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钛媒體 App 拍攝(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
"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這是華爲常務董事長、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對問界今年表現發出的感慨。
" 恨不得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要看日産能多少,今天的量夠不夠?" 這是問界生産工廠内部員工告訴钛媒體 App,他們每天的工作常态。
一面是從低谷向上爬起,一面是爆單帶來的 " 甜蜜煩惱 "。
站在華爲的角度,随着問界、智界系列車型的熱銷,未來華爲智選車業務也将持續圍繞鴻蒙智行加速與車企合作。
從目前業内曝光的消息來看,華爲很有可能正在爲智選車建設獨立的鴻蒙智行門店,預計 2024 年,華爲新建的鴻蒙智行門店數量将達到 800 家左右,2025 年沖擊 1000 家。
而随着問界新 M7 的爆單,關于終端銷售與産能交付的問題,也進一步引發了準車主與廣大網友的讨論。
問界爆單,交付成難題
在流量效應與種種争議之下,問界品牌自發布以來雖經曆過高光,也陷入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谷期。
在産品發布之初,問界憑借着差異化打法,以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爲賣點,疊加華爲的品牌效應,成功在市場上打出了聲量。
公開資料顯示,2022 年,華爲與賽力斯合作打造的 AITO 問界系列在車型陸續交付後,一舉成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匹 " 黑馬 ",月銷量最高時曾超 1.2 萬輛。2022 年,問界累計交付了 7.6 萬輛新車。
然而在去年 11 月,問界 M7 在中保研碰撞測試中的表現不佳,再加上又有着定位模糊、賽力斯未做好售後服務等其他問題,老款問界 M7 的 " 高光時刻 " 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根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1-8 月,問界 M7 的累計銷量僅爲 7936 輛,而 4 月以後,問界 M7 的月銷量更是連續低于千輛,最低時僅 432 輛。至此,也讓業内外人士對于華爲智選車模式的質疑愈演愈烈。
結合今年前 8 個月的 " 戰績 " 來看,這樣的銷售水平,的确讓人很難對改款 M7 抱有太高的期待。此前,據華爲智選車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對新 M7 目标是月均能有 7000-10000 個訂單,就算成功了。
但實際情況是,新 M7 的大定量在突破五萬之後,仍在穩定向上提升。根據钛媒體 App 的調查顯示,目前問界新 M7 大定已經突破 10 萬,此時距離新 M7 上市僅過去了兩個多月。
可以說,新問界 M7 的大定量,着實超出華爲智選車團隊幾乎所有人的預期。
雖說問界的爆單與華爲的宣傳脫不了關系,借着 Mate 60 以及麒麟芯片發布的東風,新 M7 在營銷熱度上受益良多。發布會上,餘承東更是多次用 " 遙遙領先 " 稱贊這款全新的問界 M7,也成爲了業内名梗。
但不管華爲的 " 光環 " 如何強大,對于定價在 30 萬元左右的家庭大件消費品來說,産品力仍是決定用戶購買與否的核心要素。
從産品角度來看,問界新 M7 增加了五座版本,在續航、性能、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都進行了突破。尤其在智能駕駛方面,新車搭載了華爲 ADS 2.0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可實現不依賴高精地圖的高速、城區智能駕駛。
而除了以改款形式對産品力進行升級之外,新問界 M7 的最大爆點還是大幅降價。相比老款車型高達 31.98 萬元的起售價,新款 M7 直接降價 7 萬元,起售價下探到 24.98 萬元。
從 30 萬以上混動新能源市場來看,理想汽車等 " 先頭部隊 " 已經在智能化進程上初步構建了品牌效應,其實留待問界拓展的市場空間并不多。
而在 20-30 萬元這個級别,目前市場上除了特斯拉Model Y 以外并沒有第二款堪稱現象級的主銷車型,而問界也正是看中了這片市場。這個定價策略成功規避開了那些 " 頭部玩家 " 的酣戰區間,給問界這個 " 後來者 " 争取到了一定的追趕餘地。
巧的是,當産品的性價比就位之時,華爲龐大的流量池也剛好 " 沸騰 "。
業内普遍認爲,借着華爲在手機端的龐大流量,問界訂單暴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不過,現階段問界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及時的完成訂單交付,以保證目前大定訂單的留存率。
畢竟前些年,像蔚來ET5、小鵬 G9、長安深藍 SL03 這樣的産品都或多或少經曆過交付困難,從而錯失銷售熱度。從目前的競争環境來看,能否在制造端守住交付門檻,将直接決定爆款車型的熱度能否延續。
激增的産能缺口,如何補齊?
兩個月的大定訂單,超過去年全年的銷售成績,這對于問界來說既是 " 起死回生 " 的關鍵,同時也是種 " 甜蜜的負擔 "。
終端銷售快速湧入的訂單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問界新 M7 的交付時間也被随之拉長。
衆所周知,車企過長的交付周期很容易影響後續用戶的購車意向,這一點在現階段的國内市場尤其明顯。
這段時間,問界新 M7 的爆單攪動了 25 萬元級市場,成爲華爲智選車模式的現象級事件。如何承接好這部分激增的訂單,并将其如期交付落地成了接下來最爲關鍵的挑戰。而一向 " 隐居 " 幕後的賽力斯,也被輿論推向公衆的聚光燈之下。
目前,根據問界汽車的交付數據顯示,截至 11 月末,問界新 M7 已完成交付 2.7 萬輛。從該數據來看,賽力斯距離完成 10 萬大定訂單交付仍有較大差距。也就是說,問界新 M7 需要盡快補齊激增的産能缺口,盡可能縮短交車時間,這樣才能在競争對手們的圍追堵截中,拿到更多訂單量。
而壓力給到了問界新 M7 的主要生産基地,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這邊。賽力斯的員工,習慣稱呼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鳳凰鎮的賽力斯智慧工廠爲 " 二廠 "。
随着問界新 M7 的熱銷,爲了應對激增的産能缺口,這座擁有 15 萬輛年産能的工廠俨然成爲國内最爲忙碌的整車工廠。
日前,钛媒體 App 從賽力斯汽車智慧工廠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該工廠已經進入 "2.5 班倒 " 的生産制度,即生産機器每日連續運轉 22 個小時,隻剩餘 2 個小時做必要的機械維護保養。在其看來:" 現在,不管是工廠端,還是終端銷售,最大的問題就是産能和供貨。"
對此,有行業專家向钛媒體 App 表示,問界之所以出現惡補産能的情況,最核心原因在于市場預期不足,低估了新車型上市後的市場反饋熱度。
而除了直觀的工廠效率問題,供應鏈體系的供貨能力也是決定産能補充速率的關鍵。
該負責人坦言,工廠的整體産能是一個系統能力,不能單獨看産線的能力。" 最初的确沒有預估到 M7 的量有這麽大。不過爲了解決産能問題,兩三個月前賽力斯已經和供應商合作提前布局,爲了防止供應鏈出現問題,我們和供應商也在核心部件上做了布局。"
對于具體的進展,從钛媒體 App 的調查情況來看,賽力斯工廠的供應鏈端壓力仍然存在。不過,相比于 9 月新 M7 上市時候的最大壓力期,目前賽力斯工廠已經初步渡過零部件供應 " 卡脖子 " 的階段,并正在與供應鏈廠商積極協調。
據了解,一些核心的供應商已經在賽力斯工廠附近建廠,賽力斯的供應鏈、産品、質量三支團隊直接進入供應鏈企業駐廠。更有消息稱,爲了保供問界新 M7 的生産,部分供應商會在出現供應問題時啓動臨時調整備案,甚至放緩與部分市場表現不佳的車企合作。
在如此上下遊體系的拉通下,新 M7 連續兩個月交付量破萬,超過傳統企業正常所需的 2-3 個月。該工廠負責人表示," 目前階段的訂單增長是能夠應付的,未來還可以根據單量動态調整 "。
此前,外界傳言華爲智選車希望問界新 M7 可以實現 750 輛 / 天的産能目标。而根據最新的官方口徑,問界 12 月将完成交付 23000 輛,明年月度交付超 30000 輛。換言之,12 月如果平均到 30 個工作日的話,已經基本可以實現先前 750 輛 / 天的産能目标了。
而根據钛媒體 App 對多地問界銷售的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問界新 M7 的平均交付周期穩定在了 4-6 周左右。雖比此前略有縮短,但具體交付時間,仍需要視工廠産能情況而定。作爲對比,特斯拉與蔚小理的提車時間大約在 2-4 周。
總體而言,對于汽車這種大宗消費商品而言,等一個多月基本也是正常水平了。并且,問界還發布了新 M7 超期提車補償方案,最高可以獲得 1 萬元補貼也算聊以慰藉了。
至于說,向更高的産能目标尋求突破,或許賽力斯隻能向剛建成的第三座智慧工廠 " 求助 " 了。據知情人士向钛媒體 App 透露,問界新 M7 的産線已經在第三工廠鋪設中,預計将在明年逐步投産,屆時随着大定訂單逐步釋放,終端提車周期預計将有明顯提前。
爆款車型的 " 時間邏輯 "
而想要快速補齊新 M7 激增的産能缺口,賽力斯方面付出的 " 代價 " 也同樣不小。
此前,爲了完成華爲的年終沖量目标,餘承東也到了該工廠 " 督戰 ",并對整個産業鏈和供應鏈追加投資 10 個億,并增加了 2 萬工人。
據賽力斯内部人士向钛媒體 App 透露,新招的 2 萬名工人實際分散在各個廠區,生産 M7 的二廠工人總數增至 3000 名。按照規劃,爲了将生産一輛新車的時間從現在的 105 秒,壓縮至 90 秒,二廠還将再招聘 2000 名工人。
根據其他媒體的相關報道,賽力斯普工的底薪是 4650 元左右,每周雙休的月薪能輕松達到 6000 元,在加班較多的情況下,月薪可達到 8000 元以上。這在重慶是一個頗具誘惑力的薪資,2022 年,重慶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月薪約爲 5032 元。此外,還有近 3000 元的入職補貼。
但目前招聘中介方面表示,許多工人無法忍受較長的加班時間而離職,賽力斯擴招數月目前依然有着巨大的工人缺口。目前來看,巨大的交付壓力依然需要由賽力斯二廠來獨自承擔,而工廠的管理方法難免有些 " 拔苗助長 "。
對此,有業内人士向钛媒體 App 表示,這種舉全部資源保交付的舉措,對于賽力斯的工廠以及問界的銷售終端,影響主要在于短期生産壓力驟增,對生産體系沖擊大。高頻次的技術人員流動,可能會導緻生産一緻性、産品質量等負面影響。
在上述人士看來,像問界這種 " 上市即交付 " 的模式,現在也比較常見,對車企的營銷端與生産端的數據、流程、體系打通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因爲無法準确把握新車上市預期就無法做好相對應的産能鋪排,可能會有惡補産能、交車周期過長導緻客戶抱怨、生産壓力加大導緻産品質量下降等問題。
換言之,從低谷到高光的驟然轉換,固然考驗着賽力斯的産能承壓能力,但從現階段爆款車型的 " 時間邏輯 " 來看,這也是種市場競争下的 " 必然 " 選擇。
對此,有相關領域研究人士向钛媒體 App 表示,現階段車企流行的 " 盲訂 "" 大定 " 的做法,其實是将購車行爲提前了,在顧客貨比三家之前先鎖定其購車意向。
事實上,交付問題一直是新能源車市場的一大挑戰。造車新勢力的多款重磅産品都曾受困于交付問題,從而白白喪失辛苦打造的營銷熱度。而此番,問界新 M7 的大定無疑非常成功的完成了用戶留存目标。
接下來,是否能夠在産能危機中保持較好的訂單留存率,将成爲華爲智選車品牌的一次嚴峻考驗。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與問界模式相仿,華爲與奇瑞、江淮、北汽等車企合作的多款 " 智選車 " 将密集上市。華爲智選車 " 擴大朋友圈 " 的關鍵節點上,問界擺脫低迷的銷量,将爲合作争取到更大的話語權。
而在一衆供應商眼裏,目前賽力斯共擁有三家工廠,累計産能高達百萬,這代表着廣闊的訂單想象空間和一個乃至多個圍繞華爲體系的優質客戶。
有業内人士認爲,作爲探索業界新模式的第一個樣本,AITO 問界系列的成功打造,對于華爲與賽力斯雙方都是重中之重。現階段的産能不足其實是低估了市場熱度的結果,提高生産效率、增加生産班次、加大人力投入等,這些動作都不太涉及到未來産能過剩的問題。
而對于現階段十萬大定,或者有購車意向的消費者而言,一到兩個月的等待周期還是難以避免的,對此仍需要有個心理準備。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常笑,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