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頂級的機器智能,但又不會隻是機器智能,AI 的終點,将具備像人類一樣的意識與情感。
但你知道嗎?
人類的大腦有大約 100 萬億個參數,或突觸。我們現在所說的真正的大模型,如 GPT-3,有 1750 億,它比大腦小一千倍。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專家和科學家都有很強的腦科學背景,AI 和神經科學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對于未來的星辰大海至關重要。
劉嘉老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腦與智能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長期從事心理學、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教學、科研工作。曾任《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副主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
他講到:" 生物經過 35 億年的進化,其神經元中已經儲存許多關于智能的密碼,隻是我們沒有去解決它而已。關于腦科學的奧秘還未得到真正的解碼,即便如此,基于簡單的 MCP 模型已經能讓神經網絡實現衆多智能化的操作。相信在未來随着腦科學研究的深入,機器一定能夠實現更高層次的智能。"
早在 2020 年的人工智能論壇上,劉嘉老師已經關注到了 GPT-3 以及其他同期人工智能産品,相關點評犀利深刻。
兩年過去了,人工智能的發展風起雲湧,GPT 也進化到了 4.0 版本,劉嘉老師認爲:
GPT-4 在抽象、理解、視覺、編程、數學、醫學、法律、對人類動機和情感的理解等多種領域和任務上的表現達到或超過了人類水平。
有意思的是,其智能的來源和機制目前還不清楚,其智能的模式與人類存在明顯的差異。GPT-4 的智能湧現标志着計算機科學領域及其他領域的真正範式轉變。
那麽,我們不禁要問:
以 ChatGPT 爲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将要帶來的改變更有可能在哪些方面?
它的局限與邊界又是什麽?
人腦本身又有什麽優勢?腦科學研究與人工智能如何結合?
未來人類文明将如何進化?當人工智能加速發展,會超越人腦嗎?
明晚八點,應混沌的邀請,劉嘉老師屆時将做客混沌直播間,帶來《是颠覆亦或解放,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工業革命?》分享,與同學們聊聊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工業革命;站在進化的十字路口上的我們,如何守住人獨有的優勢;深度解構 GPT 的邊界與創造力的本質,讓我們共同了解腦與人工智能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