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吳立洋
編 輯丨林曦
公元前 140 年左右的中國漢代,張骞從長安出發,打通東方前往西方的道路。公元七世紀,當精美的唐朝絲綢與瓷器沿着河西走廊與通海夷道運往中亞與地中海,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人民無不爲之傾倒。
" 上天将智慧賦予希臘人的腦、中國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 這句流傳至今的阿拉伯古語代表着古代中亞對遙遠東方古國勞動人民智慧與勤勞的贊歎,也見證了彼時世界貿易的繁榮與文化交流的盛況。
兩千多年後,在高鐵與巨輪的鳴笛中,新一代東方的商品再次踏上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道路,同千年前一樣,滿載 " 中國制造 " 智慧、文化與精巧工藝結晶,以及和諧包容、互利共赢的美好願景的中國商品,再次搭建起文明間商業與文化交流的橋梁。
據統計,自 2013 年中國正式提出共建 " 絲綢之路經濟帶 " 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重大倡議以來,中國已與五大洲的 150 多個國家、30 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 多份合作文件,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 19.1 萬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 3800 億美元。
" 一帶一路 " 的成功,既離不開國與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也體現在每一次人與人的溝通、文化的交流、商品的傳遞與交換中,以海信等企業爲代表的中國品牌,構建起跨越國界的貿易網絡,在将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帶到沿線國家的同時,也推動着本土産業與消費市場的發展,踐行着互利共赢的理念。
紮根本土市場
" 共商、共享、共建 " 是 " 一帶一路 " 建設的原則,其背後是每一個參與國對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發展理念的追求,也是各國政府、組織與企業在踐行 " 一帶一路 " 倡議過程中以實際行動編織的信任紐帶。這種信任,既體現在國家層面的重大項目合作,亦表現于普通民衆消費者對 " 一帶一路 " 國家商品每一次的體驗和購買中。
" 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現在每周在線下實體店店訪,有很多南非消費者會拿着報紙直接讓導購員給他們介紹海信的産品。" 海信南非負責人在接受南方财經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能夠明顯感受到按南非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偏好的提升。
管理學中有一句名言:不要過度承諾,但要超值交付。而海信在 " 一帶一路 " 沿線國家市場能夠實現 " 超值交付 " 的秘訣,正來自于對本地消費者的深入理解和對本地市場的紮根運營,
例如,針對當地女士喜歡在做飯時照鏡子的特點,海信推出了黑色鏡面冰箱;對于當地人愛喝冷飲的習慣,海信也在冰箱冷藏室植入冰水盒,并在冰箱外設置接水裝置……
在市場實踐中,這種尊重與包容也使得海信收獲了南非市場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據了解,在十年前剛在南非本地建廠時,海信的電視與冰箱等産品隻有 5 到 6 個點的市場占有率,如今這一數據已來到 30% 以上。在 " 一帶一路 " 政策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因地制宜制定了生産與銷售模式,更多高品質且符合當地消費需求的 " 中國制造 " 商品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早年很多國家的消費市場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即使同一個國家内部不同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習慣與偏好也可能存在巨大差異,且終端銷售環節往往被固有的強勢渠道把持,中國産品想要拓寬市場品類和範圍困難重重。
但另一方面,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和變化的市場環境對企業而言也是機遇,順應需求變化打破固有消費思維成爲近年來中國品牌在海外破局的關鍵策略之一。
例如,針對疫情期間東盟消費者大規模接觸線上購物的趨勢,海信及時調整了零售思路,轉變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思路,打通用戶從社媒平台至線下體驗的通路,在成交的同時積累用戶口碑。目前,在泰國與馬來西亞主流電商平台渠道,海信已穩居銷量 TOP1 排名。
在積極調整營銷政策的同時,努力打造中國品牌也是實現突破的重要原因。海信國際營銷中東非洲區總經理歐揚指出,除了研發制造,海信一直在抓品牌建設,建立優秀的品牌形象。
" 通過海外自主品牌的建設提升産品和品牌的溢價,不斷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化産品。" 他進一步表示。
共建新合作模式
在很多跨國企業看來,本土化是全球經營最重要的精髓之一,産銷研一體的本土化建設,既是 " 一帶一路 " 生産能力與基礎設施建設的 " 硬聯通 ",也是産業互補性與市場規則适配的 " 軟聯通 ",中國企業帶給所在國家的不僅是物美價廉的商品,更是帶動當地産業發展的投資與貿易能力。
據世界銀行預測,到 2030 年," 一帶一路 " 國際合作将使相關國家 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将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 至 9.7%、全球貿易增長 1.7% 至 6.2%、全球收入增長 0.7% 至 2.9%。
以塞爾維亞瓦列沃爲例,因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這座在 20 世紀 80 年代常住人口約 8 萬的西南部重要城市人口一度降低至 6 萬,随着中國企業在此大規模投資建廠,其人口與經濟活力很快觸底反彈。
除了投資、基建帶來的直接成果外," 一帶一路 " 所帶來的科技與文化流動則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動着沿線國家發展,在一次次項目建設和商業貿易中,越來越多的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人才得到培養,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商業理念得以普及," 授人以漁 " 的故事發生在許多國家的生産基地内。
" 我在海信南非公司許多部門工作過,一直能夠學到新的技術、迎接新的挑戰,這讓我感覺很幸運。" 海信南非綜合産業園的 " 元老級 " 員工告訴記者,他十年來幾乎在所有的生産部門都工作過,中方工程師會将生産流程制成圖文并茂的說明,并悉心指導本土員工如何操作。
爲提升當地青年的就業技能,海信與亞特蘭蒂斯中學還合作建立了海信南非技術研究與發展培訓基地,教授電子技術、軟件和設備控制等課程,至今已累計培訓超過 1400 人,幫助學員掌握電子技術、軟件和設備控制等技能。
" 在這裏工作與别的公司不同的地方是,海信會一直激勵員工完成明确的工作目标,在工作上給予很大的支持,讓員工與公司一起成長。"2015 年入職海信南非的羅賓•西爾伯鮑爾表示,海信會爲員工提供培訓機會,他就曾三次前往海信總部參加培訓,每次都受益匪淺。
據統計,截至今年 10 月,中國已與 45 個 " 一帶一路 " 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與 144 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
" 技術是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技術合作是各國經貿合作的本質和核心,也是促進各國跨越發展的一條捷徑。" 商務部研究院服務貿易所所長李俊在 2023" 一帶一路 " 國際技術合作論壇上指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走出去合作,積極開展 " 一帶一路 " 投資經營布局,以産業投資帶動技術輸出。
凝聚全球化共識
近年來,世界局勢變化,人類社會面臨經濟、衛生、政治等領域的全面挑戰,全球化發展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塑造新的國際秩序,爲國家與地區間的合作提供一個寬松包容又富有凝聚力的環境,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點問題。
作爲 " 一帶一路 " 實踐的主體,企業組織生産、商業貿易、履行社會責任等行爲,恰恰能夠在經濟與文化領域構建網格化的全球關系,促進每一個參與國家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與經濟體系中,尋求最大公約數,推動共同發展。
2013 年,海信和中非發展基金共同出資 3.5 億美元建立海信南非工業園,經過多年發展,該工業園已形成年生産電視 100 萬台、冰箱 50 萬台的生産規模。更爲重要的是,在海信南非工業園的帶動下,亞特蘭蒂斯工業區逐漸成爲南非重要的電子、電器生産基地,并被認定爲南非國家級特别經濟區。
李銀丹表示,在給當地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培養技術人才的同時,工業園的壯大還帶來了大量産業鏈配套的機遇,帶動了上下遊供應商企業的集聚和發展。
目光進一步拉遠,立足工業園輻射南部非洲經濟共同體(SADC),海信進一步推動了衆多周邊國家市場的整合與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區域性經濟開放與進步。
" 海信南非工業園帶動更多中國企業落戶南非,有效助力了南非的再工業化進程。" 南非約翰内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西佐 · 恩卡拉說。
另一方面,面對氣候變暖、地緣沖突、經濟衰退等全球性風險," 一帶一路 " 亦發揮着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的。近年來,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 " 一帶一路 " 的諒解備忘錄,與 31 個國家共同發起 " 一帶一路 " 綠色發展夥伴關系倡議,與超過 40 個國家的 150 多個合作夥伴建立 " 一帶一路 " 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在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指引下,中國企業也以自身行動參與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2022 年,由生态環境部舉辦的中國——埃及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助物資發運儀式舉行,中國向埃方援助大批物資,其中包括 906 台海信節能空調,該批物資将應用于埃及開羅,有助于促進埃及能源消費方式的低碳轉型,将綠色環保的合作理念落實到生産生活中。
"用心做産品,積極做公益善待社會,這是‘一帶一路’指引下中國企業與共建國家、社會、客戶與消費者的相處原則,對消費者的理解和尊重也必将回報給我們更多的認可,這也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真實感受。" 李銀丹說。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譚雅涵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