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鲸财經記者 張靜倫
10 月 30 日,海天味業(603288.SH)披露三季報,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56.85 億元,同比增長 2.2%;淨利潤 12.32 億元,同比下降 3.24%。今年以來,海天味業業績持續低迷,在食品飲料産業投資人陳小龍看來,受到今年春節提前、餐飲恢複緩慢、" 科技與狠活 "" 佩洛西 " 等事件影響,海天味業品牌和業績受到較大沖擊。
與此同時,借助 " 無添加 " 概念火起來的千禾味業也于同日發布三季報,營收淨利皆大幅增長,從增速來看可以說是 " 吊打 " 海天味業,此消彼長間,業内人士擔憂,随着其他品牌崛起,很可能會不斷蠶食海天味業市場份額,海天味業未來發展不容樂觀。
前三季度營收淨利 " 雙降 ",醬油、調味品 " 齊跌 "
據财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天味業實現營業收入約爲 186.5 億元,同比下降 2.33%;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約爲 43.3 億元,同比下降 7.25%;對應實現扣非後歸屬淨利潤約爲 41.5 億元,同比下降 7.67%。
其中,王牌核心産品醬油品類營收 96.26 億元,同比下滑 7.47%;調味醬品類營收 18.66 億元,同比下滑 5.67%。
财報顯示,無論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海天味業營收均出現同比下滑,其中線上渠道同比下滑 8.74%。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海天味業的經銷商數量也有所減少。财報顯示,截至 9 月 30 日,海天味業經銷商數量總計 6775 家,報告期内增加 608 家,減少 1005 家。經銷商數據減少,一定程度也影響了企業業績。
對此,海天味業解釋稱,這主要是由于報告期内成本費用支出減少、應付賬款結算減少及預收貨款增加等綜合影響所緻。
海天味業董事會秘書針對業績問題表示,公司業績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市場大環境、消費需求等仍在快速變化之中,回歸到平穩有序狀态仍需一定周期;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公司着力調節經銷商庫存水平,确保市場整體的健康發展。
深陷 " 雙标門 ",被千和 " 吊打 "
作爲中華老字号,海天味業由一家佛山醬油廠起家,目前的産品涵蓋醬油、蚝油、醬、醋、料酒、調味汁、雞精、雞粉、腐乳、火鍋底料等十幾大系列百餘品種 500 多規格。
2014 年 2 月,海天味業在上交所挂牌上市,當天市值就逼近 500 億元,之後市值不斷創下新高。2015 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大關,成爲調味品行業首個百億品牌;2020 年,海天味業營業收入再次突破 200 億元。
然而伴随去年深陷 " 雙标門 " 質疑後,海天味業開始走下坡路,疲态盡顯。
食品飲料産業投資人陳小龍分析稱,海天味業業績下滑,有三個明顯的原因,一是今年春節在 1 月中旬,經銷商備貨産生的銷量一部分體現在去年 12 月,而 2022 年春節在 1 月底,春節備貨的銷量體現在當年,因此,在銷量沒能明顯提升的大背景下,對比上年就會看上去銷量下滑。二是今年中小餐飲門店恢複慢,而這部分門店恰好是海天味業最大的客戶群體;三是 " 科技與狠活 "" 佩洛西 " 兩事件對海天味業品牌的影響則在家庭消費渠道産生了強的影響,醬油的消費量大約 45% 左右是家庭端消費的,在醬油品類日漸同質化的大背景下,對于醬油品牌的好惡決定了消費者選購産品的取舍。海天味業在接下來若能很好加強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失去的消費者還是能回來的。
對比之下,其競争對手千禾味業(603027.SH)在 " 零添加 " 的加持下實現了業績增長。
同日發布三季報千禾味業前三季度收入 23.31 億元,同比增長 50.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 3.87 億元,同比增長 106.61%。
作爲 " 零添加 " 醬油品類的最大獲益者,千禾味業的醬油也是在去年這波 " 添加劑 " 風潮之後加速增長。
陳小龍對藍鲸财經記者分析道,千禾味業有力地抓住了消費者對于健康調味品的需求,在去年添加門事件之後,千禾味業抓緊在全國範圍内的招商,此後又積極進行終端動銷,因此市場表現出來的是供需兩旺。
多元化自救之路艱難
藍鲸财經記者注意到,面對主營業務的不利困境,海天味業開始積極進行轉型自救。
2020 年,海天味業正式入局火鍋底料複合調味料,推出 " 火鍋 @ME " 火鍋底料。在營銷上,贊助了綜藝《吐槽大會》第五季宣傳 " 火鍋 @ME" 火鍋底料産品。
2021 年 1 月,海天味業推出了新的食用油品牌 " 油司令 ",正式進軍食用油行業。
不僅如此,海天味業也嘗試了糧食、發酵果蔬汁飲料胡蘿蔔汁、預制菜産品等。甚至在今年 7 月,海天味業還推出了一款以醬油壇子爲造型、主打 " 有鮮味的 " 的冰淇淋産品。
據業内人士分析稱,海天味業切入的這些賽道,都已經有了穩固的頭部玩家。比如火鍋底料賽道有海底撈、天味食品等;食用油賽道有金龍魚、福臨門等;飲料行業更是一片紅海,因此海天味業想在這些領域搶奪市場蛋糕,實則十分困難。
根據通海證券 9 月發布的研報,公司前半年業績承壓的原因在于餐飲恢複較慢、行業競争激烈和部分原材料仍在高位。與此同時,公司也在加快在産品、渠道、終端建設等方面全面變革,推動員工、銷售人員、經銷商一同轉變思想,争奪市場機會。通海證券判斷,通過切實有效的變革,海天味業将重新獲得新優勢。
相反,在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 海天味業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在進行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人群的五多戰略布局。但對急于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海天而言,由于競争對手多且強、專業性不足等因素,要在細分賽道、細分口味發力,充滿着不确定性。未來随着行業的競争持續加劇,整體增長依舊有限。"
" 根據我們自己對海天未來發展的推演,海天在未來要實現業績成長,還是得從醬油,蚝油等大品類上入手。海天味業在 2019 年在醬油品類的市場份額曾經達到 20%,接下來的三年,雖沒有醬油市占率的公開數據,但推測海天目前在醬油品類,市場份額應該可以達到 23% 左右,在醬油品類的市場份額依然還有較大空間,而如果把精力放在小品類上,也許可以制造出一些亮點,但對于整體公司業績的提升幫助不太大。" 陳小龍分析稱。
陳小龍強調,海天需要注意的是,醬油的消費端,無論是家庭消費者還是餐飲消費者,已經出現比較大的變化。家庭消費者注意力轉移到零添加等健康産品、輕複合化和實惠型産品上;而餐飲消費者,即餐飲渠道,用家則因連鎖化率的提升,消費需求則由單一味型的醬油食醋,轉而向複合型的調味汁和調味醬發展,以便能盡快出餐以及穩定口味,海天味業的市場份額,即便被其他的品牌蠶食,平替的難度是大的,也是比較緩慢的,但是從消費需求帶來的變化,替代性需求的變化對海天味來帶來的深層影響則最大,這一點是企業經營需要特别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