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技競演類真人秀《無限超越班 2》播出後,立刻與第一季一樣,開啓了熱搜屠榜模式,特别是導師吳鎮宇的表現,更是激起了大衆反複讨論的欲望。在節目中,他直言不諱且一針見血,面對朱梓骁對 " 雞爪 " 這一考題不夠到位的诠釋,其他導師還想打下圓場,吳鎮宇則犀利的吐槽:" 他表演功力不夠而已 ",讓網友們直呼:" 内娛判官真的來了 "。
無獨有偶,《亞洲超星團》的導師朱正廷,也因爲在節目裏指出選手 " 麥麸太嚴重 "" 動作太誇張 ",而被網友們封爲 " 燒麥判官 "。
爲何在當下的競演綜藝中,導師們的 " 存在感 " 越來越強,甚至成爲了節目出圈的助推器?" 内娛判官 " 又爲何在今天成爲了最流行的導師人設?在本文中,我們将嘗試剖析這兩個問題。
競演類真人秀,爲何 " 戲眼 " 全在導師身上?
縱觀近年來的内娛,有一個趨勢越發的明顯,那就是觀衆觀看競演類綜藝的心态已經發生了改變,相比早年間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選手,如今,觀衆的興趣點明顯在向導師偏移,無論是在讨論度還是出圈話題上,導師們的 " 存在感 " 都要比選手更勝一籌。從《無限超越班 1》到《無限超越班 2》,吳鎮宇都扛起了節目的大半流量,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爲什麽這種 " 喧賓奪主 " 的生态會在競演綜藝中日漸成爲主流?和該類型節目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有脫不開關系。
在内娛,主流競演綜藝大緻上可以分爲演技真人秀和唱跳選秀真人秀兩大類。
那麽,我們先來分析演技綜藝爲何要頻頻把 " 戲份 " 給到導師。2017 年,《演員的誕生》首開内娛演技競演類真人秀先河,不僅熱度斐然,且挖掘出了一衆觀衆并不熟悉的優秀演員,例如藍盈瑩、彭昱暢等等。
可惜,開端的良好勢頭并沒有延續下去,越來越多演技類綜藝的出現,讓這一模式中的問題暴露的越來越明顯。第一,電視劇、電影需要一定的創作時間,演員在正式拍攝之前也會有一定的準備期,但在綜藝以天爲單位的速成狀态下,很難打磨出一個優質的作品。第二,演員在綜藝裏往往需要表演經典劇目中的一個小片段,在沒有前情做基礎的情況下,很難讓觀衆代入進去,隻有演技功底深厚,且有一定舞台表演經驗的成熟演員才能 "hold 住 ",大部分隻有出演電視劇經驗的年輕演員很難不 " 翻車 "。第三,選角也是影響演技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演員都不是萬能的,一旦在節目裏不小心拿到了不合适自己的角色,就容易表現不佳,被觀衆 " 釘在恥辱柱上 "。
這樣一來,不管是有演技的熟齡戲骨,還是有潛力的新生代演員,也就是亟待被這類綜藝挖掘,屬于 " 滄海遺珠 " 的那部分人,自然就大大降低了想要參與的熱情。反而那些,非科班出身,演技從未被廣泛認可,也不怕被吐槽的 " 唱跳偶像 ",和希望以 " 黑紅 " 搏出位的話題型藝人,成爲了這類節目中的常客。選手的業務能力欠奉,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看點,那麽焦點自然就隻能集中在導師身上。
選秀類綜藝和演技類綜藝面臨的問題是 " 異曲同工 " 的。2021 年 5 月,"101 系 " 選秀被廣電叫停,内娛選秀節目徹底進入了 " 冷凍期 ",直到今年,《亞洲超星團》《創造營亞洲》才開始登錄視頻平台海外版 " 曲線救市 ",不過由于缺乏正規的觀看渠道和投票通道,讓内娛觀衆對這兩檔節目興趣缺缺,少有的關注這兩檔節目的秀粉也表示,選手的整體資質實在是太過一般,很難被圈粉," 回鍋肉太多 "" 水平不拉胯的太少 "。所以,目前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有關這兩檔選秀的讨論,基本上都是由導師生發,選手們全部查無此人。
總而言之,當下的競演類綜藝,想找到能讓觀衆眼前一亮的選手,難度是非一般的大,所以,節目組隻能選擇在導師這一角色上 " 大做文章 ",要麽像《創造營亞洲》中的王嘉爾,和《亞洲超星團》中的 Rain 一樣,自帶流量反哺節目,要麽像吳鎮宇和朱正廷一樣,個性鮮明,主打有話直說的 " 判官 " 人設,瞬間就能掀起話題與讨論。
" 判官型 " 導師再時髦,也要注意點評尺度
要論當下競演類節目中最 " 熱門 " 的導師人設," 内娛判官 " 絕對是妥妥的第一名,畢竟,就算導師中肯專業,把選手的問題說的頭頭是道,隻要沒沖突、沒吐槽、沒有 " 梗 " 也很難出圈。相對的," 判官型 " 導師簡直就是網友們的嘴替和代言人,用自己犀利的言辭,替大家發洩了對内娛藝人業務能力不斷下降的不滿,可謂是将情緒價值拉到了滿點。
不過,如何當好 " 内娛判官 " 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有時候,招人喜歡與惹人讨厭之間,往往隻是一句話的事兒,稍不注意,可能就會遭到輿論的反噬。那麽,做 " 網友嘴替型導師 ",都需要注意些什麽呢?
第一,點評可以犀利,切忌人身攻擊。觀衆雖然喜歡看大實話和毒舌輸出,但導師們也要注意 " 度 ",攻擊性不能過強,否則不僅會讓場面變得尴尬,還有可能導緻觀衆的 " 惡感 "。例如當年《超級女聲》的導師柯以敏,她在評審時公然罵人,讓選手 " 滾 ",這種不能就事論事的人身攻擊,直到今天仍舊是她的 " 黑曆史 "。
第二,一針見血,産出 " 金句 "。" 判官型 " 導師有時候未必要一臉嚴肅,點火就着,正所謂 " 有理不在聲高 ",隻要精準産出戳中要害的 " 金句 ",就能讓觀衆們最大程度的體會到 " 被嘴替 " 的爽感。
以朱正廷和吳鎮宇爲例,面對選手在排練時有些 "over" 的互動,朱正廷立刻犀利的指出 " 你們麥麸麥得太嚴重了 ",把男團中那些不能說的 " 小設計 " 拿到了台面上,引得一衆網友直呼," 啊啊啊啊啊,這是可以說的嗎?"。吳鎮宇則主打一張嘴就不顧内娛死活,僅僅一期節目就創造了 " 他表演功力不夠而已 "" 這關表演什麽事?"" 你是不是上錯節目了,你放這個我評價不了 " 等金句,平等的對每一個演技堪憂的藝人貼臉開大,讓觀衆一邊看一邊忍俊不禁。
第三,資曆不夠深厚的年輕導師,要謹慎 " 開炮 "。随着視頻平台的飛速發展和對流量的渴求,如今導師 " 年輕化 " 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事實,特别是在唱跳類選秀中,90 後 00 後愛豆紛紛走上導師席,但他們的業務能力與選手相比,可能并沒有 N 多個 level 的差距,所以如果走 " 判官型 " 人設,很容易翻車,不如主打一個陪伴共情的人設來的更合适。
值得一提的是,競演類綜藝這種先樹好 " 靶子 ",再打造 " 判官型 " 導師吐槽的模式,雖然是瓶頸期吸引人氣的 " 權宜之計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觀衆的耐心正在被消耗,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意識到,所謂的 " 嘴替導師 ",不過是節目組用來拿捏觀衆情緒的引流工具人,重複的套路早晚會有失效的一天。
而該類型真人秀爲娛樂圈輸送新鮮血液、有生力量的初始立意,逐漸變成了一紙空談,或許,當有一天競演類綜藝不僅能在熱搜上挂滿兩個月,還能将好演員、優質愛豆、實力派歌手推送到觀衆面前時,内娛才算是迎來了更健康的生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