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7 月 16 日電 題:廣汽三菱正式停産裁員,企業何以至此?
作者 張翔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翔
近期,一則《緻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引發業内關注。該信件稱廣汽三菱目前産品受市場轉型影響,銷售遠未達預期,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廣汽三菱經營層和股東方經過慎重讨論,公司于 6 月正式進入臨時停産階段。且廣汽三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員結構的優化。
停産是爲避免虧損進一步加大
廣汽三菱的停産其實早有線索,因爲公司早在 4 月就缺席 2023 年上海車展。
按照過往車企發展經驗,一旦一家車企宣布進入 " 臨時停産 " 階段,這意味着短期企業面臨最緊要的問題是避免虧損進一步擴大。衆所周知,虧損企業隻要開工,包括生産資料、支付員工工資等運營成本會持續加大。
如果後期企業持續沒有新車型推出,這意味着這家車企就基本很難救活了。産業研究表明,車企一款車型要達到規模經濟效益,一年至少要有 20 萬輛左右的銷量才能盈利。
作爲廣汽集團旗下一個 " 小衆 " 的合資品牌,廣汽三菱也曾有過高光時刻,其不僅生産汽車,還合資生産發動機。廣汽三菱進入中國市場時,時值中國汽車行業供不應求,公司領先于本田、豐田等汽車廠家,率先在中國市場搶得了先機。
但廣汽三菱在進入 2019 年之後,銷量逐年斷崖式下滑。直到 2023 年 5 月,廣汽三菱的産銷量變爲 0。
據悉,廣汽集團爲幫助三菱解困,在 2022 年、2023 年分别向廣汽三菱注入 10 億元、18.84 億元貸款,但都沒有力挽狂瀾。
廣汽三菱之所以走到當前停産的境地,一個最主要客觀原因是随着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化,汽車消費市場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
而從自身内因來看,廣汽三菱在發動機、變速箱、SUV 車型開發等方面的傳統核心技術在新時期逐步走向沒落是重要原因。
廣汽三菱主要以越野車作爲核心技術,該車型動力強勁,發動機油耗大、排量大,常不符合國家車企的平均油耗标準。由此導緻類似廣汽三菱這樣的車企每年生産經營都會産生大量 " 負積分 ",這進一步擡升了企業生産成本。
此外,新時期的汽車消費者都更關心新能源汽車,注重電池、智能軟硬配件等要素,而廣汽三菱早期積累的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慢慢在被淘汰掉,且公司在向新能源轉型方向表現出猶豫不定的戰略發展态度,都使得其在相關領域并未獲得實質性進步。久而久之,随着市場發展,企業經濟效益變差,最終顯現虧損。
當前,傳統車企要布局新能源,投入大風險大,如果達不到一定規模,企業盈利較難。因此,廣汽三菱發展新能源有所疑慮也在情理之中。
合資車企未來應如何轉型?
近年來,曾風頭無兩的合資車企,似乎已被擠到市場邊緣。正如廣汽三菱在内部信中所言:汽車産業正在經曆一次颠覆性的變革,汽車市場正快速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
事實上,前兩年廣汽三菱也曾嘗試掘金新能源汽車領域,2019 年,公司稱将攜手三菱汽車在五年内推出 3 款新能源車型,并在 2022 年推出純電車型阿圖柯 ( 油改電 ) ,但最終廣汽三菱并未打造出自有新能源汽車發展平台。
作爲合資車企,若仍不願放棄中國市場,首先就要像大衆、豐田一樣積極開發新能源車型。因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企業赢得 " 正積分 ",加速車企适應新時期的中國汽車産業環境。
其次,建議相關企業車型盡量研發 1.0 升、1.5 升的小排量發動機,因爲該類型發動機油耗低,符合當前市場需求。再次,随着智能物聯發展,以及自動駕駛趨勢的日漸顯現,新型車企的智能化已是必由之路,新車型在此相關生态的研發也必須下持久功夫。 ( 中新經緯 APP )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産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内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李惠聰
作者:王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