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神容易送神難。
01
2 月 21 日失蹤的香港名媛蔡天鳳,
目前已被香港警方找到,
但警方找到她時,
她已經被人謀殺、碎屍、烹煮,
實在是駭人聽聞。
02
殺害蔡天鳳是誰?
警方已經确定,
就是蔡天鳳前夫一家。
警方拘捕其前夫的父母及兄長後,
其前夫也已落網。
03
他們爲何要殺害蔡天鳳?
警方初步斷定:謀财害命。
涉及的财産金額,
警方說:" 相信是數以千萬計。"
04
大概原因是這樣的:
蔡天鳳生前曾經曆過兩段婚姻,
2013 年的時候她與前夫結婚,
育有一女。
2016 年她與前夫離婚後,
嫁給了譚仔米線創始人的兒子,
育有一子。
再婚之後,
蔡天鳳非常照顧前夫一家,
經常接濟他們,
還聘請前夫哥哥給自己當司機。
但前夫一家貪得無厭,
經常向蔡天鳳索要金錢。
蔡天鳳前些年買了一套豪宅,
也一直是前夫一家在住着,
據香港媒體報道,
就是這棟豪宅給蔡天鳳帶來了殺身之禍,
因爲她想賣掉這套房子。
盡管她承諾會給前夫一家安排新的住所,
但前夫一家不願意交出房子,
于是就起了謀殺之心。
05
2 月 21 日下午,
蔡天鳳前往大埔科進路一學校,
去接她與前夫所生的女兒,
但就此去向不明。
2 月 24 日晚上,
警方在大埔一棟老宅發現了她的屍首,
她已經被前夫一家碎屍,
其肉還被熬成了兩鍋湯。
06
我爲什麽要談論這件事情呢?
其實我就是想表達一句話:
我們一定要懂得有節制地做好事,
不能讓别人對你寄予過高的期望,
更不能培養别人一直索取的習慣,
不然遲早有一天,
你會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
07
大家還記得電視劇《人世間》一段情節嗎?
周秉昆辭職下海,
開了一個飯店,
飯店生意不錯,
周秉昆賺了錢後,
買了一個大房子,
然後全家人搬了過去,
于是老屋就空了出來。
而周秉昆的朋友肖國慶和吳倩兩口子,
失業下崗了,
沒有了收入,
還要租房子。
周秉昆見兩口子生活很艱難,
便把老屋借給他們一家居住,
沒要一分錢房租。
不僅如此,
周秉昆還把吳倩安排到書店上班,
給了她一份工作。
一晃幾年過去了。
周秉昆突然遇到一個大麻煩:
賣給他房子的那人,
原來并不是真正的房主,
現在真房主從國外回來了,
讓秉昆一家趕緊搬走,
他要把房子收回去。
秉昆一家沒有住的地方,
隻好去找肖國慶兩口子,
" 我們要搬回來住了。"
吳倩一聽,立馬瞬間變臉:
" 合着就是想攆我們走啊!"
吳倩不僅不想搬,
還沖着孩子指桑罵槐,
最後提出搬家條件:
" 讓我們搬也可以,
你給國慶找個工作,
找不到我們就不搬。"
把周秉昆給愁死了。
08
像蔡天鳳、周秉昆這種 " 升米恩鬥米仇 " 的情況,
可以說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說句不好聽話的話:
這就是人性。
關于人性,我想講兩個效應。
第一個:損失憎惡效應。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
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對一群實驗對象說:
" 向上抛出一枚硬币,
落地正面,你就赢 100 美元;
落地背面,你就輸 100 美元。"
你會參加這個賭局嗎?
大部分人選擇了拒絕:
" 對他們來說,失去 100 美元的恐懼,
遠比得到 100 美元的欲望要強烈得多。"
接着,卡尼曼改變了實驗方法,
他先給每個人發 500 美元,然後說:
" 你現在面臨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立馬退我 250 美元。
第二個選擇:你抛硬币,
正面朝上,500 美元全退我;
背面朝上,你不用退任何錢。"
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抛硬币,
爲避免 250 美元損失,他們甘願冒險。
卡尼曼總結這個實驗時說:
我們天生就對 " 損失 " 更加敏感,
會因 " 損失 " 而産生 " 憎惡 " 心理。
09
第二個:期望管理效應。
卡尼曼還發現:
在獲取和損失相同的價值的東西時,
損失帶來的痛苦比獲得帶來的快樂,
至少要強烈十倍。
如果說做好事,
價值輸出是 +1,評價是 +1。
那麽做壞事或錯事,
價值輸出就是-10,評價是 0。
因爲最差評價就是 0,
做再多壞事得到的評價都是 0。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推演。
村裏面有兩個年輕人,
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
張三做了 10 件好事,
他的價值輸出就是 +10,評價是 +10。
但他再做了一件壞事呢,
價值輸出就是-10,評價是-10。
他的總價值輸出變成了 0,
他得到的總評價也變成了 0。
李四呢,做了 10 件壞事,
他的價值輸出是-100,但評價是 0。
因爲 0 就是最差評價了。
但李四做了一件好事呢,
他的價值輸出增加了 +1,評價增加了 +1。
他的總價值輸出雖然是-99,
但他得到的評價卻變成了 "0+1=1"。
這就是好人做一件錯事就被否定,
而壞人做一件好事就被表揚的原因所在。
" 升米恩鬥米仇 " 就是這麽來的:
你經常幫人 100 分,
但有一天你隻能幫 80 分了,
他便會清空你所有的恩惠,
甚至怨恨你诽謗你,
甯願去跟隻幫他 50 分的人做朋友。
10
" 升米恩鬥米仇 " 這樣的人性,
其實存在于我們大部分人身上,
我們無法改變這種人性,
所以隻有盡量去規避它。
如何規避呢?
第一:幫助人一定要懂得節制。
想起了一個段子:
一個乞丐到一戶人家乞讨,
一位年輕男子給了他十塊錢,
第二天乞丐又去,
那位男子又給了他十塊錢,
就這樣,持續了兩年。
第三年,乞丐再去乞讨時,
那位男子隻給了他五塊錢。
于是乞丐就忍不住問:
" 你以前都給十塊,爲什麽現在隻給五塊?"
那位男子說:" 因爲我結婚啦!"
乞丐大怒,啪地一巴掌打過去:
" 他媽的,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老婆。"
這個段子就是告訴我們:
人雖然要有同情悲憫之心,
但是不能過于泛濫,
愛心和幫助過于泛濫,
就會讓别人對你寄予過高的期望,
就會培養别人一直索取的習慣,
當有一天你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
或者當有一天你停止幫助他們時,
他們就會恩斷義絕,反目成仇。
11
第二: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
這句流傳上百年的俗語,
是老輩人長期生活的智慧結晶。
所謂 " 借三 ",
一是要借錢借物給遭受天災的人,
二是要借錢借物給需要治病的人,
三是要借錢借物給需要上學的人。
所謂 " 不借二 ",
一是不能借錢借物給不務正業的人,
二是不能借錢借物給不講信用的人。
所謂 " 救急 ",
就是别人在遇到緊急困難的時候,
你可以借錢借物給他,
幫助他渡過難關。
所謂 " 不救窮 ",
不是說不幫助窮人窮親戚,
而是說貧窮不是一時的,
不是你給點錢就能解決的,
假如對方不思進取好吃懶惰,
而你卻一而再地救助他,
就會讓對方産生依賴,
當有一天你救助少了,
或者不再救助了,
對方反而會記恨你。
12
第三:不要與 " 舊關系 " 發生經濟往來。
大 V" 伸出你的貓爪 " 講過一件事情,
三年前,他們一家在城裏買了房,
就從農村搬到了城裏,
當時,他媽媽的一個閨蜜,
剛好和老公離了婚,沒地方住,
于是貓爪一家就讓她暫住在老房子裏。
這位閨蜜,不提房租就算了,
一遇到房子裏的東西出問題了,
她不管,就讓貓爪找人去修。
後來,貓爪媽媽得了癌症,
急需用錢,便想把農村房子賣了。
結果,這閨蜜竟然不讓賣:
" 你賣了,我住哪兒啊。"
最後貓爪一家強行讓她搬家的時候,
貓爪媽媽的腦袋,
還被這閨蜜用磚頭敲了一個大包。
所以,我有一句忠告想送給大家:
很多的親密關系,
各赴東西後,
盡管多少都會有些親情或牽挂,
此乃人之常情。
但是,從趨利避害的角度說,
一個人光有善良還不夠,
建立新的關系後,
盡可能要将過往了斷,
尤其盡量不要與舊關系發生經濟往來。
以免拖泥帶水,
帶來難以預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