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産業家,作者 | 鬥鬥 ,編輯 | 皮爺
2022 年,手機圈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OPPO 開始做雲、vivo 加深布局 IoT、華為将消費者業務更名為 " 終端業務 "、小米則發布了定制化方案。
縱觀 2022 年各大手機廠商的動态,一個信号是,大部分廠商從以前的性價比路線,邁向了高端機路線。即從過去單純堆硬件、注重工藝的手機時代,奔向了注重産品技術、服務的時代。
更為重要的是,手機終端正在與各種新興技術、業态結合。從這點來看手機廠商似乎從過去的 C 端思維,變成了 B 端思維。
而在這種現象背後,有更多故事亟待挖掘。
01 賣不動的手機
2022 年,對于大部分手機廠商而言,都是十分艱難的一年。
一組數據是,中國居民手機更換的頻率從 5 年前的平均 22 個月到現在的 30 個月,平均換機周期拉長了近 36%,換新率的下降直接導緻智能手機市場銷量萎靡。
其實,2022 年的 3 月底,著名分析師郭明錤曾指出,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廠當時下調訂單達 2 成,約 1.7 億台。随後在 5 月份,郭明錤再度示警,累計至去年中國大陸手機品牌廠已下砍手機訂單 2.7 億台,其中,聯發科已對第 4 季 5G 芯片砍單達 35%、高通 8 系也下調 15%,且後續舊款還會降價大拍賣。
一連串的數字背後,體現了手機出貨動能直線下滑。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最新公布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銷量來看,OPPO、vivo 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體來看,OPPO 手機品牌和一加手機品牌,國内出貨量共計 1210 萬台,同比減少 27%;vivo 國内出貨量為 1410 萬台,同比 2021 年的 1830 萬台減少 23%。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甚至未出現在榜單中。
而根據 CounterpointResearch 的最新數據,小米手機 2022 年年三季度全球出貨量 4002 萬台,較 2021 年第三季度的 4390 萬台同比減少 8.4%。
而在智能手機出貨大幅下滑背後,供應鍊端也是一片狼藉。
以 LCD 面闆為例,其目前已經進入史上最大規模減産期,頭部大廠均有産線調整計劃,由于需求不振,部分尺寸 LCD 面闆跌穿成本。
總體來看,我國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放緩階段。手機市場從原來躺着賺錢的 " 增量時代 " 變成現在零和博弈的 " 存量時代 "。
要想改變現狀,激發手機市場的活性,手機廠商需要改變發展思路,杜絕拿來主義,要認識到手機發展的飛躍期已經過去,拿着供應鍊技術組裝就可以大賣的時代一去不複返,要專注于技術創新,新功能、新技術、新體驗的出現才會有更多消費者買單。
競争戰略之父邁克 · 波特教授曾提到,一個成熟市場中,當競争趨于激烈的時候,市場在位者就趨向于做 " 前後向一體化 ",即通過整合單獨環節,形成環環緊密相扣的價值鍊來增強自己的競争力。
在手機市場已經處于飽和的大環境下,沒有一家企業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因此,諸多手機廠商試圖 " 全面開花 "。
其中,最主要的模式則是以手機為核心,擴展到平闆、TV、音箱、眼鏡、手表、耳機,甚至車機等産品。但在過于 " 内卷 " 的手機圈,隻靠産品線的拓展尋求增長,仍舊不是一件易事。
一些趨勢是,随着 VR、XR 等技術興起,以及元宇宙等概念的衍生下,消費者對手機等終端設備的要求将越來越來高。但要真正進入虛實融合的世界,既要求未來的終端具有前所未有的交互性,又要求能夠刻畫超寫實虛拟空間與數字人的基礎設施,包括支持 PB 級場景數據存儲與海量算力引擎。而手機、手表以及 VR 設備等受限于自身的體積和功耗,是沒有辦法承載這些需要超高算力的應用。
另外,萬物互聯時代下,越來越多可穿戴設備、家居、汽車等成為了 IoT 的一部分,我們自然需要一個中樞系統對其進行操控。
總結來看,手機廠商已然開啟了新的戰場。
02 手機廠商的 " 術 " 與 " 道 "
可以看到的具體動态是,2022 年,華為發布了 Mate 50 系列,成為了全球首款支持北鬥衛星消息的大衆智能手機;小米開始定制方案,挖掘更多應用場景;vivo 發布了第二代自研芯片 V2,并開始加深布局 IoT;OPPO 發布第二顆自研芯片馬裡亞納 MariSilicon Y,并宣布開始做 " 雲 "......
在這些布局背後,也對應着各大手機廠商内部的發展瓶頸和制勝之道。
OPPO
OPPO 是國産手機崛起的受益者,早期以渠道取勝,後期深耕技術,開啟多品牌戰略。在技術方面,多年來一直專注打造 SoC 芯片。但在沖擊高端市場受阻、線下渠道拓展不順等諸多發展瓶頸下,OPPO 開始思考打造自身的競争優勢。
2022 年 12 月,OPPO 發布安第斯智能雲,在手機圈雲布局方面,OPPO 是後來者。諸如蘋果 iCould,華為雲等均已涉獵,這些廠商也曾以此作為其核心優勢,但随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蘋果 iCould 在存儲空間、價格、協同問題等方面備受诟病,在國内逐漸成為一個無有可無的應用。反之讓百度網盤等一系列應用分走了大量客戶。
總體來看,手機廠商向用戶售賣存儲并不是一門可以持續獲得增量的方式。
OPPO 對此了然于心,數智工程事業部總裁劉海鋒表示:" 我們做雲不是為了售賣存儲和計算資源,我們的目的是服務終端用戶。" 這句話影射的另一層含義是,安第斯智能雲更像不直接面向用戶的技術。
從 OPPO 對安第斯智能雲的戰略規劃來看,也驗證了這一點,其以芯片為基礎,以多端為載體,以智能雲為大腦,以 " 芯雲一體,多端融合 " 的戰略布局,強調為用戶重構存儲體驗、增強智能服務、探索虛實融合。
而在 VR、XR 等技術興起,以及元宇宙等概念的衍生下,人們對終端要求愈來愈高,安第斯智能雲的商業模式或将為 OPPO 帶來一些新的增量。
vivo
vivo 的發展瓶頸與 OPPO 其實差不多。早期的 vivo 運用了最樸素的産品思維,基于消費者的痛點,在日常使用關注度最高的外觀、拍照、充電等方面不斷創新,進而建立差異化優勢。近年來根據自身定位和優勢 vivo 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影像芯片。
但對于 vivo 來說,占據 22% 的市場份額卻主要以中低端機型為主,顯然還是暴露出其核心短闆。在當下以質取勝的手機圈中,高端機也成為 vivo 的一個執念。加之外部手機市場的萎靡,讓 vivo 的愈發意識到危機感。
對此,vivo 錨定 IoT,與合作夥伴在出行、健康、家居、辦公、娛樂場景共同打造一個萬物智聯的用戶體驗。
但在移動終端種類的爆發下,也讓應用創新緩慢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手機廠商需要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态以及平台為開發者提供更好的能力、流程、工具、服務。因此,vivo 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對開發者提供打包的服務,例如家居服務,車載服務,運動健康服務,影音娛樂類服務等。
而每一個場景下對用戶的觸達,讓 vivo 形成了一筆巨大的數據資産,使其更懂用戶。而 vivo 也在将這些數據開放給開發者,讓開發者更懂用戶,完善自己應用。這像是打造了一個開發者、手機廠商以及用戶之間的增長閉環。
随着 IoT 市場逐漸成熟,vivo 或将通過此種模式分一杯羹。
華為
相較于 "OV" 品牌較為單一的手機業務,華為和小米除了手機業務外,有着更為廣泛的業務線,從兩者紛紛跨界造車就可見一斑。
華為十數年磨一劍,研發出麒麟 SoC 芯片成為中國最具自主能力的手機廠商。但連續三年的美國 " 制裁 ",讓華為基于芯片的強大産品力,無法實現,消費者業務舉步維艱。華為 2021 年年報顯示,消費者業務收入為 2434.31 億元,同比下降 49.6%,這是其消費者業務的首次下滑,營收規模近乎腰斬。其中手機業務的下滑是主要原因。
對此,華為積極做出了新的戰略布局。2022 年 4 月華為消費者業務更名為 " 終端業務 ",把精品的體驗從消費級産品帶到商用領域上,開始發力終端商用。
商用設備市場在經曆了以商用台式機為中心的 1.0 時代和多設備融合的 2.0 時代之後,當下正在步入雲和 AI 的 3.0 時代,商用辦公電子設備正向着智慧化演變。萬物智慧連接下,将帶來的巨大商業機會和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基于自身在通信技術上的優勢,已經開始研發下一代衛星通訊技術,可實現雙向收發短信。這意味着,在此技術的加持下,華為手機将吸引更多政企、軍工以及戶外愛好者的青睐,在手機終端打開新的增量市場。
小米
小米一直被視為一家「供應鍊企業」,在手機業務上,小米以強悍的硬件配置,加上極低的手機售價,把小米手機貼上了性價比的标簽。
但性價比産品盈利的核心其實是薄利多銷,從小米手機的大幅下降的銷量來看,長此以往,其面臨的不再是增長問題,更是盈利問題。
其實,小米在 IoT 領域一直有着較大的領先優勢,有數據顯示,小米 IoT 平台已連接 IoT 設備數超過 2.71 億,其中擁有 5 個以上 IoT 設備的用戶差不多是 510 萬,目前,擁有如此大規模的 IoT 設備量的企業已然位于世界前列。
然而,過去小米做 IoT 一直都是單點邏輯,哪裡有市場就做什麼。這種做法顯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爆品率很高。不過,小米過往的 IoT 産品智能化的場景很難得到展示,沒有辦法連成片。而在進入酒店、公寓、地産這些 TO B 場景後,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幫小米手機達到一定的觸達作用,在 " 手機 +IoT" 下,可以拉動消費者買入更多的配套産品。
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技術、生态、産品拓展,各個手機廠商,都在利用自身優勢,試圖從整體布局的調整,側面拉動手機的出貨量。
總體而言,手機終端的業态、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随着新興技術的發展,一些趨勢也愈發明顯。
03 突圍的三駕馬車:雲、生态、産品
目前,諸多手機廠商、機構仍以手機銷量作為評判一個手機廠商發展情況的标準。但從當下來看,換機率下降已經是不争的事實。且這種趨勢随着消費者對手機終端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很大幾率上不可逆改。
一個新思路是,手機廠商并非一定要在出貨量上掙個高低,而是需要更加注重增值服務的盈利。
随着社會數字化進程的加快,5G 時代的到來,各大廠商愈發重視雲服務平台的建設,逐漸奔向一體化。技術上的突破,讓延遲也不再是雲手機發展的絆腳石。
處于雲端的手機終端,用戶可以将手機上的應用轉移到雲上的虛拟手機來運行,分擔了本地手機的算力與存儲壓力。通過雲網、安全、AI 等數字化能力,釋放手機本身硬件資源,随需加載海量雲上應用的手機形态。
可以想象,未來手機本身不在有存儲内存,全部在雲端;手機系統直挂雲端,且可擁有多個系統随意更換,手機中沒有任何信息,隻是一個客戶終端,手機丢失也不用擔心信息洩露;手機無須安裝任何軟件,因為雲端有全部軟件,想用哪個可以直接打開使用,無更新煩惱;手機沒有任何接口,因為不需要接口,數據全在雲端 ......
彼時,普通手機運行大型遊戲和專業軟件不再面臨跑不動、手機燙、電量消耗快等問題,而基于雲端可提供強大算力和強悍的 GPU 等能力,雲手機可讓大型軟件和遊戲也能運行順暢。
這種商業模式,将打破固有的手機硬件的限制,為手機增加了更多可能性。不過,目前該産業仍處于早期階段。在這一階段,廠商之間的競争應該立足于自身産品的打磨,提高用戶體驗,帶來産業的良性進步,推動産業有序發展。
其次在全場景布局方面,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OPPO、vivo、小米、華為都在通過技術創新,讓平闆、PC、可穿戴等各類設備能夠互聯協同,從而實現生态橫向拓展,拓寬盈利邊界。雖然國内頭部手機廠商均已經布局全場景賽道,但目前真正能夠走上全場景牌桌的,僅有華為和小米,對于 "OV" 等其他廠商而言,仍任重而道遠。
另外一個趨勢則在産品創新上。其實,無論是 "OV" 還是小米,中低端機占比更多,然而中低端機利潤低,在出貨量壓縮的背景下,在盈利方面更是難上加難。高端機成為其比走之路。
而據研究機構 CINNO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三季度中國市場折疊屏手機銷量達 72.3 萬部 , 同比大幅增長 114%。2023 财年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将同比增長 52%。
折疊屏手機或将是諸多手機廠商大舉進軍高端機市場的一個重要切入口。對于各大手機廠商而言,如何把握這個機遇将是今年值得期待的看點。
中國手機市場的發展受制于技術和創新,而最佳的突圍路徑便是打造一條手機屆的 " 新能源汽車 " 之路。雲、生态、産品将成為手機廠商制勝的三駕馬車。
過去的 2022 年,對于手機廠商來說或許是最壞的一年,但也是開啟新征途最好的一年。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