能來分一杯 " 戀綜 " 的羹。
反過來,創作者們似乎也在迎合觀衆嗑糖的樂趣——沒有一檔綜藝不能做成戀綜,是當下綜藝市場的現狀。在各類綜藝中,創作者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制造 CP,或抓取類似的宣傳點,以求獲得更大的聲量,制造 CP 似乎已經被當成了綜藝創作的方法論。
CP 成了第一生産力
在《會畫少年》中,李冰冰和陳十三的 CP 之所以能夠出圈,很大程度是因爲他們的故事線,有一種言情小說照進現實的既視感。
在節目第一階段,節目邀請的五位明星策展人,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年輕畫家進行後續合作。而就讀于哈佛大學的塗鴉畫家陳十三,一直無人問津,眼看第一輪選拔時間就要結束,在隻剩最後一分鍾時,李冰冰把自己的邀請卡給了陳十三。
爲了表達感激,在後續的節目中,陳十三花了三天時間以李冰冰爲主題作畫,更是形容李冰冰像光一樣 " 照亮了我 "。對 " 糖點 " 極爲敏感的觀衆們,很快就因爲這種帶有 " 救贖感 " 的雙向奔赴而上頭,也連帶着節目一同出圈。
網友評價這對 cp
衆所周知,作爲最普世、也最穩定的大衆話題之一," 情感話題 " 仍然極爲容易讓觀衆産生共鳴。雖然綜藝節目總是聚焦于某一領域,但隻要找到足夠大衆的視角,就能吸引更多觀衆,而制造 CP 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之一。就像《會畫少年》,雖然節目聚焦于繪畫這一垂類,但一些對繪畫不那麽感興趣的觀衆,也能靠着對這對年下姐弟的愛意追完節目。
回溯綜藝領域,這樣的例子隻多不少。
2017 年,還是新晉人氣小花的迪麗熱巴,作爲常駐嘉賓加入《奔跑吧》,和彼時處于頂流位置的鹿晗組成了 " 陸地 CP"。最初 " 求生欲 " 很強的節目組,還試圖在後期中将兩人的互動導向 " 兄妹情 "。但很快,二人陡增的 CP 大軍占據了輿論高地,陸地夫婦的熱度不斷攀升,甚至火出了國,這對 CP 的出圈,直接給處于轉型期的節目帶來了極高的話題度。
次年,耽改劇和選秀節目的出現,開始讓 " 嗑 CP" 這一以往更像是同人圈内部的詞彙,曝光在大衆層面,也讓創作者的心态産生了不小的變化。
如果說,早期節目 CP 還處于野蠻生長的階段,彼時,在大多數情況下,觀衆的自發性仍然是這一現象的主要推動力;那麽,在這年之後,嘗到了 CP 甜頭的各類節目,就開始有意将這一心理注入到節目的制作當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 人工造糖 " 時代。
當 "CP" 成爲一種産業,它的泛用性更是滲透進了各種類型的綜藝節目中。不論是音樂、說唱、脫口秀,還是職場、演技或者喜劇綜藝,CP 含量在節目内容和宣發中占的比重越來越高。
說唱綜藝《說唱新世代》播出時,石玺彤和 Subs 的 CP 走紅。這一對就連場内的選手和導師都在嗑。節目官方更是在嗅到 CP 氣息後,開始不斷剪出兩人的互動,但凡其中一方表演,必定有另一方的反應鏡頭。
黃子韬安慰
觀衆們在說唱綜藝裏嗑選手,在演技綜藝裏嗑導師。在以嗑 CP 爲樂的觀衆眼中,節目的各類互動都可以成爲糖點,哪怕它看上去很離譜——《導演請指教》裏每期都要互怼的郭敬明和李誠儒,被觀衆稱作 " 相敬儒賓 ",兩人的 CP 視頻多次登上 B 站熱門。
一些處在風口上的節目,觀衆們更是從一開始就開始盤算着各類 CP 的可能性。每一季的《浪姐》都會穩定産出不少 CP,那英和甯靜的 " 甯那貝兒 ";王紫璇和張俪的 " 量紫俪學 " 等等。這些 CP 的誕生,實際上也在和節目 " 女性力量 " 的主題相呼應,與節目外的社會風向相對應—— " 嗑 CP" 俨然成爲了一種大衆情緒,也成爲了我們觀察一些情緒與現象的窗口。
與此同時,作爲提升綜藝節目效果,擴大節目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節目組也意識到 " 隻要 CP 組得好,節目熱度少不了 " 的道理。
嗑 CP 别上頭," 制造 CP" 也是
觀衆愛嗑,創作者也開始迎合大衆需求,情況就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利用 CP 易出圈的特點,不少節目組開始 " 按頭 " 嗑 CP。曾有綜藝宣發公司告訴毒眸(ID:DomoreDumou),在選秀播出的那幾年,行業内已經有了流程化的 " 造 CP" 業務。基礎流程大概是:由平台提供大熱選手名單,要求宣發公司以節目内容爲根據,尋找、策劃相關選手的糖點,做出相應的内容并進行推廣,有時甚至會在節目錄制現場安排寫手和畫手。
從觀衆心理學上看,這種按頭,自然會起到反作用。不論是把 CP 名直接加進節目,還是後期特意加入的氛圍感特效,都透露着 " 官選 CP" 的 " 刻意感 "。
但反過來,本質上,觀衆會不會 " 上頭 ",歸根結底還是要節目的底子好,節目底子好了,CP 的點綴才能被看見。如果一檔綜藝不足以吸引觀衆,蹩腳無趣的内容,是無法靠 CP 的甜來刺激觀衆分泌多巴胺,越蹩腳無趣,越會顯得刻意。
正面的例子自然也有。2020 年,《脫口秀大會 3》播出時 " 雪國列車 " 走紅,之後在《吐槽大會 5》裏 " 勉笠 CP" 又出圈,之後兩季,徐志勝和何廣智的 " 廣島志戀 ",也成了大熱門。這些無一例外,都建立在節目本身可看的基礎之上。
《脫 3》收官之後,李誕接受《貴圈》采訪時提到,在《脫 3》錄制前,公司已經走到了需要背水一戰的節點。在開錄之前,李誕給衆人提出了 " 節目第一 " 的要求,最終節目在這一季集均播放量過億,挽救了公司頹勢。
雖然李誕在采訪中表示," 我認識的做節目做得好的人都很嚴肅。我們節目不太會弄一些慣用的娛樂手法什麽的。當然這一季開始炒 CP,也是他們(演員)主動的,沒有人要求他們,節目隻是順水推舟了。" 不得不說,《脫口秀大會 3》最終讓李誕賭赢,CP 成爲了蛋糕上的櫻桃,側面證明了 " 嗑 CP" 的基礎和時機缺一不可。
人們發現,不以戀愛爲目的的綜藝,甚至更容易激發觀衆的嗑糖欲望。當場景放到職場、戶外真人秀、喜劇節目,觀衆對糖點自發的挖掘,更容易嘗到樂趣。就像曾經某位宣傳告訴我們的那樣," 真正好嗑的糖,應該是就像海平面上露出的小冰山,小冰山下方還應該有龐大的未被發現的部分。"
而非戀愛類的綜藝,内容主體和重點都在比賽、工作或遊戲等其他方面,通常選手們都是抱着非戀愛目的進行合作、交流,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産生的互動和相互之間的關愛,以及似有若無的隐秘情感,會更加真實且動人。
很多非戀綜節目也是抓住了這一點,進行營銷。例如,去年芒果 TV 的《初入職場的我們 · 法醫季》中的徐梓童、向琴琴,兩人一個是各方面都很優越的法醫高材生,一個是從入殓師自學成才的法醫少女,兩人從第一期就組隊實習。在組隊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長,有觀衆将兩人比作《惡作劇之吻》中的江直樹和袁湘琴。
來自抖音剪輯
CP 的熱度帶動了節目的話題,在《法醫季》收官後,芒果在去年底順勢推出了衍生綜藝《法醫探案團》,以類似《明偵》的形式,呈現法醫工作。而這檔由《法醫季》原班人馬錄制的節目,也成就了另一對 CP:劉朝谕、屈轶齡。在節目官微發布的宣傳片段中,更是直接将二人共同做陶藝的片段剪成了類戀綜的風格。
這樣的職場綜藝無獨有偶,騰訊視頻去年的《令人心動的 offer》建築季,雖然整季 " 默默無聞 ",但林鵬翔和陳铚研兩位實習生的 CP 話題倒是頻繁登上熱搜。節目結束後,兩人更是直接官宣了戀愛關系。
有人調侃,《令人心動的 offer》" 行走多年,終成戀綜 "。這似乎在暗示,當節目無法在職場層面給出相關新鮮的、有意義的輸出,如果能靠 CP 故事線滿足觀衆的嗑糖需求,也不失爲一種有效方式。
也不能隻怪節目組 " 投機取巧 "。畢竟,在綜藝内容本身對觀衆的刺激越來越小,且新鮮感流失的情況下,如果能靠 CP 搶奪一些觀衆的注意力,也未見得是件壞事。
到頭來,依然是一個考驗創作者、宣傳者去做博弈平衡的問題。" 嗑 CP" 不能、也永遠不會成爲綜藝節目創作的方法論,隻能當做緩解當下綜藝行業瓶頸的一種方式。它是可以是迷幻藥,是小巧思,是不帶貶義的投機取巧,但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如何解決真正的問題?從去年《快樂再出發》在人物關系上抓取到的真實友誼,到近期《種地吧》在内容層面表現出的真誠,都在提醒着綜藝行業需要的不隻是糖,還有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