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曆時十年、暢想着重構人類大腦遠大夢想的歐洲" 人類大腦計劃 "(Human Brain Project,HBP)即将落下帷幕。
這十年裏,歐盟爲這個計劃資助了 6 億歐元。
歐洲 " 腦計劃 " 官網,宏大的目标已經變爲科學設施與平台的搭建
類似的,與歐盟 " 腦計劃 " 一同在 2013 年開始的,還有美國的" 創新性神經技術大腦研究 " 計劃(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BRAIN),他們的投入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截至 2022 年已投入至少 24 億美元,預計到 2027 年将投入 66 億美元;
美國 " 腦計劃 " 官網,口号是 " 拓寬對大腦的理解 "
不僅如此,日本 2014 年開始的" 綜合神經技術用于疾病研究的腦圖譜 " 計劃(brain mapping by integrated neurotechnologies for disease studies,BRAIN/MINDS)投入 3.65 億美元,嘗試解析狨猴的大腦結構。
日本 " 腦計劃 " 官網,通過狨猴神經網絡了解人類大腦與相關疾病
陸陸續續的,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也紛紛推出了自家的 " 腦計劃 ",資助的金額也絕對不比其他國家少。
2021 年,中國科技部發布《科技創新 2030-"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 重大項目 2021 年度項目申報指南》,預示着中國 " 腦計劃 " 的啓動,首批撥款預算高達 32 億元,整體規劃預計在百億到千億的級别。
中國 " 腦計劃 " 的整體布局 | 圖源:陸林等,2022.
爲什麽研究腦子要砸這麽多錢?各個國家研究都是圖什麽?而這些研究做出了什麽成果呢?我們不妨借着歐洲 " 腦計劃 " 的落幕,展開聊聊我們最可能關心的 " 腦計劃 " 問題。
(以下爲便于理解,均與 xx 國 " 腦計劃 " 指代各國的 " 腦計劃 ")
不同國家一個又一個的 " 腦計劃 " 推出,投入的經費也一個比一個誇張。難道這會成爲一種 " 軍備競賽 " 式的比拼嗎——誰花的錢更多,砸出更豐富的研究成果,就會是勝利?
如果單看經費和科研成果,那可能就是美國的大勝利了 | 圖源:Nature 雜志
我們不能排除這其中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縱觀不同國家的腦計劃,就會發現大家其實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 美國 " 腦計劃 " 側重于技術的快速發展,比如當下神經科學最需要的單細胞、成像、示蹤等等技術,再以技術發展推動科學問題解決;
• 歐洲 " 腦計劃 " 側重于圖譜的構建、大腦的模拟和大數據的彙總,希望以此解決複雜的腦科學問題,比如認知、神經模型、人腦原理;
• 日本 " 腦計劃 " 幾乎以狨猴的腦結構、基因表達、神經連接爲導向,希望以此基礎來解決科學與疾病的問題;
• 中國 " 腦計劃 "(如上文圖)則優先用有限的經費和現有的猕猴資源,解決最關鍵、迫切的科學問題——疾病和類腦智能;
• ……
至于大家的選擇、方向誰對誰錯,現在顯然沒有定論,各個國家的腦計劃之間也有溝通交流,避免出現太多的重複性工作(但顯然重複性工作不可避免)。但是,其實可以看到幾乎全部 " 腦計劃 " 希望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納爲三個: 從科學、到疾病,再到智能。
這三個大問題,哪個都不好解決。
科學:從大科學再聚焦到小問題
神經科學其實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不同的神經科學研究者也會有 " 隔行如隔山 " 的感覺——不同的感覺、不同的行爲、不同的神經環路、不同的神經發育。不同的研究者會提出各式各樣不同的問題,而腦計劃想要解決這些多樣的問題,就會形成一個趨勢——大科學爲導向。
從大腦中全部細胞的類型、功能,到每個細胞裏的基因表達,再到不同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各個國家的腦計劃都是通過所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表觀組學、連接組學這些 " 組學 " 的方法,從整體出發解析,之後再計劃以此爲踏闆,挖掘具體的問題。
比如美國 " 腦計劃 " 數年來發表的小鼠、人類、猕猴腦圖譜;
比如歐洲 " 腦計劃 " 執着的人類大腦多層次數據;
比如日本 " 腦計劃 " 對狨猴的全方面解析;
比如中國 " 腦計劃 " 剛剛發表的猕猴全腦細胞圖譜。
這些研究工作大而廣,目的不是解決科學問題,而是爲各自 " 腦計劃 " 的發展打個基石,之後大家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用不同的技術去研究發展其他科學問題。
但是這個大科學的基石,不那麽好打。時至今日,可能也沒人敢說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解析清楚大腦裏每一個細胞,每一段連接是什麽樣的。
疾病:如何讓大家不僅活得長,還活得好
而在衆多科學問題中,最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就是健康與疾病。
我們知道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是危及老年健康最可怕的幾種疾病,但是不少精神疾病卻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意識與認知,大部分都與大腦有關。
比如經常在老年人中出現的阿爾茲海默症,過去常用的一個含貶義的名稱是 " 老年癡呆症 ",其實也是一個在神經科學上目前無解的疾病,也是目前各國腦計劃中最關注的疾病之一。
比如如今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不少人出現抑郁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其實往往也和某些神經回路有着直接的關系。
比如很多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無法與身邊的同齡人交流,患有自閉症,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神經遺傳疾病,現有的研究正在從基因組與基因表達的層面進一步挖掘關鍵的緻病機制
日本與中國 " 腦計劃 " 将通過基因編輯手段構建精神疾病相關的狨猴 / 猕猴疾病模型 | 圖源:Nature 雜志
此外還有各類罕見病、遺傳病,比如智力障礙、各類癫痫相關疾病、小頭症等等,都與大腦息息相關。但也正是因爲與大腦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能對大腦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就無法解答這些疾病的原因,這些精神疾病也大多是暫時無法徹底根治的疾病。
智能:人類大腦的智能是否有盡頭
另一個終極命題,則和最近大火的人工智能息息相關——可惜人工智能的出現并不是來自腦科學的創新。
最初歐洲 " 腦計劃 " 的前身,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學院創立的 " 藍腦計劃 ",其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計算機模拟一個數字版的哺乳動物(比如小鼠)大腦。雖然他們模拟了上千萬個細胞的連接,也發現其中出現了一定的信号,但是其意義如何,衆說紛纭。
導演 Noah Hutton 的紀錄片《In Silico》揭示了藍腦計劃和歐洲腦計劃幕後一些矛盾,也是真實存在于各個大科學項目中的問題 | 圖源:Sandbox Films
而在中國 " 腦計劃 " 也希望借助對神經的豐富連接和不同腦區功能的劃分作爲切入點,嘗試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設計上進行更好的優化,至于結果如何,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事實上,人類的智慧來源于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換句話說,它是從一個原始大腦反複叠代産生的結果,那就意味着其中除了精妙的結構之外,肯定也存在缺陷(比如我們現在遠遠不如人工智能的一些能力),也肯定存在不少冗餘的結構。
因此從大腦本身出發,真的會是更好的人工智能未來嗎?這個争論可能短時間不會有回答。
科學問題,疾病機制,人工智能,這些問題當然很重要,但是也很宏大難以解決——其實概念早在幾十年前都已經提出,但是一直沒有進展。
這也是爲什麽需要設立上百億的 " 腦計劃 " 來嘗試解決這些難題。但真的就能順利解決嗎?
有限的經費,無限的問題
在剛剛提到的三個問題的基礎上,其實從中可以衍生出無數的科學問題,而每個科學問題的提出者都會堅持自己所關注的問題是最重要的——那如何分配有限的資金到急需優先解決的科學問題上,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 " 腦計劃 " 選擇了用大量的經費優先提升技術水平,再用技術反哺問題的解決;中國與日本則是關注到各自所擁有的動物資源,努力從猕猴和狨猴上來解決複雜的神經問題……
歐洲 " 腦計劃 ",則是那個做出 " 反面教材 " 的案例。
大科學的團隊管理困難重重
歐洲腦計劃在 2013 年提出後,迅速讓當時正在領導 " 藍腦計劃 " 的亨利 · 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來主持。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
亨利 · 馬克拉姆(Henry Markram)| 圖源:Wikipedia
僅僅在項目啓動九個月後,腦計劃中成員就聯名給提供資金支持的歐盟委員會寫了一封公開信,呼籲應該重新考慮歐洲 " 腦計劃 " 的實施問題。
問題出在了哪? 主要原因就在于馬克拉姆覺得自己研究的問題最爲重要。歐洲 " 腦計劃 " 最初是由兩個大的領域結合而成——一個是神經科學啓發計算開發的跨學科領域,另一個則是馬克拉姆領導的 " 藍腦計劃 " 的模拟計算領域
但是馬克拉姆不僅把大量的 " 腦計劃 " 經費用在了模拟大腦計算和數據存儲上,甚至要把和認知神經相關的 18 個實驗室的研究全部砍掉,這就引起了大批研究者的不滿,不少反對者也認爲在不知道大腦連接方式的情況下就模拟大腦,沒有意義。
2015 年,在歐盟委員會的審查下,馬克拉姆的三人執行委員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由 22 人組成的新的執行委員會。而這也是最終今年歐洲 " 腦計劃 " 結束後,整個項目的成果看起來也有些 " 支離破碎 " 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中國 " 腦計劃 " 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現階段的設計确實是我們最關注的問題嗎?花費大量精力去解析猕猴的腦圖譜和神經連接圖譜,是真正關鍵的問題嗎?在開始之初,這些争論在各個國内神經領域專家間想必也有發生,但是情況如何,未來又如何,我們隻能報以期待了。
技術發展何時可以解決問題?
而除了科學家間的協調,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于技術是否成熟。以各國 " 腦計劃 " 最關心的連接組學爲例,解析了神經元的連接,就能破解大腦功能的各種關鍵問題,但是事情遠遠沒那麽順利。
最早的方法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來檢驗大腦中的結構,但這類成像的精度有限,也難以複現大腦連接的信息。
部分歐洲科學家的思路,是利用電子顯微鏡成像的方式解析,但這就帶來了海量的數據計算問題—— 1 立方厘米的空間的電子顯微鏡圖像,計算起來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而人類大腦,大約由 1500 立方厘米左右。
目前利用電子顯微鏡重構的唯一一個動物成年大腦——果蠅的大腦 | 圖源:Dorkenwald S, et al. 2023
中國科學家提出的解決思路是利用高分辨率的熒光示蹤成像技術 fMOST,以達到 1 微米分辨率的成像精度——但是因爲熒光示蹤能标記的神經元有限,這就意味着要标記全腦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就需要巨量的實驗動物和海量的成本。
fMOST 成像原理圖
除此之外,背後的技術穩定、海量數據的存儲、分析等等問題都在等待着科學家們解決,這也是各國 " 腦計劃 " 正在努力突破的問題之一。
不同于過去的阿波羅計劃或者曼哈頓計劃,登月成功或者原子彈爆炸,就能說明計劃的成功,腦計劃展示出來的恰恰是生命科學的特征——高度複雜的系統、極度依賴于新技術以及多樣且無止盡的科學問題。
簡單總結,想要解決腦科學的關鍵問題,道還遠着。
參考文獻:
• 陸林 , 劉曉星 , 袁凱 . 中國腦科學計劃進展 [ J ]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 Health Sciences ) , 2022, 54 ( 5 ) : 791.
• Abbott A. How the world's biggest brain maps could transform neuroscience [ J ] . Nature, 2021, 598 ( 7879 ) : 22-25.
• Naddaf M. Europe spent € 600 million to recreate the human brain in a computer. How did it go? [ J ] . Nature, 2023, 620 ( 7975 ) : 718-720.
• Amunts K, Ebell C, Muller J, et al. The human brain project: creating a European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o decode the human brain [ J ] . Neuron, 2016, 92 ( 3 ) : 574-581.
• 朱麗君 , 朱元貴 , 曹河圻 , 等 . 全球腦研究計劃與展望 [ J ] . 中國科學基金 , 2013, 27 ( 6 ) : 359-362.
• Martin C L, Chun M. The BRAIN initiative: building, strengthening, and sustaining [ J ] . Neuron, 2016, 92 ( 3 ) : 570-573.
• Poo M, Du J, Ip N Y, et al. China brain project: basic neuroscience, brain diseases, and brain-inspired computing [ J ] . Neuron, 2016, 92 ( 3 ) : 591-596.
• Okano H, Sasaki E, Yamamori T, et al. Brain/MINDS: a Japanese national brain project for marmoset neuroscience [ J ] . Neuron, 2016, 92 ( 3 ) : 582-590.
• Koch C, Jones A. Big science, team science, and open science for neuroscience [ J ] . Neuron, 2016, 92 ( 3 ) : 612-616.
• Abbott A. Documentary follows implosion of billion-euro brain project [ J ] . Nature, 2020, 588 ( 7837 ) : 215-217.
• Dorkenwald S, Matsliah A, Sterling A R, et al. Neuronal wiring diagram of an adult brain [ J ] . bioRxiv, 2023: 2023.06. 27.54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