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你的目标是什麽?
找到一份好工作
考上研究生
學會開車
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
" 要樹立長遠的目标 " 是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理念,因此很多人喜歡先确定目标,再根據自己的目标制定長期的規劃。
但這種以目标爲導向的規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你開始做規劃時,完全不知道從哪裏做起。
換句話說,目标确實可以給我們提供終點的方向,但不會告訴我們該靠近終點具體方法,更不會告訴我們如何解決途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知名戰略管理思想家理查德 · 魯梅爾特認爲,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目标和爬山很相似——都是應對挑戰并決定采取何種相應行動的持續過程:在途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登山者稱之爲 " 難題 ",魯梅爾特則稱之爲 " 症結 "。
在他的全新著作《好戰略,壞戰略 2》中,他以戰略家的眼光教給讀者如何在向目标前進時識别那些擋路的 " 症結 ",并采取有洞察力的方式來清除這些 " 症結 ",幫助我們更順利地達成目标。
判斷 " 症結 ",橫掃焦慮
判斷 " 症結 " 的方法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分清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确定目标後,大多數人會花大量的時間來收集數據和信息,借鑒顧問和前輩的思路框架,研究自己面對的競争壓力等。這些分析雖然有用,但如果不能判斷自己的 " 症結 ",這些分析的的效力是很有限的——大量的數據和信息可能讓我們陷入 " 什麽都知道,但是什麽都不知道 " 的尴尬局面,前人的信息對我們的實際情況可能并不具備參考性,競争壓力可能讓我們陷入焦慮和不必要的情感内耗。
而識别 " 症結 " 的能力,可以讓我們看清自己究竟需要什麽樣的信息,判斷什麽樣的決策才具有參考性,也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優勢。識别 " 症結 ",才是改善前進方向的最優解。
1. 以旁觀者的角度重構問題
重新構建特定的情境是最有力的診斷工具之一。診斷症結,實際上是一個聚焦挑戰的過程,要做出清晰的診斷,我們需要 " 跳出盒子看問題 "。
老話說得好:" 旁觀者清 ",我們需要不斷地問自己 " 挑戰是什麽 " 以及 " 爲什麽會這樣 ",局外人的身份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大局,了解 " 身在此山中 " 所不能看到的事情——是什麽導緻了我們今天的局面,又是什麽阻礙了我們前行。而重構恰恰能幫我們測試、調整和改變看問題的框架和視角,幫助我們 " 跳出盒子看問題 "。
問自己 " 爲什麽這麽難?" 就是重構視角的第一步。我們都希望能做到一些很難做到的事情,成爲那些很難成爲的人,但我們常常抱怨:" 那太難了。" 卻很少真的去想:" 爲什麽這麽難?",真正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回答出具體的 " 難點 ",也就是 " 症結 "。" 爲什麽這麽難?" 這樣的提問可以将我們的注意力從目标轉移到認識到障礙和困難,這就是做好目标規劃的第一步。
人們面對這些困難,一開始會感到很不爽,我們習慣性地認爲深入挖掘困難可能會使自己陷入無盡的泥潭。這就需要我們找出一個關鍵且可戰勝的挑戰,當我們不再把困難看成是一片泥潭,而是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難上面,轉折點就出現了,把目标拆分重構成一個個我們能夠克服的挑戰之後,我們也會更加有信心和底氣。
2. 通過比較找準自身定位
世間萬物一切都是相對的,我們要對自己所處的困境做出清晰的診斷,就需要在自己面臨的特定挑戰和其他人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面臨的類似情況之間進行類比。
我們想對某種情況做出清晰的診斷時,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不可見的無意識類比和偏見容易将我們蒙蔽。在互聯網時代,伴随網絡技術的發達和網絡信息的劇增,我們能夠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選擇我們關注的話題,在私人還是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容易陷入自我強化的觀點和視角的回音室中,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無論将其稱爲 " 信息繭房 "。當個人長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構的信息繭房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久而久之,個人生活呈現一種定式化、程序化。
因此,我們需要借鑒他人的經驗,卻絕不能隻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類比;我們需要尋找那些與我們固有認知和意見不同的聲音,跳出在信息繭房,對去自身所處的情況有更全面的認知。
識别困難,直面挑戰
人生的勇士,敢于直面挑戰,在發現症結性問題後我們要做的就是克服它。這并非易事,但确實有些技巧能夠助你一臂之力。
1. 找到你的優勢所在
搞清楚在你所處的情境中,與你相關的權力和優勢在哪裏,這些優勢有時可以給我們帶來杠杆一般的力量,幫助我們撬動難題。尤其是在競争中,尋找不對稱的局面是很有用的,這決定了你的競争力何在。
優秀的人往往眼光更敏銳,知道哪些不對稱可以轉化爲優勢。比如以下幾點:
信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東西。
專有技術——擁有别人沒有的技能或專利。
地利——在數字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地緣上的一些優勢仍然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要學會運用你獨特的地理優勢。
效率——你在完成某件事上有着高出一般人的效率。
然而,上述幾點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受挫,他們會覺得自己不能在其中任何一點上找到優勢。請大家注意,所謂的 " 優勢 ",是指你 " 期望 " 能獲得利潤。也就是結合具體的目标,你比别人多出的優勢有哪些:如果你的目标是考上理想院校,那麽 " 堅持不懈 " 也是你的優勢,畢竟很多人在考研前幾個月就放棄了;如果你想開一家網店,那麽住在原産地附近,能夠爲買家親身溯源,也會是你獨一份的優勢。
2. 善于發現、勇于創新
創新很少是突然出現的,創新大多都建立在已有的基礎之上:愛迪生的發明天才是人們理解了電之後迸發的;谷歌的搜索算法是在網絡和其他搜索引擎建立之後出現的。
很多人認爲隻有從事新興職業的人才能做出創新,這種說法毫無根據。比如,對大多數人來說,服裝面料制造和制衣業似乎已經走到盡頭,但創新仍在繼續:對生态的擔憂正驅使客戶要求使用不含農藥的纖維和不起毛球的合成纖維。這種社會趨勢與技術的結合促使人們開始采用更環保的材料制作服裝面料。
這是一個社會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會随之發生變化,有變化意味着有需求,而需求往往是創新的起點。當我們能夠運用創新性的方法來解決挑戰,将很大幅提升我們的效率。
比如,我們可以把别人沒有結合起來的技能和想法結合起來——這通常意味着将具有不同知識基礎或經驗基礎的活動結合起來——就像蘋果手機的優勢是硬件和軟件緊密結合的産物,網購的優勢是在線購物體驗與高效的倉儲和物流的緊密結合一樣,如果能創造性的将兩件事物結合在一起産生 1+1>2 的效果,也會是我們的優勢意想不到的來源。
3. 克服惰性,改變慣性
行百裏者半九十,大部分目标的實現都需要一番勞苦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當我們确定了實現目标的 " 症結 ",并圍繞它制定好計劃時,勤奮和堅持是再容易不過的捷徑了。尤其是當我們在其他方面優勢不足的時候,勤奮和堅持也能成爲我們的優勢所在。當然了,并不是鼓勵大家往死裏拼命,不然,我們就會損失另外兩個我們本可以擁有的優勢:健康和良好的心态。
比惰性跟可怕的是慣性,一方面,慣性會讓我們安于現狀,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慣性會讓我們變得教條,缺乏創新。的确,采用以前成功過的方法是一種十分穩妥的策略,但改變慣性并不是指大刀闊斧地對以前全盤否定,而是根據不同目标的不同症結,有針對性地對策略進行調整,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可不會浪費時間,而是讓我們接下來全速奔跑的時候更加順暢、更少遲疑的最佳方法。
學會取舍,集中精力
有人想有更高的學曆,有人想成爲公務員,有人想學滑雪,有人想一口氣跑 10 公裏,有人想找到愛情、想有時間和家人待在一起、想賺很多的錢,然後提前退休……在我們這一生的時光裏,随着機遇和挑戰出現,新的目标會越來越多,而舊的目标大概率會被束之高閣。
漸漸地,當我們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麽的時候,就不得不在一堆雄心壯志中做一番挑揀。在向目标前進的道路中,我們需要專注,也就意味着我們要做出取舍,把有限的注意力和資源,投入到最想實現的目标中去。
1. 重新審視目标
之前已經提到了不要根據目标制定計劃,而要根據 " 症結 " 制定計劃。那是因爲大多數目标都是花哨華麗卻有空泛無意義的:我們應該賺更多的錢、花更多的時間陪父母、比競争對手更優秀……這些目标寬泛而随意。就像一本年初決定要看的書,2023 過了三分之一還沒翻幾頁一樣。目标應該是計劃的結果,而不是計劃的原點。
但目标依然可以作爲重要的管理計劃的工具和指導行動的工具。一個好的目标應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可以幫助我們定義比最初的整體挑戰更易解決的問題;
是我們知道如何實現或者可以期望如何實現的;
代表一組清晰的選擇、縮小的焦點、解決沖突,以及幫助确定應該做什麽和不應該做什麽;
并不總是每個人都同意的。
前三條都很容易理解,第四條可能需要解釋一下。當每個人都認可這個目标,恰恰說明這很有可能是個空泛的目标:" 賺更多的錢 "、" 花更多的時間陪父母 " ……當我們鎖定好症結、确定好計劃,就再回過頭審視一下自己的目标吧,這時候我們的目标會更加明朗,我們也知道該往哪些方向注入更多精力。
2. 不要讓短期的收益影響長期的規劃
短期的收益有兩層含義。
一是短時間的蠅頭小利。大多數人選擇半途而廢,并不是因爲有多累,而是覺得,半路獲得的收獲 " 也挺好 " 實現目标也是這樣,不要安于短期的利益,當我們看到更遠處的風景,才會明白中途放棄是多可惜的事情。
第二層含義是短期的目标。很多人會鼓勵我們把長期目标拆分爲一個個短期目标,然後一個個實現他們,但當我們過分執着于實現短期目标,反而可能忘記了長期目标的初衷,甚至忘記去診斷問題的症結。
例如,你的目标是一年背完雅思詞彙,設定了每天背 50 個的目标,于是認爲每天背 50 個單詞就完成了任務。長此以往,你反而忽視了背單詞的症結所在:不懂詞根詞綴、也不會結合語境。結果就是背了忘、忘了背,實際毫無進度。
而戰略思維的意義,就是讓我們擺脫上述的誤區,在達成短期的目标的同時,不偏離航向。
結語
以上對于如何實現目标、如何判斷症結的建議,均爲理查德 · 魯梅爾特新作《好戰略,壞戰略 2》所寫的的戰略技巧化用而來。
正如魯梅爾特所說:" 戰略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好的戰略是基于挑戰制定的,而不是基于目标——目标是戰略的結果,而不是戰略的輸入。"
實現目标的過程也是制定戰略、執行戰略的過程,當我們鎖定實現目标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即書中所說的 " 症結 "),我們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逐個擊破症結上,在症結全部擊破之時,也是我們的目标達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