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凋零的祗園之花
作者:真果少年糕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撲棱蛾
據《日本時報》報道,京都在 2019 年共接待近 5350 萬遊客,其中約 880 萬來自國外。然而,2020 年的疫情給這座旅遊城市來了一記重拳。
數據顯示,2020 年京都旅遊業收入同比下降 88%。京都市市長角川大作表示,如果情況得不到好轉,這座千年古都或将面臨" 十年内破産 "的危機。
遊客少,同屬京都文化圈的奈良鹿估計也瘦了
旅遊業蕭條,比鹿遭罪的,是吃旅遊飯的人
(美人與鹿,圖:圖蟲)▼
作為京都的旅遊招牌之一,久負盛名的藝伎行業也因此受到嚴重波及。在京都最大的藝伎區祇園,很多藝伎館關門停業,原本莺歌燕舞之地,如今蕭瑟寂寥。
京都,是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的取材地和靈感之源
無數動人故事在此上演,見證世間多少悲歡離合
(古都之戀,圖:圖蟲)▼
話說回來,藝伎這個行當具體是做什麼的?濃妝豔抹與華麗和服之下,又隐藏着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藝伎,不是妓
很多人會将藝伎與性工作者混淆。其實,多數藝伎是" 賣藝不賣身 "。
從打扮上看,藝伎和服腰帶上的結放在身後,而後者的結則放在身前;藝伎的發型相對後者而言,顯得端莊雅緻。從工作場合上來說,藝伎會在正規的茶屋中營業,而不是紅燈區。
江湖兒女,于紅塵滾滾中衣錦夜行
(圖:shutterstock)▼
茶屋是藝伎們的主要工作場所。當夜幕降臨,花了大把時間梳妝的藝伎就會開始工作,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塗抹在臉上和脖子上的脂粉。之所以抹這麼白,是因為古時候燭火照明太弱,塗抹上白色脂粉,賓客才能看清表演者的臉。
另外,這也不是随意塗抹的。一般要在發際處留出一些,頸背向下會有兩部分皮膚不上色,呈現出 "W" 形的三條紋圖案。
美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這笑容,讓人很難不迷醉啊
(打 call,圖:shutterstock)▼
每個藝伎都會根據自身級别,選擇不同的和服。學徒藝伎,一般會穿着顔色較淺的和服。反之,級别較高的則會着深色和服。
與普通和服不同,藝伎的和服用價格昂貴的蠶絲織成,重達 20 多斤,6 至 7 米的腰帶盤在腰間,通常需要在别人的幫助下才能穿戴停當。
京都有一些延續幾代人的布匹服飾老字号
過去,知名藝伎的和服,多是店裡的高定
(東瀛紋飾之美,圖:圖蟲)▼
搭配華美和服的,是厚底木屐。為的是不讓和服下擺拖地,以免弄髒。這身行頭,讓她們隻得踏着小碎步緩慢前進。
濃妝豔抹,彎鈎細眉,櫻桃小嘴包裹着塗抹成黑色的牙齒,這是一種傳統的日式審美風尚。年輕漂亮的藝伎們會為客人奉茶斟酒,還有表演傳統歌舞,與客人們聊天做遊戲,以求賓客盡歡。
一曲歌罷,會不會恍然有曲中人是自己的感覺?
套用那歌詞:唱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
一颦一笑,一舞一曲,藝伎們跟浮世繪中描繪的形象别無二緻。面對不同的話題,她們總能耐心傾聽,給客人解悶。不過,與客人遊刃有餘的交流并非易事,這是長期訓練的結果。
來來來,喝完這杯,還有一杯
(不準養魚,圖:壹圖網)▼
跟日本很多傳統行當一樣,藝伎需要經過多年嚴格訓練。包括但不限于歌舞、書法、茶道,樂器演奏,以及言談舉止、禮儀規範等等。
在出道之前,藝伎們會集體生活在茶屋之中,稱教導她們的人為" 媽媽桑 "。學習滿一定年限,經過認可後,才能從舞伎升格為擁有藝名的藝伎,正式出道。
有些藝伎文化修養還算不錯,才情俱佳
用老話講就是:琴棋書畫茶,樣樣都行
(糟了!是心動的感覺,圖:《祇園歌女》)▼
大部分 " 媽媽桑 " 年輕時也是藝伎,年老後收養一名藝伎作為養女,繼續經營茶屋的生意。她們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是藝伎成長道路上的最重要的指導者。
她們為藝伎館裡的年輕女孩提供學習和生活經費,等到出道後再償還。舊時,有貧困人家會将女兒賣給茶屋,換取金錢抵債。
這個行當自打誕生以來,不知有幾多辛酸淚
(圖:《祇園歌女》)▼
雖然,藝伎通常并不委身于客人,不會跨越禮貌和親密的界限,但其中也不乏有藝伎因種種原因而賣身,有時是自願,有時是被迫。
藝伎的曆史
公元 794 年,桓武天皇将首都從長岡京(今京都府向日市、長岡京市和西京區)遷移到平安京(現京都市中心區),宣告了平安時代的到來。
這個時期裡,日本的傳統藝術形式和審美快速發展,為後來藝伎行業的誕生提供了基本條件。
古代日本有借用中國地名來指代某地的習慣
比如,平安京别稱洛陽,相模灣沿岸叫湘南
(圖:fategrandorder.fandom)▼
到江戶時期,德川幕府把風俗業都集中到指定範圍内管理。因此,該區域演變成為性交易場所,創造了不少收益。
後來,一位來自深川市(現東京都江東區)的女性歌手和三味線演奏者的出色表演,讓藝伎收獲了大量人氣,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女性從業者的加入。
舞步騰挪,宛若飛翔(圖:壹圖網)▼
1779 年,藝伎被認定為一種職業。為此,日本還設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在之後的 20 多年裡,這個行當逐漸成為風俗業的中流砥柱,延續至今。
雪白的面龐和緊閉的紅唇,見證了在曆史洪流中發展的日本。比如,為客人的言談保密,這是藝伎界約定俗成的行規。如此一來,藝伎的營業場所反倒成了許多倒幕派密謀的地方。
所謂風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風月場不單是快活地,也是談大事的去處
(祇園的夜,圖:壹圖網)▼
明治初年,全日本有大約 2 萬多名藝伎。随着印刷出版物的普及,有些成名的藝伎被作為雜志封面、廣告插圖,印制在報刊、雜志上。藝伎們的打扮,受到當時很多日本女性的追捧。
啤酒的商标很眼熟啊,好像是喜力?
(醉卧美人膝,圖:壹圖網)▼
20 世紀 10 年代,日本從事藝伎從業者有8 萬多人。但此時,酒吧招待、夜總會陪酒等新潮服務開始在日本出現,多少也分了藝伎的一杯羹。
二戰爆發後,日本國力持續消耗,各行各業都不太景氣。沒了有花錢娛樂的消費者,藝伎們也隻能各奔東西,另謀出路。
當時,日本女性的生活普遍面臨全方位困境
在日本軍部主導下,有些女性被送到南洋賣身
(1954 年,圖:Flickr)▼
日本戰敗後,藝伎行業也已支離破碎,不複當年。一些藝伎找到了更為穩定的收入,放棄了這個行當,年輕藝伎數量逐年減少。
1975 年,在京都五花街之一的先鬥町中,藝伎的平均年齡約為 39 歲,其中絕大多數從業者的年齡都在 35 歲到 49 歲之間。進入 21 世紀後,這個行業更是搖搖欲墜。
如果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穿越了,見此情景
應該會欣然下筆,又有一幅傳世名作将誕生
(迷失在現代,圖:shutterstock)▼
凋零的祗園之花
現在的藝伎行業和過去相比,約束減少了很多。比如,完成從業者訓練後的可以單獨居住,不需要與姐妹們住在置屋中等等,但即便規矩放松了,也不能改變藝伎行業的衰落。
在現代日本社會,一些女孩甯願從事演藝模特、歌舞表演者或是酒吧女招待等職業,也不願意當被稱為" 日本古典文化活化石 "的藝伎。
京都先鬥町街頭的演出宣傳海報
到現在,這裡還有藝伎培訓學校
(圖:Flickr)▼
如今,在日本從事藝伎的數量不到2000 人。這種日本特有的文化符号,逐漸隐沒在曆史的浪潮之中,隻剩東京、京都、大阪等地的幾條花街,能看到她們風姿綽約的身影。
然而,這些花街中的藝伎很多隻是作為文化傳承和旅遊觀光的一部分。花街中的藝伎既服務于來往的商人政客,也服務于上班族和世界各地的遊客,逐漸變得不再那麼的神秘。
現代浪潮下,有的藝伎願意做新嘗試
她們也踏上直播風口,當了網絡主播
(家人們hayaku點贊嗷!圖:Flickr)▼
在一些旅遊熱門地,也會有人喬裝打扮成藝伎的模樣,對來往的遊客招搖行騙。也有一些真正的藝伎會遭到遊客的追拍和騷擾,或客人輕浮的挑逗等。這讓本就蕭條的傳統藝伎行業愈發低迷。
有從事藝伎培訓的業内人士認為,行業沒落的原因之一是收入不穩定且沒有社會保險,讓很多從業者擔心年老後的生活。
有擔憂很正常,這是所有吃青春飯行業的常态
應了那句話: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許人間見白頭
另外,當代日本女性的從業選擇比過去要多一點,她們不願意束縛在繁瑣且與現代社會脫節的世界中。
有很多人即使接受過專業訓練,最後也不一定從事藝伎行業。縱然選擇不同,但經過多年訓練形成的言行舉止,會跟随她們一生。有人說,她們以出賣色相為生;有人說,她們是獻身于日本傳統文化的藝術家。光鮮亮麗的背後,冷暖自知。
往昔事情如雪花般紛紛落下,靜默無言
回望來時行路,每一步都是心碎的聲音
如今,傳統的藝伎世界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魚龍混雜的現代藝伎行業。作為日本傳統文化象征之一的藝伎,仍在現代文化沖擊下逆向而行。隻是,不知離消亡的那一天還有多遠。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isha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xyC3ynCUg
3. Williams, M. ( 2018 ) . Megumi: the Elegance & Grace of the Japanese Geisha. Economy, Culture & History Japan Spotlight Bimonthly, 37 ( 5 ) .
4. The Secret Life of Geisha(1999, BBC)
5.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1/07/02/business/kyoto-bankruptcy/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