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楊繼雲,題圖來自:AI 生成
陳辰最近肉眼可見的忙碌起來,粗略羅列一番手中需求,并購交易意外占大頭——上市公司尋并購标的,給國資機構找項目,逢人就問能出讓控股權的上市公司 ……
過去幾個月,類似的需求爆發式增長。" 特别是并購新規之後,老闆給我們連夜開會定方向。" 言語之間,他似乎找回了久違的興奮感。
在他的觀察中,同行們都在推薦和 pitch 并購項目," 至少人手 5 個以上 "。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縷風向标。正如不久前,上海一家精品 FA 機構的合夥人決定,全面轉向并購,不僅專注 FA 交易,還開始募集一隻人民币并購基金。大家憧憬着——靠并購殺出一條血路。
最近,FA 忙着找并購項目
今年并購,曆曆在目。
FA 們的感受尤爲深刻。正如并購六條提出——活躍并購重組市場離不開中介機構的功能發揮,接下去将引導證券公司等中介機構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交易撮合和專業服務等功能,助力上市公司實施高質量的并購重組。
從業多年,陳辰明顯感受到今年的變化," 最近大家見面都會聊起并購,很多上市公司也找來提标的需求。"
衆所周知,今年一級市場集體放緩,從中進行撮合交易的 FA 成交率越來越低,忙前忙後常常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有人半年多不見 " 開張 ",不得不把 FA 當作副業來做,裁員聲音此起彼伏。
此時此景,并購意外打開了另一扇窗口。
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流向并購,同時可供并購的标的也呈現井噴,FA 收到的需求列表則越拉越長。
" 能明顯感到并購需求很強,無論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上市公司出售資産,甚至是中小企業的整合式并購,現在報價比較理性,也更貼近預期。" 一位 FA 從業者說道。
當中,國資并購明顯活躍起來。猶記得在清科第十八屆中國基金合夥人大會上,國新基金董事總經理沈毅分享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并購中,國資央企并購數量超過了 60%。
" 一方面國資資金比較充裕,可以低成本加杠杆;另一方面資産價格便宜了,尤其是一些優質企業願意談出讓控制權。" 長江産業投資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涵補充說。
陳辰繼續忙着出差,最近他要幫珠三角某制造業大市國資投資平台找一家上市标的,新能源、新材料及上下遊領域公司,标的營收 10 億元以上,資産負債率低于 60%。更重要的是," 需要有産能可以落地。"
開始接受被并購的命運
并購交易此起彼伏,除了投資方亟待退出、尋求落袋爲安的迫切,更有創始人心态發生的微妙轉變——開始接受現實,放棄幻想。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案例 5494 起,同比下降 28.3%,剔除偶發極值案例後,投資金額同比下降了 28.6%,依舊是縮緊的态勢。一級市場融資困境,不少創業公司融不到下一輪。
于是我們看到,今年以來,不少困于生存線,迫切需要現金流但融資受阻的創業公司,通過被并購,避免了回購壓力和破産的命運。
甚至,不乏項目尋求打折出售。
等不到 IPO,部分創始人決定不再死磕,轉而把公司賣了。
這并不難理解。随着企業 IPO 階段性縮緊,留給初創公司的退出口徑愈發狹窄,市場不僅對企業自身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拉長了 IPO 的時間表,不少企業的上市夢折戟。
現狀擺在每一個人面前。苦苦等待 IPO 上市無異于一場豪賭,不如把企業交給下一個買家,清晰簡單的退出,保留體面。
放眼望去,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接受了被并購的命運。日前,指紋芯片大廠彙頂科技公告将買下雲英谷的控制權,後者掌舵者是清華學霸創始人顧晶,這家公司此前經曆 10 多輪融資,背後投資方雲集,還曾啓動上市。但如今,雲英谷放棄 IPO,轉而選擇了賣身。
不久前,字節也買下一支團隊——深圳市十大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變更,正式由字節跳動 100% 持股,前者成立于 2019 年,旗下擁有耳機品牌 Oladanc。收購完成後,創始人李浩乾入職字節跳動。曾在 2023 年押注 Oladanc 的藍馳創投、黑蟻資本、蜂巧資本等,不到一年便實現退出,結局難得。
賣掉公司,體面離場,成爲大時代裏的另一種選擇。
正如一位券商投行委負責人所說:" 适合繼續 IPO 的企業,通過并購把規模做大,有助于快速滿足 IPO 的标準;而對于獨立申請 IPO 不确定性較高的企業,直接賣給上市公司,或者其他的買家,也不失爲一個好出路。"
談不攏的價格并購,依舊路漫漫
打開思路,調整心态,一級市場正在直面這樣的一幕幕。
曾經 " 非 IPO 不退 " 的明星創業公司,如今紛紛掉轉船頭走向并購,但也有人 " 放不下身段 " ——上市隻差臨門一腳,辛辛苦苦創業數載,并不甘于被出售。想要完成一筆并購交易,各方仍需放平心态。
換句話說,能否坦然接受并購,是交易達成的重要第一步。
而最好的交易時機往往轉瞬即逝。一家産業投資基金負責人介紹,他們梳理一番後發現,過往成功的并購項目往往需要六七年的長期布局,以及一個非常恰當而又正确的時機,絕非一蹴而就。
華南一家 FA 分享了一個案例,此前追蹤的一家新材料公司創始人,今年面對身後數位亟待退出投資方,以及持續走低的估值,終于松了口。然而,FA 介紹來的買方始終不能讓他滿意,幾番撕扯後依舊是不了了之。
承載了多方期待的并購交易,現實情況下并沒有那麽簡單。
困境之一或許在于,買賣雙方對于并購估值預期的嚴重錯配。
一位券商負責人現身說法,在他撮合的一些交易中,前期雙方談得都非常融洽,但到最後估值時,發現買方和賣方對于估值的預期存在不可調和的差異,且短期内根本無法通過談判去解決。
" 當 IPO 退出通道近乎關閉,這種情況下的并購如同城下之盟,并購價格就會大打折扣,扭曲的價格會使此前投資者的利益大受影響。" 一位創投圈資深從業者最近寫道。
" 沒有完美的并購,隻有合适的價格 "。最近一家芯片公司在并購過程中,爲了平衡各方利益,采用差異化作價和評估值的方案,其中差額由管理團隊股東讓渡,使首輪投資人獲得超 70% 的收益,其它外部投資人也獲得 20% 以上的收益,最終圓滿落地。
如何在最佳時期做出并購的決策,扣下扳機,成了很多企業宿命般的一刻。
* 文中陳辰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