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今天特别想推薦一部豆瓣評分 9.8,斬獲白玉蘭獎的B 站神劇。
起因是孩子的一次受挫經曆。
這天,剛放學回家的小學生一臉陰雲,歪倒在沙發裏,哀歎人生好沒意思。
我心想,小小年紀就能悟到 " 人間不值得 ",這開竅未免早了些。
支支吾吾吐槽完,聽明白了 ~
原來是假期花好幾天千辛萬苦準備的演講 PPT,沒換來意想中的鮮花和掌聲。
" 老師拍幾張給家長炫的照片後,就開始玩手機 ... 同學隻想回答問題赢禮物,根本就沒有誰認真聽嘛 "
我說,不好意思,這才是真實人生呀。
真實的人生,就是大多數時候你的努力,都不會換來渴望的結果。:)
小丫頭撅着嘴反問:
" 那我們還努力幹什麽?"
她這句話倒是勾起了我的思緒,我說媽媽年輕那會,受打擊時也會冒出這樣的念頭。
但後來,随着年紀增長,明白了些道理。
她說什麽道理?
我說,你還記得我們在杭州玩時偶然路過的法喜寺嗎?它的門牌上寫了四個字:莫向外求。
▲ 旅途實拍
我們是社會人,生活在群體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着他人的審視和判斷,因此也渴望着他人的肯定,這再正常不過了。
但 "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看法、訴求、立場都不同,如果我們把成就感和幸福感建立在别人身上,那恐怕會遭遇無數失望。
努力的價值,首先是你自己覺得自己挺不錯的,從無到有,最終做出屬于你的作品,不論有沒有人喝彩,都值得你爲此感到開心。
其次才是 " 梧高鳳必至 , 花香蝶自來 "。
如果沒有喝彩,要麽是梧不夠高花不夠香,要麽就是你身處的環境沒有鳳和蝶。
對于前者,我們隻管成長蓄勢就好,對于後者,要麽努力更換環境,如果客觀不允許,就要學會放下,寬和待之。
見她若有所思又有點半知半解,我突然就想到了 B 站上那部高分紀錄片《小小少年》(《Little Giants》)。
我想,這部片能帶給孩子的觸動,應該比我講的道理好。
▲影片截圖
片裏每個少年,都極具天賦,要說才華、能力,個個稱得上翹楚,但這并不意味着能得到鮮花和掌聲,命運将其置于不同角落,或沉寂,或等待。
但那種生命獨特的美好令人動容,有一種無法用語言表述的感動。
我陪千尋又刷了一次,就是想讓她看見:
人,除了 " 向外求 ",還可以選擇純粹地釋放生命力量。
不管有沒有綻放,都努力生長,去熱愛,去感受世界,去影響和被影響。
#1
" 那朵雲 "
▲影片截圖
小雲兒,一個出生在雲南大山裏的女孩。
父親在外開車送貨,媽媽在家操持豬肉店。
很多孩子對于去家裏店鋪幫忙内心是抗拒的,但小雲兒很喜歡,因爲在這裏媽媽會數着拍子陪她一起跳舞。
伸展、打開、跳躍,在她跳起來那一秒,豬肉鋪的空中劃過一道細長優美的風景。
任世界喧嚣,屋外是生活,屋内是理想。
小雲兒一邊幫媽媽打理豬肉鋪一邊練習跳舞,腰花就是她的玩具,村裏小路是她的遊樂場,凳子是她的舞場。
媽媽不忍心女兒被大山埋沒,帶小雲兒去縣裏找學習班,卻沒有老師肯教她,因爲她長年靠手機視頻自學的基本功已經很過硬。
媽媽看見了千裏馬,卻沒有辦法給這匹千裏馬一張入場券。
但即便如此,小雲兒也沒有放棄對舞蹈的熱愛。
每天淩晨 4:30,豬肉鋪依然會變成練功房。
豬耳朵、豬尾巴、豬内髒下邊,媽媽輕聲喊着拍子,小雲兒則對着視頻練習,下蹲、上升、碎步,邊練邊念動作發音。
直到 2019 年,小雲兒的故事經由當地駕校校長王鍾傳到在北京舞蹈學院任教的關于、張萍夫婦那裏。
原本,這對夫妻的生活舒适安逸,充滿了書卷氣和藝術氣息,練舞教學之餘,一起談理想,聊舞蹈,想創意。
但看到小雲兒的故事,兩個人的 " 心被緊緊揪住了 ",一番合計後,夫妻倆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走進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那奪村 , 通過教授舞蹈 , 幫助大山裏的孩子像雲朵一樣去往遠方 , 他們将其稱之爲" 彩雲計劃 "。
對于小雲兒,他們付諸了極大的熱情。
關老師說,自己一直在尋找優秀舞者,從沒見過這麽有天賦的孩子,小雲兒有着天生的平衡感,是塊難尋的羊脂玉。
爲了這個決定,妻子放棄這些年在北京打拼的所有結果,拿出自己所有積蓄,還向父母借了 30 萬。
她說:
" 我們都快 50 歲了,經驗足夠,體能還有,就想做一件正确的事 "。
看到這樣的靈魂伴侶,我又相信愛情了。
張老師先隻身來到村裏輔導小雲兒,給她開肩,指導她規範動作,小雲兒疼的直哭,但她的 girl power 也被充分挖掘了出來 ~
雖然終于有了老師指導,硬件困難還很多。
但爸爸媽媽,小雲兒和妹妹一家人排除萬難,沒有練舞房,就自己建,爸爸媽媽搬木頭,小雲兒也搬,小小身材扛着大大木頭搖搖晃晃,夢想的路卻越來越直。
▲ 影片截圖
小雲兒忙着練舞,老師忙着鋪路,小雲兒媽媽忙着學習,媽媽記住了老師教的口令和舞蹈動作,陪着女兒一遍遍練習。
▲ 影片截圖
終于,小雲兒等到了綻放的機會。
老師說有可能會到央視演出,但是先不要聲張,怕萬一有變動。
爸爸媽媽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忍不住了,爸爸逢人就講:
" 小娃明天就要去北京上央視了!"
酒水擺上,大廚請來,親戚朋友齊聚,聲聲祝福,陣陣笑語,真真是全村的希望。:)
見到高鐵的時候,孩子們歡呼雀躍,跟着老師大喊:
雲兒的托馬斯來啦。
表演這天,孩子們歌聲四起,小雲兒化身蝴蝶小天使,眼神拽着身體,完成了她的初舞台。
看到這一幕,我忍不住發自内心感慨:
真好啊,媽媽、老師、自己,每個人都在不計得失地努力,因爲這一切,小雲兒的眼裏有了光,舞台上又多了一隻耀眼的白天鵝。
你會發現,這其中,但凡有一個人計較付出後的回饋,過程都會變得艱難凝滞。
EASTWEST
小雲兒隻是紀錄片中一集主角,還有癡迷昆蟲的殷然、喜歡摩托的小小賽車手 ...... 說真的,已經很久沒有一部作品能讓我和孩子突然對生命,對生活産生如此熱愛。
魯迅說世人的悲喜沒有感同身受,但奇妙的是,在這部片中,孩子們明亮清澈的眼睛,忘我的狀态能讓人真實感受到難以用語言表達的觸動。
我想,那是一種對生命本源的觸動。
" 因上努力,果上随緣 ",無論出身貴賤,無論愛好冷熱,無論價值是否被認可,你的源動力都該來自内心探索的決心和毅力。
像我現在,雖已年過不惑,依然堅持每日讀書寫作,偶爾也會練國畫,跳古典舞。
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擠出來的,白天工作很忙,回家再跟孩子做些輔導交流,往往要到夜深時才能開啓提升模式。
旁人看來覺得辛苦,但自己并不覺得。
因爲我做這一切,不是爲了誰,也不是爲了從外界獲取什麽,而是自我喜愛,我喜愛向上生長的感覺,喜愛靈魂豐盈不墜于庸俗的獨立。
也有人說,紀錄片裏的純粹,隻是因爲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裏寫的:
" 少年就是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歎,看滿身富貴懶察覺,看不公不允敢面對,隻因他們是少年。"
但我覺得,我們也不妨問問自己:
是什麽時候,丢了那 " 自我快樂 " 的少年氣,偏要痛苦糾結于 " 求而不得 ": )
片源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