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糕
編輯|靖宇
20 世紀末,千禧年「世界末日」的預言,并不能澆滅信息技術大爆炸給人們帶來的 Y2K 熱情。使用撥号「小貓」上網的年輕人,絲毫不懷疑互聯網帶來的「賽博世界」,會早于世界末日來臨。
1998 年,和微軟在浏覽器大戰中打的火熱的網景 Netscape 轉身以 42 億美元的天價,把自己賣給了老牌運營商美國在線 AOL,留下微軟獨身面對美國監管的反壟斷大棒;成立 4 年的 Yahoo,已經成爲全球網民的「門戶」,面對微軟 440 億美元的收購,這個 Web1.0 王者眼睛眨都沒眨一下。
那是年輕創新者和騙子橫行的矽谷「呼嘯時代」,隻要在自己公司名字後面加上「.com」,股價就能暴漲。
1998 年 9 月,兩個嫩到一掐就能出水的年輕人,拉裏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決定成立 Google 公司,并在其後推出了一個小産品,叫 Google 搜索引擎。僅僅想用技術證明自己比 Yahoo 的做法更高明的他們,可能想不到自己開啓了一個新的搜索時代,孕育了一個未來的科技巨頭。
在 25 年後,當年拿到 10 萬美元投資成立起來的 Google,已經成長爲市值 1.65 萬億美元的 Alphabet,它在 25 年裏,影響着、也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互聯網技術是一場對人類接觸和處理比特信息的決絕革命,那麽 Google 就是這場革命中最先殺出重圍的先鋒軍,從搜索引擎、郵箱、浏覽器再到 YouTube 和現在的 AI,Google 在 25 年的時間裏,無時無刻不在重塑全球數十億人使用互聯網和接觸知識及信息的方式,順便改變了人們的認知。
今年恰好是谷歌成立 25 周年,極客公園将用系列稿件回溯這家矽谷巨頭,如何在四分之一個世紀裏,改變了一切。
左:拉裏 · 佩奇;右:謝爾蓋 · 布林 |圖源:RANDI LYNN BEACH/AP
搜索即排名
25 年前的 1998 年,是 Google 作爲一家公司成立的時間,而作爲搜索引擎,Google 的前身則要再往前倒幾年。
1995 年,同爲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生的拉裏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在一個項目中認識,這個項目叫「Backrub」,目标是開發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去組織和檢索互聯網上的信息。二人想到了一個方向:改進當時的互聯網搜索引擎。
在 Google 出現前,互聯網已經誕生了搜索引擎,但排名和搜索結果的準确性和質量都很有限,甚至因爲有效信息太難快速呈現,反而是人工編輯創建,将網站按主題分好類的門戶網站更受到用戶的歡迎,用戶就像翻百科全書一樣,在目錄之間通過鏈接跳轉。雅虎,就是當時最著名的門戶網站之一。
于是拉裏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在「Backrub」項目中相遇并合作,二人研究出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一個成果就是 PageRank 算法。
PageRank 通過分析網頁之間的鏈接關系,判斷網頁的相關度和重要性,再以此賦予網頁權重,重新排列網頁順序,從而更高效地呈現出搜索結果。
PageRank 算法不僅在後來成爲 Google 搜索引擎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如今我們在任何網站搜索時,都會觸及到的算法。而 PageRank 這一名字,也取自頁面(page)和 Google 聯合創始人拉裏 · 佩奇(Larry Page)的一詞雙關。
在 PageRank 算法行之有效的前提下,1998 年,二人正式注冊了 Google.com 域名,成立了 Google 公司,正式開啓了由 Google 定義搜索引擎的時代。
25 年後,Google 依然是互聯網上流量最大的網站,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在 2023 年,Google.com 占據了全世界 18% 的互聯網訪問量。
2023 年 8 月互聯網單一網站流量統計|圖源:Statista
從 PageRank 開始,作爲搜索引擎的 Google.com 在 25 年間在互聯網上持續保持着相當高的活躍度,背後的原因還可以回到當時 PageRank 誕生的背景:技術進步和對搜索引擎的持續優化。
如何在整個互聯網裏檢索?Google 的答案是盡量抓取,隻要「庫」夠大,總能搜出相關的網頁。Google 通過爬蟲技術,抓取數十億的互聯網網頁保存在自己的服務器上,再對這些網頁進行進一步内容分析和提煉。因此,一個關鍵詞可以檢索出大量網頁,再經由 PageRank 重新排列後,把搜索結果呈現在用戶面前。
其次則是理解用戶所說的話,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Google 不僅能識别到用戶敲擊在搜索框中的文字,還能理解自然語言的上下文。比如你直接在搜索框輸入「明天早上北京的天氣如何?」,Google 會直接理解爲一整個問題,直接給你答案反饋,而不是簡單地抓取關鍵詞,羅列關于北京天氣的網頁。
由此延伸,Google 至今提供至少 22 種特殊搜索,包括如同義詞、天氣預報、時區、股價、地圖、地震數據、電影放映時間、機場、體育賽事比分、單位換算、貨币換算、數字運算、包裹追蹤、地區代碼……
搜索方式也從文字輸入,延伸到了語音和圖片。如今我們直接問語音助手問題,或者購物網站以圖搜圖時,我們似乎不會連想到 Google 上,但我們的這些操作,都可以關聯到「搜索」上,而在互聯網上「搜索」這一行爲,或多或少都和 Google 脫不了關系。
在最近十年,依靠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Google 搜索範圍也在變得更精确,像是基于用戶搜索曆史、地理位置、設備類型、語言設置……提供的個性化搜索。
總之,從宏觀的互聯網網頁抓取量、更高效和精準的搜索技術,再到微觀的「更懂你」,在搜索交互和細節上讓用戶更方便。25 年裏,Google 就這樣在搜索引擎領域,成爲了令其他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
Google 一下,逐漸成爲了專屬現代人提問的方式。而作爲搜索引擎的 Google,它技術、設計、産品思路也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所有的搜索功能,我們在互聯網上的每一次搜索行爲,或許不是用 Google,但又和 Google 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世界最大的視頻網站
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google.com 是現如今訪問量的網站,緊随其後的網站,是 youtube.com。google.com 25 歲了,而 youtube.com,也恰逢 18 歲。
2005 年情人節,三名前 PayPal 員工陳士駿、查德 · 賀利、賈德 · 卡林姆注冊了名爲 youtube.com 的域名,并且選擇了早期的陰極射線管電視機圖案作爲網站的标識。兩個月後,賈德 · 卡林姆在 YouTube 上傳了第一條視頻《我在動物園》,這條長度 19 秒,畫質 240 P,内容就是一個男人在動物園介紹大象的視頻,象征了普通用戶創建和分享(UCG)視頻時代的到來。YouTube 創立之初的口号「Broadcast Yourself」,顧名思義般地開啓了自媒體時代。
但鮮有人知的是,在 2005 年 1 月時,Google 就推出了自己的視頻共享和搜索服務—— Google Video。最初,Google Video 主要是作爲視頻搜索引擎,用戶通過關鍵詞可以搜索電視節目和在線視頻内容。但當時互聯網上的視頻内容并不算多,Google Video 也沒有社區,隻能搜索已有内容。面對來勢洶洶的 YouTube,Google Video 很快就被邊緣化了。
18 年前 YouTube 創始人賈德上傳的第一條 YouTube 視頻《我在動物園》|圖源:YouTube 網頁截圖
在《我在動物園》上傳一年後,YouTube 站内已經有 4000 部短片,日訪問量達 600 萬,成爲當時互聯網上成長最快速的網站,甚至超過當時 MySpace 的成長率。同年 7 月 16 日,YouTube 宣布每天有超過 65000 部新視頻上傳到 YouTube,每天有近 1 億次的浏覽紀錄、100 萬日活躍用戶。在成立後的短短 15 個月,YouTube 已經成爲 21 世紀最多人浏覽的視頻分享網站。
打不過就收購,不到半年後,2006 年 10 月,Google 宣布用價值 16.5 億美元的股票,收購了創立 20 個月,隻有 67 個員工的 YouTube。這筆交易亦也是當時 Google 的第二大收購案。收購過後 YouTube 仍由其共同創始人和 67 名員工在公司内部自行營運,并不直接受到 Google 的影響。
2006 年起,YouTube 成功且持續保持着高增長量,陸續甩開了同期成立的對手 MSN Video、Google Video、Vimeo ……在成立 18 年後,還是全球最受歡迎的視頻平台,保持着互聯網第二大網站的活躍量。
YouTube 的經久不衰,離不開 Google 對它的技術賦能。
成立之初,大量湧入的内容和用戶給尚未成熟商業化的 YouTube 帶來了兩大難題:版權和帶寬。這兩大問題都被 Google 解決了。
首先是版權,YouTube 成立後的頭幾年,自媒體時代剛剛開啓,比起文字和圖片爲主的 Twitter 和 Facebook,建立在畫面和音樂上的 YouTube 的版權問題要嚴重得多,面臨着傳統媒體巨頭各種訴訟。
比如在 2007 年傳媒巨頭 Viacom 就起訴 YouTube 網站侵權,VIacom 稱 YouTube 上有數量巨大的其享有版權的視頻片段,已被觀看了不少于 15 億次。向 YouTube 索賠 10 億美元。環球音樂集團等公司也多次向 YouTube 提交數字千年版權法(DMCA)通知,要求删除未經授權的音樂内容。
Content ID,YouTube 給每個上傳的視頻配備了「指紋」|Upbeat
對此,2007 年,Google 開發了自動版權識别系統—— Content ID,類似給每個數字内容建立一個「指紋」,每一個上傳到 YouTube 的視頻都會掃描後接受相似性度量,對比庫中是否有與版權所有者相符的 Content ID。
如果掃描發現與版權内容相符,那版權方有權把視頻下架,或是把視頻的廣告營收歸爲己有。換言之,創作者用了沒有授權的畫面、音樂片段,不僅得不到視頻收益,還可能白做一個視頻。Google 每年都要投入千萬到上億美元在這套系統,也已經向版權所有者支付了約 20 億美元。
另一大難題則是帶寬,長視頻平台能蓬勃發展,離不開持續的内容供給和好的觀看體驗,無論是更多的視頻還是更好的畫質,消耗的都是平台的帶寬成本。盡管在加入 Google 後,YouTube 從未披露過運營成本,但早在 2009 年,美國網絡數據分析咨詢公司 Arbor Networks 就發布報告稱,Google 低價購買了大量尚未使用的光纜,再同其他運營商交換流量,這樣帶寬成本就隻是光纖和路由器的折舊費。
2010 年,Google 還以換股的方式,收購了美國著名的視頻壓縮技術廠商 On2,能在保持畫質前提下,縮小視頻體積,YouTube 進一步降低寬帶成本。Google 用技術和「鈔能力」,把 YouTube 盈利路上的障礙掃清了。
而後 YouTube 架設起了相對良性的「用戶免費看高質量視頻,創作者通過廣告分成收益。」的商業模式,讓自媒體成爲一個正規的行業,讓 YouTuber 也可以成爲一個職業。YouTube 也跟着寬帶、攝影器材、移動設備的普及,一起開創出了自媒體視頻時代。
成立 18 年之後,YouTube 依然是流量最大的視頻流媒體網站|NYT
在 YouTube 之後,電視台式微,流媒體興起,長視頻和短視頻充斥着我們的數字生活,視頻媒介開始占據互聯網傳播裏的主流。
正如 Google 塑造了現代的互聯網搜索行爲,YouTube 也催生了信息傳播中的視頻文化,無論是優酷、土豆,還是如今的抖音、B 站,我們在互聯網上刷到的每一條短視頻、長視頻,拍攝剪輯上傳的 vlog,都是 18 年前 YouTube 的漣漪。
人人都愛 Android
當下互聯網是一個消費視頻内容暴漲的時代,也是一個應用優先的時代。這兩者和 Google 的發展都密切相關,前者是 YouTube 帶起的用戶創作視頻的風潮,後者我們生活裏繞不開的操作系統 Android。
2006 年收購 YouTube,是 Google 曆史上第二大收購案,第一大就是 2005 年,Google 收購 Android。
2003 年,由安迪 · 魯賓主導的一個極客團隊,在加州想要開發一個先進的數碼相機操作系統,但他們發現相機市場規模不足實現其目标,于是轉而開發智能手機系統,想去同諾基亞的 Symbian 和微軟 Windows Mobile 掰掰手腕,Android 系統就此誕生。
Android 系統之父安迪 · 魯賓|idownloadblog
兩年後,2005 年,Google 以高于 5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整個 Android 公司。根據前 Google CEO 施密特的說法,收購 Android 的目的是抗衡微軟,試圖阻止微軟在移動市場複制桌面市場的成功。此後,Google 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來支持 Android 的開發和推廣。
2007 年,當時很多人猜測 Google 會推出一款對标 iPhone 的智能手機産品,但 Google 與 34 家手機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和芯片制造商一同創組「開放手持設備聯盟」,聯盟成立當天,Google 發布了 Android 系統。
盡管和 iOS 幾乎同時發布,但早期 Android 的不穩定和不精美的劣勢,在搭載封閉系統的 iOS 面前,顯得有些狼狽,Android 在 2009 年時僅占市場份額的 1.69 %,當時 iOS 占有率是 37.45%,Symbian OS 是 36.94%。
2009-2023 年智能手機系統市場份額演變|圖源:statista
但随着 Google 對 Android 的重視和開發,開發者工具日益豐富,應用分發平台 Google Play 也變得越來越正規,Google 其他的服務和 API 随着版本叠代更深度集成進 Android,建立起獨具特色的 Material Design 設計語言……
Android 變得更有「規矩」的同時,沒有放棄它的特性:開放開源、靈活智能、多硬件适配、快速叠代、不挑硬件,從經濟型到高端旗艦,從原生系統到定制 UI,Android 在這波智能手機普及的浪潮中,得到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Android 不像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 iOS 那般橫空出世,Android 更像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一台台或大或小,或便宜或昂貴的數碼産品裏,關聯起我們的數字生活。據 statista 2023 年第二季度統計,Android 和 iOS 的市場份額分别爲 70.79% 和 28.44%。
浏覽器之王
如果說 iOS、Android 作爲操作系統,需要硬件去搭載。那 google.com 作爲一個網頁,它的載體就是浏覽器。這也是 Chrome 誕生的緣起。
早在 2001 年,Google 兩位聯合創始人拉裏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就提議開發浏覽器,但當時的 CEO 施密特認爲,做浏覽器對當時還算創業公司的 Google 來說成本太高,何況那時浏覽器的浏覽器市場,巨頭微軟用捆綁 Windows 的方式,使得 IE 浏覽器在 2002 年和 2003 年達到 95% 的使用率高峰。
當時的 Google 要進入浏覽器市場,無異于蚍蜉撼大樹。事實證明,IE 确實赢得了和 Netscape 的浏覽器大戰,但在坐穩寶座後的不思進取,讓 IE 也遭到了後來創新者的挑戰,比如 Firefox,以及 Google 終于有能力開發的浏覽器 Chrome。
2006 年,正值 Web 2.0 蓬勃發展的時代,網頁的數量在大爆炸,形式也在更新換代,網頁早已不是簡單的圖文界面,它需要承載更多媒介的内容。而 Google 作爲搜索引擎的龍頭,每天要抓取成千上萬的網頁,但 Web 開發者爲了适配傳統浏覽器,還隻能去拿舊技術去做網頁,使得網頁在架構、性能、穩定性上開始出現問題。
開發者和用戶的需求,都超過了工具能提供的極限,Google 這時有能力也有前瞻性地決定:開發浏覽器,靠浏覽器推動 Web 技術發展。這樣 Google 能成爲新工具的提供方,新協議的制定者,也是 Web 開發後,最終的受益者。
2008 年的 Chrome 界面|圖源:Google —— 2008 年的 IE7 界面|圖源:Softonic
Chrome 團隊設計了一個多進程的浏覽器架構,每一個網頁和插件,都可以獨立使用進程,一個标簽頁或插件的崩潰,不會導緻整個浏覽器的崩潰,Chrome 不再隻是個單一應用,它上面還可以承載應用,也是在多進程前提下,才有了 Web 版的應用商店的出現。
此外,Chrome 團隊專門重寫了 V8 JavaScript,能夠讓網頁更快地執行 JavaScript 代碼。具體到體驗上,就是用 Chrome 打開多複雜的網頁,加載速度都很快。
此外,Chrome 重新設計了浏覽器界面,弱化浏覽器設計,強化網頁視覺,使用戶能夠在專注于網頁内容。加入了擴展性插件的支持,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定義浏覽器,從實用小功能到硬核玩法,Chrome 既是足夠穩定的浏覽器,也是可以開放的應用商店。
2008 年,Chrome 發布會上,此時的 Google CEO,彼時的 Chrome 團隊領導者桑達爾 · 皮查伊這樣說道:「我們希望同整個社區合作,推動 Web 向前發展。」Chrome 做到了。
快又穩,頁面簡潔現代,又支持更多功能的擴展,以及集成最強大的搜索引擎 Google,這讓 Chrome 迅速開始搶奪浏覽器市場,不思進取的 IE 很快就淪爲了「Chrome 下載器」。
2009 年,Chrome 成爲全年占有率上升幅度最大的網頁浏覽器;2010 年,Chrome 市場占有率超越 Opera 和 Safari;2012 年,Chrome 在全球占有率達到 33%,超越 IE 位居首位,此記錄持續至今。
2023 年 8 月數據,Chrome 的市場占有率是 63.56%|圖源:Statcounter
Chrome 快速普及也離不開它的「遍地開花」,不同于 Safari 多年來依舊沒有走出蘋果,Chrome 一開始的目标就不是建立系統的護城河裏,相反,它追求的就是市場占有率。 2012 年,Android 版 Chrome 正式在 Google Play 發布。第二天,Chrome 推出 iOS 版,Chrome 全面進軍移動平台。如今,從移動端到桌面的主流系統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iOS 上都可以使用 Chrome,用戶隻需要登陸 Google 賬戶,就可以在不同設備上同步書簽、曆史記錄、設置和插件。
在人均不止一個數碼設備的當下,這種開放性打破了生态的壁壘,而豐富的插件商店,也塑造了 Chrome 用戶的使用習慣。
繞不開的 Google
Google、YouTube、Android、Chrome ……這些出現于十幾二十幾年前的産品,至今仍活躍在我們每天的互聯網生活裏,它們領域各異,但又非常有共性:不挑選設備、足夠開放、足夠多的功能、服務大多數、在一個領域做到定義級的體驗。而我們也不難在 Google 其他産品中發現這種共性。
比如 2004 年誕生的 Gmail,對有着五十餘年曆史的 E-mail 來說,它是個「兒童」,但它又在 E-mail 被即時通訊碾壓的時代,靠着設計和服務,在 Google 生态版圖下有着獨特的位置,在當下成了一個萬能賬号,一個「Google ID」般的存在。
高産似 XX 的 Google,用紛繁複雜的産品線罩住了全球用戶|Mixvely
又比如 2005 推出的 Google Maps,Google 串聯起了 Web 技術、衛星圖像、實時數據、導航、移動應用、GIS、API 和人工智能的技術。Google Maps 如今不僅提供了導航和地圖信息,還影響了商業、旅遊、科學、城市規劃等領域。2020 年時,Google Maps 每月活躍用戶超過 10 億人。
還有 Google Translate,從傳統基于規則的自動翻譯,演進到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技術,互譯語種也不斷擴展,這讓 Google Translate 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翻譯工具之一。
Google Drive、Google Docs、Google Photos ……以 Google 爲前綴命名的服務交織在我們的生活裏,這也是我們比起 Alphabet,對 Google 這一「IP」更爲熟悉的原因,從桌面網頁到智能手機,從影音娛樂到工作處理,無論你設備的品牌型号,Google 無處不在。
從 Web1.0 到 Web2.0 過渡的 21 世紀頭一個十年,谷歌用一種近乎少年氣的沖動和創造力,不斷解決「www」時代遺留下來的難題,改造着人們接入互聯網的方式,其技術至上的作風和「不作惡」的理念,讓它成爲年輕人心目中那個最酷的公司,沒有之一。
頭圖來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