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媒體韓媒 The Elec 曝光了一則消息:LG 顯示在爲蘋果研發代号 "RDE" 的新型 OLED 面闆,将用于未來的 iPad 産品上;LG 還在研發另一款代号 "RDG" 的 OLED 面闆,計劃用在 2027 年發布的新款 MacBook 上。
LG 新型面闆的主要優勢是采用了兩層發光層,能降低功耗、延長屏幕壽命。可以看到,蘋果未來會加深旗下産品 OLED 面闆的普及程度。而這個過程中,面闆巨頭 LG 則将扮演關鍵的角色。
科技行業中,LG 絕對是一家知名企業。隻是,同爲韓國科技大廠,LG 的光芒總是被咖位更大的三星壓制着。不同于三星和蘋果之間若即若離、相愛相殺的複雜關系,LG 看起來更像是蘋果忠實的合作夥伴,還是牽制三星的一股力量。
而于蘋果而言,LG 之所以看起來這麽 " 人畜無害 ",主要還源于 LG 手機業務的消亡。LG 手機曾經有輝煌的過去,在手機發展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剝離了手機業務的 LG 仍然活得相當滋潤,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圖源:LG)
前智能手機時代,LG 就已經涉足手機行業。盡管那個時候諾基亞一家獨大,并且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但 LG 仍然憑借外形設計等優勢,拿下了部分市場。2006 年,也就是初代 iPhone 發布的前一年,LG 大名鼎鼎的 " 巧克力 " 手機一炮而紅。這部手機采用了當時流行的滑蓋設計,厚度卻控制得得當,還用了玻璃纖維材質和鋼琴烤漆工藝,兼具科技感和時尚感。
而在接下來的智能手機時代,LG 毫無懸念地進入了安卓陣營。2012 年,LG 爲谷歌打造了經典的親兒子機型 Nexus 4 ,雙面玻璃設計 + 原生安卓系統,讓這款産品頗具辨識度。而且,Nexus 4 還用了當時的頂級旗艦芯片,299 美元的定價下性價比十足,被很多人拿來和小米 2 系列做對比。
(圖源:Google)
如今我們回憶起 LG 的智能手機,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 LG 一次次的敢爲人先。2014 年,LG 帶來了曲面屏手機 LG G Flex,機身和屏幕彎起的弧度,看上去極具辨識度。
2016 年,LG 又帶來了一款模塊化設計的手機 LG G5。這款産品的 " 下巴 " 是可以拆卸的,用于更換電池,還可以搭配相機配件使用。LG G5 還配備了兩顆後置相機,主攝之外還有一顆超廣角鏡頭,就當時而言,這顆鏡頭還是能提供很多有趣的玩法的。
2020 年,LG 更是發布了一款雙屏手機 wing 5,兩塊屏幕之間可以旋轉,産生更加新奇的體驗。不過,LG wing 5 發布時,LG 手機業務早已江河日下,這也是一款劍走偏鋒的産品,實用性并不高。
從功能機走向智能手機時代的品牌有很多,但笑到最後的很少,LG 未能像三星那般幸運。相比三星,LG 産業鏈整合優勢要低很多。盡管在屏幕面闆上,LG 顯示能提供大量支持。但是,LG LCD 時代的面闆優勢未能快速延續到 OLED 時代,LG 更沒有三星那樣的在存儲、芯片自研代工等領域的全面把控的能力。
當 LG 手機無法形成真正的差異化優勢時,就很難打動消費者爲并不便宜的 LG 産品買單。以上提到的劍走偏鋒的 LG 手機,它們采用的大膽設計,大部分源自設計師的靈光一現,缺乏實用性,并且很快在下一代産品上消失。這種類型的手機,或許會打動少部分極客用戶,但難以支撐起真正的銷量。
而智能手機行業一旦進入争奪存量的肉搏戰時,LG 在巨頭和新興品牌的夾擊下,就難免敗下陣來。
和三星一樣,LG 同樣是一家超級大的企業集團,業務涉及領域極其廣泛。具體來說,LG 旗下有多個子公司分管不同業務,其中 LG 電子、LG 顯示都是我們熟悉的品牌。此外,LG 集團還有經營運營商業務的 LG 電信、近年在新能源領域存在感十足的 LG 新能源、作爲快消品行業巨頭的 LG 生活健康等。據了解,LG 集團擁有的企業數量有 80 多家。
這麽多企業和業務,我們當然無法一一介紹,但即便從中挑幾個來展開,也足以管中窺豹,對 LG 的現狀一探究竟。
首先是 LG 顯示,這家企業和蘋果等手機企業有着相當密切的合作。蘋果早年發布的幾款 LCD 屏 iPhone,LG 就是最重要的面闆供應商之一。2017 年,iPhone X 發布,蘋果首次給 iPhone 配備 OLED 屏幕,當時的供應商隻有三星一家。但很快,LG OLED 面闆就大批量用在蘋果設備上。
LG 的屏幕面闆不僅應用于手機,還在電視、車載屏幕、筆記本等多種類似的設備上頻繁出現。Omdia 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車用 OLED 面闆市場上,LG 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 50%,力壓排名第二的三星。2022 年,LG 的 OLED 電視面闆出貨量超過了 1000 萬片。
當然,OLED 面闆是高投入高風險的項目,LG 顯示 2021 年才結束連續四年的虧損實現盈利。在今年 Q1,LG 顯示又因爲市場需求降低而出現虧損。但從未來趨勢來看,OLED 屏幕未來仍有巨大的潛力,會給持續投入的 LG 帶來豐厚的回報。
然後是借着電動汽車東風的 LG 新能源,動力電池供應商中,經常能看到 LG 新能源和甯德時代、比亞迪一起排在榜單前三。
SNE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 1-8 月,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甯德時代以 36.9% 的市占率排名第一、比亞迪以 15.9% 的市占率排名第二,LG 新能源能排名第三,市占率爲 14.2%。汽車動力電池市場上,俨然已形成這三大品牌三足鼎立的格局。
(圖源:SNE)
根據财報數據,LG 新能源今年 Q2 的營收爲 8.774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477 億元),同比暴漲 73%;利潤爲 4610 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25 億元),同比大漲 136%。随着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未來 LG 新能源也将成爲 LG 集團的重要收入來源。
而沒有了手機業務,LG 電子仍然有很強的存在感,LG 在高端家電、PC 周邊、電動汽車等領域都有所涉獵。今年的 Q2 财報中,LG 電子表示高端家電和電動汽車零部件需求強勁,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不過,LG 的消費電子類産品在國内市場上仍然不太多見,LG 電視、洗衣機等家電産品往往定位高端,避開了與國産品牌的直接競争,在韓國本土和歐美市場上更有影響力。
總的來看,沒有了手機業務,LG 仍然是全球市場上最重要的科技企業之一,并且在很多個行業内都發揮着關鍵作用。對于這樣的業務繁多、組織結構複雜的巨無霸集團,手機曾經也隻是 LG 集團下衆多業務中的一項,它的消失并不會對 LG 産生傷筋動骨的影響。
LG 放棄手機業務自然是形勢所迫,截至 2021 年 LG 董事會正式決定終止手機業務時,LG 手機已經連續虧損 23 個季度,累計的虧損金額達到近 300 億元人民币。隻是不同于 HTC、黑莓這些業務單一的手機品牌,LG 仍然能依靠其他業務,保持着科技行業内的地位。
而且,盡管不直接做手機了,但 LG 仍然會和手機、數碼類産品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回到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則爆料,未來蘋果的 iPad 和 MacBook 都将用上 LG 的新型 OLED 屏幕。蘋果選擇 LG,估計有多方位的考量,一方面是 LG 在 OLED 面闆上有這個實力,另一方面是二者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
除了蘋果,LG OLED 屏幕、電池也在不斷供應給各路的手機、PC 品牌。作爲普通消費者的我們,還是在用着 LG 生産的部件和應用的技術成果。隻不過,LG 從直接和用戶接觸的終端品牌,變成了上遊産業鏈的供應商,從台前走到了幕後。
智能手機行業可能是最内卷、競争最殘酷的消費電子領域,太多自帶光環的品牌在一輪輪洗牌中被淘汰出場或邊緣化。除了 LG,這個名單上還能看到 HTC、MOTO、諾基亞等等一系列大家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LG 在屢敗屢戰、一次次掙紮後離場,也并沒有太多應被指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