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單仁行 Author 單仁說
編者按: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底蘊,更是底氣。20 世紀中期以後,日本企業就是這樣挑戰美國企業的,它們将企業文化化作一個個重量級産品,讓很多沾沾自喜的美國企業措手不及。如果我們敢于确信自己的文化,并把文化轉化為行動,就可以一點一點成長,以小搏大。
作者:單仁說
編輯:可安 / 美編:高婉珍
來源:單仁行(ID:shanrenxing-01)
01
這幾天,我在重溫幾本管理學著作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幾十年來,戰略被認為是企業經營的重要目标,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達成戰略而存在。
特别是在 1970 年,布魯斯提出了著名 " 波士頓矩陣 ",根據市場增長率和占有率,把不同的市場分成了四類,給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成為企業制定戰略的首要分析工具。
到了 1980 年,邁克爾 · 波特所寫的《競争戰略》,提出了 5 力模型和三大競争戰略,奠定了戰略咨詢的基礎。
"
他對戰略下了一個定義:" 戰略就是尋找一種獨特的競争方式,為客戶創造不同類型的價值,使公司能夠繁榮發展,獲得可持續的穩定盈利。"
"
在戰略成為核心之後,所有公司都會去思考自己為了達成戰略目标的商業變量:市場選擇、産品、價格、成本、銷售、推廣各個環節。
在設定好了總變量之後,從産品設計到工程再到制造,每個環節都要緻力于降低成本,讓産品的價格更有競争力,或者是給産品添加獨特的功能,讓顧客最終願意選擇自己,而不是對手。
這些理論和模型都成為了寶貴的經營寶典,一直流傳到今天,我們也在單仁行上分析過。
但是,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全面崛起,對美國乃至歐洲的企業形成了挑戰。
不管是豐田,還是尼康都在汽車和半導體領域擊敗了曾經的巨頭,日本威脅論的聲音越來越大,這個場景就有點類似于現在的中國。
但是,很多歐美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大師還是不明白,日本企業還是學的我們,怎麼就亂拳打死了老師傅?
于是,在一步步挖掘下,人們注意到了一個從未被重視的 " 變量 ":
日本企業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他們在管理和經營上的不同表現,從而影響了最終的業績結果。
終于當 " 企業文化 " 被提煉出來後,一切才剛剛有了不同。
人們開始想起 " 大師中的大師 " 彼得德魯克的一段話:
"
" 人,才是組織中最寶貴的資源,管理者的職責既包括推動員工去執行,也包括給他們自由空間去發揮,沒有良好的文化,文化就會把戰略當早餐一樣吃掉。"
"
之後的企業開始努力了解員工的深層動機,深入研究人們在組織環境中如何驅動自己完成工作。
但是,也有人在思考,文化和戰略哪個更重要呢?
02
在我看來,戰略和文化對于所有企業來說,都同等重要,戰略是文化,文化即戰略。
在戰略之下的是企業的硬實力,比如我們的産品設計、研發投入、營銷推廣,現金流,我們對顧客的價值主張,我們去實現它的路徑和方法。
在文化之下的是企業的軟實力,主要與人相關,我們的管理者有足夠的領導力嗎?我們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是不是正确的?能不能影響和指導員工的行為?
戰略可以統領和整合企業本身具備的硬實力,知道我要去的方向;文化是管理企業行為的軟變量,在去到方向的路途上提供動力。
隻有當二者合在一起,互相搭配,才能保證企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夠持續盈利。
如果我們隻依靠其中一個,比說我隻關注戰略,就好像我去參加一場足球比賽,我相信隻要有一雙好球鞋,一個好腳法,我不需要别的隊員就能赢得比賽一樣。
如果我隻關心文化,沒有具體的目标和資源,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領導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同時依靠戰略和文化兩種工具。
當然,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來說,更多的是缺失文化。
03
在我過去的職業生涯裡,我清楚的記得一些來上我們課的學員企業,他們的技術、産品其實很不錯,戰略規劃也沒問題。
但就是怎麼做都做不起來,做不大,即使我派了專家團隊幫扶,效果還是不大。
于是,我自己去走訪,才發現一個問題,這些企業缺少文化的程度之高,都讓我覺得驚訝。
老闆視員工為工具,員工視老闆如仇寇,團隊成員流失率很高,幾乎沒有人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和創造力。
這些都讓他們難以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什麼事一開始定的好好的,每到最後往往是功敗垂成。
但我去跟他們去聊到 " 文化 " 的時候,他們還很奇怪,我們有文化啊,牆上貼着的就是我們的企業文化。
事實上,當我們去審視一家企業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這些标語、口号都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
文化是什麼?
對我們大多數企業來說,文化确實很難被定義,它就像重力一樣,我們看不到它,但能夠時時感覺到它的影響。
它是一套共同的信念、思想和情感,這些東西都是看不見的,但能夠影響公司每一個人,産生一系列看得見的行為。
這些行為最終構成了一個組織的身份标簽和氣質。
就像我接觸過騰訊和華為的團隊,騰訊的員工往往以自家公司為豪,工牌戴的整整齊齊,非常重流程,每個節點都有專項負責的人,熟練的禮貌客氣,辦事效率很高,倒是像一家外企。
華為的員工,更加扁平化,也更内卷,我們總部邊上就是榮耀的大樓,他們很多員工幾乎都是從華為原封不動拆出來的團隊。
在過去的這幾個月,我既看到了他們半夜燈火通明的大樓,也看到了他們在樓下開演唱會,着實讓我想起了華為價值觀的一句話 "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
所以,簡單點說,企業的文化是什麼?
你站在那裡,就能看到它的影響;你身處其中,就會被逐漸同化。
不管你在哪,隻要你是這家公司的一員,你都懂得怎麼去做事。
所以,我建議經營者重新去看待我們的企業文化,思考幾個問題:
公司的願景和目标是什麼?我能準确說出來嗎?所有成員都有相同的夢想嗎?這些夢想能讓他們每天早起嗎?
組織和員工了解公司的價值觀嗎?這些價值觀可以指導他們行為嗎?
我的産品、服務、品牌代表了公司的價值主張嗎?客戶認可我們的價值主張嗎?
作為領導者,我們自己堅守了公司的文化嗎?我們有沒有跟團隊、管理坦率的溝通和建立信任呢?
同時,我們也可以給員工做一份匿名問卷,問問他們幾個問題。
公司為什麼而存在?我也有同樣的夢想嗎?
我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觀嗎?它能指導我的行為嗎?
我在這裡開心,快樂嗎?我喜歡這家公司的文化嗎?我的性格可以适應嗎?
我喜歡做什麼?我覺得在哪裡能發揮出我全部的潛力?
這些答案必須是真實回答,因為文化不是産生于牆上所寫的标語,或者是演講中的口号,是由實際做事的方式一點一滴創造的。
如果所有答案加起來,跟我們想要的并不一樣,那麼,我們就必須要去診斷和重構企業文化了。(全文完)
華為、阿裡、騰訊都選擇的 OKR 管理法,
讓員工從 " 要我做 " 變成 " 我要做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