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兔和旱獺又火了。
有博主發現,不少去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在社交平台曬出了自己和鼠兔、旱獺的合照。萌是萌化了,但這實在太危險了——捉野生動物可不提倡,而且,他們不怕感染鼠疫嗎?!
最近,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曬出了抓鼠兔的照片。抓鼠兔甚至成了一種旅遊項目|新浪微博:@不靠譜兒的王大力
在西北大草原見到的萌物是誰?
合照中最常出現的是鼠兔。全世界有 30 多種鼠兔,其中絕大多數(至少 23 種)在中國有分布。最常見到的是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此外還有紅耳鼠兔(O. erythrotis)、川西鼠兔(O. gloveri)等等。
高原鼠兔黑色的嘴唇很顯眼,因此英文又稱黑唇鼠兔,Black-lipped Pika|mountainhome / inaturalist
鼠兔體長爲 15 ~ 30 厘米,基本就是巴掌大小。它們四肢短小,耳朵呈圓形,鼠裏鼠氣的,不過沒有尾巴。
右滑幫高原鼠兔過冬|Kunsang / Wikimedia Commons,Tim Melling / Flikr
鼠兔科和兔科都屬于兔形目,也就是說,鼠兔是屬兔的兔兔,不是屬鼠的鼠鼠。高原鼠兔們爲了過冬,還會吃牦牛的粑粑!(别的季節也吃)
" 糟糕!好像吃屎被發現了…… "|PNAS
另一位主角才是鼠——旱獺屬于松鼠科,和倉鼠、水豚、豪豬等都屬于齧齒目。早在幾年前,土撥鼠咆哮的表情包就在網上火了又火。
走紅的是灰白旱獺," 啊—— " 是後期配音的
中國有 4 種旱獺,其中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最爲廣泛,主要生活于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區。這一區域在古代屬于吐蕃,因此,國内 " 土撥鼠 " 一詞可能是 " 吐蕃鼠 " 的諧音。此外,還有分布于新疆的灰旱獺(M. baibacina)和長尾旱獺(M. caudata),以及大多分布于蒙古草原的蒙古旱獺(M. sibirica)。
枯草黃色就是我喜馬拉雅旱獺的保護色 |圖蟲創意
旱獺和鼠兔在我國西部的大草原上都有分布,看着有點像,其實很好區分。旱獺體型可比巴掌大的鼠兔大得多,喜馬拉雅旱獺可長到半米長、十幾斤重,算是一隻中型犬的體型。它們有肥臉和小耳,表情看上去很呆;因爲在高海拔寒冷地區活動,所以身上有厚厚的毛皮和脂肪,變得臃腫肥胖。此外,旱獺還有蓬松的尾巴,一般爲身上的三分之一左右。
讓我看看春天是不是來了?|圖蟲創意
親密接觸?很危險!
然而,可愛歸可愛,網絡上這些跟旱獺、鼠兔親密接觸的行爲,其實十分危險,存在感染鼠疫的風險。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烈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爲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炎症等。如果不治療,病死率高達 30%~60%,在我國屬于甲類管理傳染病。曆史上,鼠疫是導緻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14 世紀時被稱爲 " 黑死病 ",曾在歐洲造成約 5000 萬人死亡。
鼠疫面具和消毒信件的工具 | Theodor Weyl / Wikimedia commons
鼠疫杆菌會先感染跳蚤,并借由跳蚤在各種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而野生齧齒類動物,正是鼠疫杆菌最喜歡的宿主。
這名鼠疫患者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破裂 |CDC
在我國 12 個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喜馬拉雅旱獺的分布區是最爲活躍的鼠疫疫源地,也是我國動物間和人間鼠疫流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裏的鼠疫菌毒性很強,在臨床上超過一半都是肺型鼠疫,可借助飛沫傳播。自 1954 年喜馬拉雅旱獺疫源地被确認,其後半個世紀幾乎每年都有人間鼠疫發生和流行,平均死亡率過半。
旱獺間的鼠疫傳播媒介主要是幾種跳蚤,而從旱獺到人的傳播方式則多種多樣。其中一多半爲主動接觸,包括獵捕和食用;五分之一爲跳蚤叮咬,包括跟旱獺一起生活、親親摸摸等;還有一部分是接觸被鼠疫感染的其他動物,如綿羊、狗、兔子等。如 2009 年青海興海縣的肺鼠疫,就是由患病狗傳染的——就連間接接觸都有可能感染鼠疫,你還想跟旱獺親密合照嗎?
2013 年美國彭格蘇塔維尼市土撥鼠日盛況。在野外碰見土撥鼠,非常不建議大家這樣摟摟抱抱|Anthony Quintano/Wikimedia Commons
至于鼠兔,它們雖然不是鼠疫的主要傳染源,但作爲旱獺的鄰居,它們同樣也可能成爲鼠疫杆菌的宿主。
在我國,很多旱獺栖息地同時生活着高原屬兔,它們的洞穴有時是相通的,鼠兔和旱獺互相 " 串門兒 ",就給跳蚤變換宿主創造了條件。1996 年在青海玉樹縣,就有 1 名少年及 1 名兒童與鼠兔接觸頻繁而患上了腺鼠疫。
鼠兔能有什麽壞心思|圖蟲創意
别以爲鼠疫已經過去很久了。去年 7 月,甯夏就确診了一例鼠疫,所幸防控得當,沒有造成大面積傳播。光是自 2019 年以來,我國就确診了 11 例鼠疫病例,死亡病例累計 4 例。針對最近有遊客抓鼠兔、旱獺的行爲,青海省海北州疾控中心也發出提醒:"鼠兔、旱獺等野生動物存在傳播甲類傳染病鼠疫的風險,禁止接觸和投喂。"
哪怕沒得病,也有其他危險
除了鼠疫,接觸野生動物還有許多可能被忽略的危險。
那些打着 " 可愛 " 的名義近距離圍觀和接觸野生動物的行爲,不僅會讓我們暴露在疾病傳染的危險中,還會驚擾動物,讓動物産生應激行爲,給它們和人類都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請和我保持距離,謝謝!|圖蟲創意
手捧鼠兔拍照的人,隻覺得鼠兔在可愛地比剪刀手,卻沒有意識到這很可能給鼠兔帶來了驚吓,而嚴重的驚吓甚至可能導緻鼠兔應激死亡。喂食旱獺則會讓它們習慣在人類身邊轉悠,依賴人類。一旦它們表現得不怕人,就可能讓人類以爲這是親人的動物,湊得更近……
家養寵物都可能突然咬人,更不要說野生動物了。我們很難預判動物釋放出的攻擊信号——更糟糕的是,很多野生動物在發起攻擊之前,根本就不會給你任何信号。一旦野生動物和人之間的距離無限接近,雙方互相傷害的風險就會無限增加。
蒙古旱獺:再喜歡也不要 rua 我!|St é phane Magnenat/Wikimedia Commons
動物們不需要抱抱,更不想被抓住拍照。遠距離的尊重,對彼此都好。
作者:hannah,霜天蛾,翼狼 E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