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烏沖突尾聲漸進,當炮火聲漸息,當士兵們陸續歸家,當世界的目光逐漸從烏克蘭戰場轉移,還有一些國家卻将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
那麽,究竟誰會成爲俄烏沖突後的 " 犧牲品 "?
誰又将爲戰時的立場付出代價呢?
三年的俄烏沖突或将結束
2022 年 2 月,當第一枚導彈落在基輔郊區時,很少有人預料到這場沖突會持續如此之久。

2025 年 2 月,随着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和談方案幾乎将歐盟和烏克蘭排除在外,烏克蘭面臨着在極爲不利條件下結束戰争的巨大壓力。

烏克蘭政壇的強硬派——前烏軍總司令紮盧日内、前總統波羅申科以及情報部門負責人布達諾夫——都主張對俄強硬到底。
在這種情況下接受停火,等同于承認俄羅斯的戰果,必然會導緻國内政治的劇烈震蕩。
一旦和平協議被視爲向俄羅斯讓步,烏克蘭可能面臨新一輪政治危機,執政者将被國内各派力量視爲 " 軟弱之徒 ",遭到集火攻擊。
更爲嚴峻的是烏克蘭的經濟前景。三年戰火已經嚴重破壞了烏克蘭的經濟基礎,而美國和歐洲提供的大量貸款和軍援并非無償。

美國已經開始要求烏克蘭償還債務,甚至提出烏克蘭需要在國内稀土資源開采上爲美國讓利。這意味着戰後的烏克蘭不僅要面對重建的巨大壓力,還将在經濟上被債權國緊緊控制。
摩爾達維亞危險了
當戰争的威脅從烏克蘭轉移,一些地緣政治上脆弱的小國将首當其沖地面臨危機。
其中最爲危險的莫過于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這個被簡稱爲 " 德左 " 的地區,是蘇聯解體後在摩爾多瓦境内建立的親俄分離政權。

長期以來,德左依靠着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支持勉強維持着獨立狀态。該國維持了一支 5000 人左右的部隊,境内還有約 1500 名俄羅斯駐軍。
然而,随着俄烏沖突爆發,德左的戰略價值和脆弱性同時暴露無遺——它曾被俄羅斯視爲對烏克蘭西南方向發動攻擊的潛在跳闆。
一旦俄烏沖突結束後,即便是俄羅斯獲得某種程度的勝利,德左周邊的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也會更加警惕這個親俄飛地的存在。
他們擔心德左會成爲俄羅斯未來進攻他們的據點。而此時的俄羅斯,在黑海艦隊遭受重創後,已難以爲德左提供有效保護。德左的軍隊和不足千人的俄羅斯駐軍(許多已被抽調到烏東前線),面對北約成員國羅馬尼亞的軍事壓力,恐怕将難以招架。
亞美尼亞也處境尴尬
同樣處境危險的還有亞美尼亞。這個高加索山區的小國,曾經是俄羅斯的鐵杆盟友,不僅加入了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還從俄羅斯采購了大量軍火。

然而,當 2020 年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爲争奪納卡地區爆發戰争時,俄羅斯的 " 袖手旁觀 " 讓亞美尼亞感到深深的失望。
更令亞美尼亞不滿的是,在俄烏戰争爆發後,阿塞拜疆看準俄軍主力被牽制在烏克蘭,再次與亞美尼亞發生沖突,而俄羅斯再次未能提供有效支持。
這導緻亞美尼亞對俄羅斯的态度急劇惡化,2024 年,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退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并參加北約峰會,公開向西方尋求支持。

這種政策轉向無疑觸動了俄羅斯的神經。
一旦俄烏沖突結束,俄羅斯将有足夠的軍事資源對付這個 " 背叛 " 的前盟友。
作爲一個高加索山區的小國,亞美尼亞幾乎沒有對抗俄羅斯的能力。亞美尼亞很可能被迫重回親俄政策,與俄羅斯 " 修好如初 ",但這将是在俄羅斯強大壓力下的屈服,而非真正的和解。
最後,芬蘭也同樣面臨着戰後俄羅斯的軍事壓力。

這個波羅的海北岸的國家過去一直奉行中立政策,爲俄羅斯提供了一個北約之外的緩沖空間。
然而,2022 年俄烏大戰爆發後,芬蘭态度大變,不僅明确支持烏克蘭,還和瑞典一同加入了北約。
俄烏沖突一旦結束,從熱戰脫身的俄羅斯重新規劃防務布局,芬蘭在其心中的定位必将與戰前大相徑庭,更爲俄羅斯所忌憚。
作爲一個人口僅有 550 萬的小國,芬蘭在面對俄羅斯的處境可想而知。
俄烏沖突一度被稱爲 " 小型三戰 ",這一戰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世界格局都将因這場戰争發生重大的變化。
您對此有什麽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信息:
1,2024.9.18- 央視新聞 - 帕希尼揚:亞美尼亞與集安組織關系接近 " 不歸點 "
2,2024.3.8- 觀察者網 - 摩爾多瓦 " 德左 " 地區請求俄羅斯保護後,法摩簽署防務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