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價格漲瘋了,今年上半年迎來 " 數十年未有 " 的普漲行情:
超過 200 個常規中藥材品種比一年前漲價 50%+,100 多個常規品種價格比去年同期直接翻倍!
當歸和甘草的價格漲幅更是分别達到了 321% 和 267%!
牛黃價格也同比漲了 118%,怪不得以它爲原料的片仔癀今年趁機啓動了 20 年來的第 20 次漲價。
宣布漲價後,片仔癀幾任董事長接連被查或辭職。新任董事長還是個在漳州紀委幹了十年的人。
這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更是給這輪漲價蒙上了吊詭的色彩。
中藥一直是周期性很強的行業,但這輪漲價并不是因爲藥材供不應求引發的。
背後夾雜着政策與資本的博弈,意外成了洞察當前宏觀經濟的一個窗口。
今天,我就來給你們講講這個千絲萬縷的有趣故事。
一
按照曆史規律,6-7 月一直是藥材市場的淡季。
但今年這個規律被徹底打破了。
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7 月 24 日,中藥材綜合 200 指數爲 3587.65,比三個月前的 4 月 24 日的 3126.34 上漲了 14.8%,比一年前大漲了 35%。
這個綜合指數從今年開始急劇拉升,從下圖可以看出,上半年的月度漲幅一個比一個誇張,就連淡季 6 月的價格漲幅都達到了 32%。
具體來看,漲得最兇的藥材主要是兩類: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藥材和藥食同源的康養性藥材。
比如當歸,以前一個藥方開 20 克隻要兩塊錢,現在已經漲價到 8 到 10 元。
調理脾胃的白術、清熱解毒的黃連等多種中藥材,也都創造了自己的曆史高價紀錄。
不少老中醫抱怨," 已經沒辦法給患者開藥了。"
藥材價格一天一個價,批發商們發現,身邊無論是做美甲的還是做投資的都湧進來買藥材囤着,有人在一周内就賺了幾萬元。
中藥材價格的異動引發了行業協會的關注。7 月 8 日,中國中藥協會發出《倡議書》," 科學、合理制定中藥材原料采購計劃,及時調整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産計劃。"
随着市場協會調查介入和外界輿論的發酵,部分中藥材品種的價格已經掉頭向下。
但這波罕見的中藥材漲價行情依然迷霧重重。有市場人士發出疑問:
" 現在既沒有疫情,又是交易淡季,哪來那麽多市場需求?"
二
這輪漲價的背後,是政策與資本的大博弈。
事情還要從 7 個月前講起。
當時,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下遊中成藥的需求暴增,國家也明确鼓勵中醫藥治療,還提出要 " 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 "。
種種信息推波助瀾,眼看着種植中藥材終于要開始賺大錢了,農民們開始積極地擴産。
安徽亳州是中國兩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上半年中藥材成了這裏農村地裏的香饽饽。
地租漲到 2700 元一畝,比去年漲了 17%。
現在基本上,農民隻要聽說種藥材,每畝的地租起步就是 1200 元;但如果說種糧食,一般每畝租金才七八百塊錢。
證券時報報道指出,當地農民們表示 " 現在選地都要預付農戶 50% 以上的定金,後續即便市場價格出現下滑,定金也不退。而之前預付款一般隻需要 10%。"
這火爆程度,堪比人們在大城市裏搶房啊!
然而,奇怪的點就在這裏。
照理說,如此瘋狂地擴産,藥材不應該産能過剩,然後供過于求,拉低價格嗎?爲何結果截然相反?
核心在于,看到市場機會的,除了藥農還有各種各樣的熱錢。
爲了推動經濟複蘇,上半年央行多次寬松,多地也都出台了刺激樓市、新能源汽車和文旅消費的政策,但結果未達預期。
這就導緻大量的面臨 " 資産荒 " 的民間熱錢不知道該投向哪裏,最終盯上了還有爲數不多的賺錢機會的中藥材行業。就連三七、茯苓這種明顯供過于求的品種價格都被炒了起來。
政策的支持,加上中藥材本來就是中醫和大健康産業的基礎,而且品種多、交易量小、行業仍然缺乏有效的保供穩價手段,囤積貨源、炒作價格的行爲其實在中藥材行業一直十分普遍。
一些有資金實力的中藥企業和一些藥材産地實力經銷商,會依據中藥材的價格周期規律,綜合根據天氣、人氣、庫存、資金等因素,對這些藥材囤貨炒作,拉高市場價格,達到心理預期價格後進行抛售。
一個最爲明顯的信号是,一般的中藥材市場周邊都有很多大型冷庫,目前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周邊倉庫基本都是滿倉狀态,且出倉的藥材很少。這說明不是因爲藥材産量變少了導緻價格上漲,而是庫存爆炸,流通量變少了。
雖然藥材價格普漲,但實際交易量是萎縮的。
大資本一般先瞄準那些本來就因爲各種因素而減産的品種,提前掃貨囤積,讓市場上可流通的這些品種數量進一步減少。
這樣看起來就好像各方都把貨買走了,一片繁榮的樣子,但實際并沒有提貨。
價格随之水漲船高,一天一個價。可能今天買十萬塊錢的貨,過兩天放出去,就能賺個幾千塊錢。
最誇張的時候,連那些知道消息的清潔工都會拿錢砸進來,買藥囤着。
疫情三年,藥企庫存普遍空虛,無論是供應商還是藥企,現在利潤率非常低,通過這種囤貨把價格炒起來,然後再把原料賣出去或者轉換的産品賣出去,是獲利最大的一種方式。
但今年出現這種突破曆史規律的漲價潮,說明除了原有的炒作熱錢,還有藥材圈外的大資本在操盤。
中新經緯的報道指出,圈外資金采取了 " 老鼠倉 " 與加杠杆。所謂的 " 老鼠倉 " 就是到處建倉,壟斷貨源,躲避消息流通,由此難以獲取真實身份與信息。加杠杆就是将冷庫中的貨,加好幾倍杠杆,将自己的錢拿去抵押,然後融資之後再來買貨。
但無論是大藥企和供銷商在炒作,還是圈外遊資的狙擊,都不是第一次這樣玩了。
十幾年前,中藥材價格也曾經曆過一輪暴漲。
2010 年,中國 537 種中藥材共有 84% 漲價,漲幅從 10% 到 400% 不等。
當時正好是金融危機後的複蘇階段,熱錢很多。有市場人士表示,除了西南幹旱的影響,部分樓市資金已經進入藥材市場炒作。
當年發改委更是找到了實錘,表示中藥材價格出現非正常暴漲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業蓄意囤積使然,還專門點名了康美藥業,其在 2009 年進行大量囤貨,購入的三七占到市場總額 20% 以上。
而在那之後,更誇張的事情發生了。
2010~2022 年的十三年裏,雲南先後上演過石斛、瑪卡、重樓、辣木、附子、金鐵鎖、紫金龍、雪上一支蒿、白及、百部、滇黃精、金果榄、山慈菇等十三個價格高開低走的種植好戲。
一年一個,每一個品種都像一陣龍卷風,把藥農耍得團團轉,然後資金集中到一貫高價炒作種子種苗的少數人手中,這些人繼而又把這些可以撬動市場的資本不斷反複投向中藥材産業,形成惡性循環。
中國的中藥材行業供求早已失衡。炒作年年有,隻是今年特别狂。
三
把中醫藥做成暴利生意的,還有日本人。
中藥在日本被叫做漢方藥。中醫在 5 到 6 世紀傳入日本後就逐漸演化成了日本的傳統醫學,且發展至今。
全球最大的漢方藥企業日本津村,幾個月前剛花了 49 億日元買下了中國藥企紫光辰濟。
這是一家擁有 115 年曆史的老牌藥企。紫光辰濟誕生于 1918 年的 " 達興堂 " 藥房,1958 年公私合營的時候創建了國營寶雞制藥廠。公司曆經 60 多年的變革發展,如今擁有膠囊劑、片劑、顆粒劑、丸劑、口服液劑、糖漿劑等九大劑型 15 條生産線和 158 個國藥準字号産品,其中國家基本藥物 44 種。
百年藥企輕輕松松拱手易主,你說是缺錢吧,紫光辰濟這幾年才在寶雞高新區投資 5 億元建了一個醫藥生産基地;你說是賣給大公司謀求發展吧,爲什麽偏偏是日本企業?
反過來看,津村這幾年在中國收購藥企的動作也不少。
2020 年 3 月,平安津村宣布,收購天津盛實百草中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易總額爲 12 億人民币。盛實百草是中藥飲片生産經營的行業龍頭。
2022 年 8 月,主營中成藥的健民集團發布公告:全資子公司将與平安津村合作建立一家新公司 " 津村健民制藥有限公司 "。
2023 年 3 月,津村制藥增資天津中藥産業基地項目。
津村現任社長加藤照和甚至說:" 力争在中國市場成爲最有名的中藥品牌。"
加藤口出狂言的底氣,恰恰是來自中國消費者給的信任。
目前日本 6 萬家藥店中,經營漢方制劑的達 80% 以上,在藥局、藥妝店的顯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漢方藥。
幾乎每個中國遊客到了日本,都一定會在藥妝店大買特買,救心丸、清肺湯、真武湯 …… 給親友代購各種各樣的漢方藥和漢方護膚品。
這是因爲,日本漢方藥一直給人一種質量十分過硬的印象。每批中藥材都要追本溯源;最少檢驗 200 多項安全指标,甚至每個藥方都有明确的檢測标準;還立法對漢方藥進行保護。
2012 年,日本頒布了《生藥及漢方生藥制劑制造與品質管理相關基準》,自草藥生長階段就進行嚴格把控,如草藥重金屬、農藥等,在生産流程制定技術标準,從生藥切割、提取分離、濃縮等步驟保證質量。
津村也靠着售賣漢方藥賺得盆滿缽滿。截至 2023 年 3 月末,津村株式會社銷售額達 1400 億日元,其中醫療用漢方制劑市場份額就達到 83.2%。
明明是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中藥材,如今在國内成了遊資狙擊的目标,在海外成了養活數千名員工的鐵飯碗,着實令人唏噓。
資本是逐利的。
别看今年價格被炒上天,前幾年藥材價格低到農民朋友們都是含淚賤賣。
說到底,這門生意仍然太脆弱,機械化水平不高,種植戶個體化、老齡化,利潤率不高,受自然災害影響大,種苗資源不足 …… 都是亟待改革解決的問題。
一次罕見的藥材漲價潮,揭開了經濟微觀運行的一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