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橙财經,作者丨易辰,編輯丨六子
自 8 月起,短劇這把火,燒到了中老年人群體。" 國産短劇已經瘋了 " 等話題頻登熱搜。以中老年人婚姻、家庭、事業奮鬥等爲主題的短劇,迅速成爲新的流量焦點。
中老年劇在短劇榜單中紛紛 " 屠榜 "。如《閃婚老伴是豪門》《閃婚五十歲》《老炮兒之上陣父子兵》等作品備受矚目。然而,這股熱潮背後卻暗藏危機,中老年人正成爲資本圍獵的對象,面臨着被套路消費的嚴峻現實。短劇行業的這片 " 流量藍海 ",實則暗流湧動,需引起高度警惕。
如 C 先生向青橙财經訴苦到 " 連續幾個月都是 7、8 千,我媽都不知道花了這麽多!"、" 文字遊戲給這些商家玩明白了!" ……
C 先生表示,自己在成都工作,偶爾才回家一趟,結果發現自己母親微信有很多短劇小程序支付記錄,金額大部分在 9.9、19.9、39.9 不等,綜合下來一個月就有 7 千多!換算下來,每一集價格高到離譜,不僅如此,C 先生母親開通部分小程序年度大會員後,依然有短劇單獨收費情況。
V 女士的父親則直接被引流到不知名小程序充錢,剛看 20 多集就被提醒再次充值,客服稱原因是誤觸了短劇第二部,收費标準不一樣 ......
短劇收費亂象叢生,社交平台搜索 " 短劇、父母、充錢 " 字眼,充斥着大量吐槽短劇收費坑騙父母的發帖。在黑貓投訴平台,搜索 " 短劇 " 就有近 1700 條投訴,包含自動扣費、宣傳不實、難以提現、無法退款等問題。
* 圖一青橙作者調研 / 圖二小紅書 / 圖三黑貓投訴平台
01 「短劇圍獵銀發父母」
首先是存量市場。中國影視行業發展曆史中,并不缺乏中老年題材的優秀劇集,《金婚》《闖關東》《俺娘田小草》《父母愛情》都是中老年喜聞樂見劇集的代表。
這些劇集的制播主力多是傳統電視台。長視頻平台崛起後,電視劇盈利模式趨向于劇集貼片或植入廣告,消費目标多指向年輕人,反向刺激了年輕人劇集的生産,中老年觀衆的作品需求一度被忽視。
近幾年興起的短劇一開始也将用戶群體定位爲年輕一代,如《無雙》《化龍》等。編劇花卷向媒體坦言 " 今年春節之後,這些短劇的主要付費人群發生了變化,40-60 歲中老年成爲主要的付費用戶。"
* 圖源 DataEye 短劇熱力榜
8 月底,聽花島《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連續五日霸榜第一,抖音話題量超 23 億。聽花島提供的數據顯示,《閃婚老伴是豪門》在小程序投流付費的用戶畫像中,有 60%到 70%是男性,年齡主要在 41 歲到 50 歲之間,50 歲以上也有不少。
總體來說,付費人群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而且中老年人" 不會尋找盜版,隻會點擊付款 "。随後多部中老年類型短劇的觀看效應和商業收益,得到了充分的市場認證,刺激行内更多創作者,将目光分一部分到這個市場。
《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報告》顯示,50 歲之後,中老年人開始人生新階段,重新關注自己。對自我關注度的回歸是影響中老年群體消費力的重要因素,在這個維度上,中老年群體在文娛上的消費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 50 歲以上的銀發人群規模達到 3.2 億人,全網滲透率達到 26.5%。自 2023 年 3 月至 2024 年 3 月,這部分人群的平均互聯網使用時間達到了 135.4 小時,同比增長了 5.2%。刷短視頻、看短劇和直播成爲他們的娛樂方式之一。
也就是說,中老年内容消費市場是一個過去很少曝光,卻極爲賺錢的藍海。短劇行業做起了這塊蛋糕。
有市場,商家就會逐利,逐利就會産生亂象。
短劇收費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訂閱制收費模式,用戶可以選擇按月、季度、年支付一定費用,以獲取觀看權限。二是按次收費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用戶可以按照觀看劇集的集數進行付費,通常是在觀看前支付費用來解鎖特定的劇集。例如有的平台采取 "0.9 元解鎖一集 " 或 "9.9 元解鎖整部劇 " 的收費方式。三是廣告收入模式,短劇運營者以在劇中插播廣告來獲取收入,看了廣告的消費者不需要繳費觀劇。
但實際情況可沒這麽簡單。
"這些短劇應用中沒有充值說明,也沒寫怎麽收費,甚至付款頁面截圖會跳出‘當前頁面涉及隐私内容,不允許截屏’字樣,無法保留消費記錄。" 不止一位受訪者向青橙财經吐槽," 它們先在各大短視頻平台推薦,然後跳轉微信小程序。付費後,小程序還會拉群。"
短劇将目标用戶引流到自己的平台,接着就是一環又一環的消費騙局:劇集收費标準不一、0.9 元解鎖下集默認勾選自動付費、年卡充值後新劇單獨收費、廣告跳轉其他劇再次收費、9.9 解鎖劇情卻隻是解鎖部分片花 ......
無良商家吃準中老年人不懂網絡套路,不熟悉電子支付,不懂如何關閉服務等弱點大肆斂财。
* 圖源青橙财經作者調研
短劇商業模式是這一切套路的原罪。
短劇行業是個香饽饽,競争激烈,其盈利模式利用消費者沖動消費的心理,根本沒時間、也不願意在解釋付費條款、完善售後服務機制上下功夫,付費機制隻追求一個 " 快 ",快到你還沒反應,你已經掏空錢袋。
另一方面與行業發展整體情況有關。如今的長視頻、短視頻作爲較成熟的運營模式,都有相對完善的投訴機制。而短劇整體還沒有發展出規範的行業規則和監管規則,很多平台沒有将短劇的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缺少對短劇收款方的資質審核。
目前,爲了躲避審查,不少短劇在小程序上線,小程序的監管更爲寬松,主要是主體驗證、資格審核,确保業務合法性等初步驗證審核。據青橙财經了解,不少中老年人都是在小程序上栽了跟頭,投訴無門。
02 「短劇對 " 父母 " 愛的深沉」
" 婚姻不幸福的中老年女性可能在這部劇中找到了未完成的夢想,她們希望離異後也可以安穩幸福。30 歲之後的人很需要看這種‘不管什麽年紀都依然被愛着’的故事。"
《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女主 " 石小秀 " 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這就是中年人的戀愛,不是激情的,而是細水長流的。"
從事男頻短劇的業内人士也坦言,以前拍短劇沒什麽講究,能讓觀衆 " 爽 " 就行,但中老年短劇更講究情緒合理性。
放大情緒表達,内容大于制作。短劇的内容風格正好契合中老年用戶痛點,他們不在意畫面多麽精緻、看不懂拍攝手法多麽高級,但他們愛看家長裏短、相親閃婚、廣場舞之争,愛看男主雙重身份,女主委曲求全爲家庭奉獻 ......
中老年用戶有巨大的情感需求,而短劇恰好就是在 " 賣情緒 "。加上短劇每一集一二分鍾,一分鍾一個反轉,兩分鍾一個鈎子,高情感輸出和節奏技巧讓父母欲罷不能。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短劇裏,站在 C 位的是中老年。現在很多電視劇對老年角色塑造固化——照顧孩子、嚼舌根、瞎折騰 , 短劇裏,他們有愛情,有事業,有人格魅力,花甲之年的大叔能志在千裏,一生付出的大媽能得到偏愛 ...... 有錢有閑有時間有夢可做,短劇是中老年人的 " 迪士尼 "。
聽花島編劇花卷對此還有自己的想法:" 老年短劇一定不能隻是‘主角的年齡變大了’這麽簡單,不能把年輕人的劇生搬硬套到老年短劇裏。老年人和年輕人最大的差異是他們痛點的差别。中國社會老年人的一大痛點就是子女,要把他們的痛點做紮實,真誠地做内容。"
但也有些短劇開始劍走偏鋒。
27 歲的霸道總裁愛上 45 歲的保潔阿姨,而且這位保潔阿姨還是總裁父親的初戀、母親的情敵;一夜之間懷孕,閃婚嫁給老伴後被寵上天;甚至還有 50 歲的保潔阿姨懷上了 20 歲霸總的孩子……
荒誕不經的劇情、明顯缺乏邏輯、粗暴庸俗内容,引起網友的反感和諷刺。加上短劇嚴重的收費亂象,互聯網上的中老年人好像成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短劇項目組晝夜揮動鐮刀,這個秋天碩果頗豐。
03 「如何破解 " 老年人困境 "」
自從去年以來,廣電總局持續開展網絡短劇治理工作,針對部分内容呈現低俗同質化的問題,下線了兩萬多部短劇。
廣電副局長表示,目前短劇發展勢頭高,要放水養魚、常态監管。6 月 1 日起,廣電總局正式明确短劇施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短劇不得上網傳播,正式宣告短劇行業進入 " 強監管 " 時代。短劇 " 野蠻生長 ",相關整改正在路上。
此外,平台方面,抖音、快手、微信平台今年先後公布了微短劇備案細則。各大播放、投流平台将收費标準整齊劃一地确定下來,大力增強告知義務,完善好自動續費機制。最好是在短劇剛剛開啓備案之時,就清清楚楚地确定好具體的收費方式、标準以及上限等關鍵信息,讓我們的父母在追短劇的過程中的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踏踏實實。
從短劇圍獵中老年父母這個切面,其實可以窺探到銀發經濟的巨大潛力。
* 圖源小紅書
學習、遊戲、社交、内容付費等等年輕人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中老年入場,社交平台湧現出一批 "85 歲的硬核骨灰級玩家 "、"84 歲挑燈夜戰剪視頻的外婆 "、" 六十歲姐姐玩任天堂 NS"......
他們不僅是消費者,還是内容生産者,在某短視頻平台上,超過四分之一的景物攝影内容都是中老年群體創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到 2023 年,全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已達到 2.96 億人,占全國人口的 21.1%,按照聯合國相關劃分标準,我們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這意味着,未來,夕陽産業就是朝陽産業,中老年群體是互聯網未來一大增量,但對于這一市場的挖掘,整個社會要更加警惕。目前許多平台在國家相關部門的要求下,都設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也有針對未成年人大額消費的退費規則和流程,但對于老年人群體的保護卻明顯不足。而且從現實來看,部分老年人對抗網絡誘惑的能力,對于套路的鑒别力和警覺心,防範沉迷的自律能力,其實都并不比未成年人強多少。因此,加強老年人網絡安全教育,建立有效的 " 防沉迷 " 機制,已是迫在眉睫。
一方面,中老年人有着情感、理财、養生、娛樂等旺盛需求,另一方面他們不熟悉互聯網付費陷阱,更容易淪爲 " 數字難民 ",互聯網産品适老化過程中對中老年更精準的收割已經初見苗頭。
有中老年題材短劇圍獵父母,就會有中老年題材遊戲、中老年題材交友軟件圍獵父母,而父母們要想沖破圍獵,就需要公權力出手監管,需要子女的 " 數字反哺 ",需要社會更多的責任心、耐心和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