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兩年最爲熱門的求職方式,那必然是考公。
尤其是疫情的摧殘之下,各行各業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哪怕是互聯網大廠一個不留神整個部門都給 " 優化 " 了。
這個時候就體現鐵飯碗的優勢了,于是報考公務員的人數連創新高。
很多地方還出現了幾千個人争奪一個崗位的激烈,更有甚者考 140 分還沒拿到面試資格。
在考公浪潮之下,很多人對于考公人群這種 " 一心求穩 " 的心态頗有微詞。
畢竟想拿高分,除了本身的知識儲備要跟上,還要進行大量的題海戰術。
于是就有人将這種一門心思考公的人諷刺爲" 小鎮做題家 ",當時在網上還掀起了一波罵戰。
那麽這條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求職之路到底多激烈,今天咱們來看一部印度電影,比起幾千人搶一個崗位的國考,人家可是 20 萬人争一個名額——
《12 年級的失敗》
都說中國是考試大國,其實印度也不甘人後。
2023 年,印度報考國家級别的公務員考試人數在 97 萬,而崗位卻僅僅隻有 700 多個。
平均一個崗位至少有 1300 個人來競争,一些熱門崗位甚至能達到幾萬人。
公務員除了是鐵飯碗之外,社會地位也高,收入也高,所以自然成了步入社會年輕人的首選工作。
然而競争的激烈程度,也非常人所能擔負。
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萬千考生中普通一員。
馬諾基,來自偏遠的小鎮,因爲荒涼外加政治腐敗,導緻他們當地偷盜案件頻發。
所以每次馬諾基提起自己的出身,别人都會下意識調侃,哦就是那個土匪窩啊。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馬諾基從小和其他同齡人一樣過着一眼就望到頭的人生。
政客們爲了村民手中的選票,保證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畢業。
怎麽順利畢業?
靠作弊。
每次期末考試,老師都會把答案寫在黑闆上讓大家抄,隻要你抄了,那麽你就能及格。
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所以這幫學生都已經上到 12 年級(相當于國内的高三)了連個一元二次方程都不會解。
馬諾基更是産生了厭學的心态,和哥哥一起開起了人力車賺錢養家。
但是因爲他們收費低,搶了公家車的生意招緻了地痞們的報複。
馬諾基一家人微言輕,還有一個高齡的奶奶,根本無力和已經跟土匪們沆瀣一氣的腐敗官員們對抗。
但萬幸的是,新來的警司最終幫了馬諾基一把。
當馬諾基提出要報恩時,警司隻是說了一句,别再作弊。
這句話就像一盞燈點亮了馬諾基灰暗的人生,他産生了想要改變這一切的念頭。
如果我能投身到警察隊伍裏,是不是我們家就不會被報複,是不是村裏的孩子們就能學習到真實的知識。
可是一個底層小民如何才能身居高位呢?
唯一的辦法,就是考公。
在印度考公有兩套系統,跟我們分國考和省考有點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的考試一共有三輪,第一輪是預選賽,内容是選擇題,什麽都有,就考你的基礎知識。
第二輪是主選賽,考你的論證能力,就是寫文章。
但題量非常大,上到政史地下到科技航空全方面涵蓋,算下來平均一道題目僅有 8 分鍾作答時間。
隻有第一輪預選賽過了,你才能參加主選考試,主選考試也過了才能參加面試。
淘汰率極高,光是第一輪就達到了 90% 以上。
而且一年僅能考一次,第一輪過了第二輪沒過,那麽次年考試就要從頭再來。
對于報名的考生有學曆要求,有年齡要求,另外還有次數限制。
在 35 歲之前,每個考生僅有 4 次報考的資格。
而馬諾基背負着全家人的希望,隻身一人來到了德裏,他躊躇滿志,結果一下車行李和錢就被偷了個精光。
馬諾基是來考試的,但他卻完全不了解考公的系統,更不清楚考試的内容,但他就是有抱負肯學肯吃苦。
他跑到德裏的圖書館裏給人掃地刷廁所,一邊賺錢一邊學習,但知識儲備太少了,少到幾乎和裸考沒什麽兩樣。
所以第一次預選賽,馬諾基失敗了。
但沒關系,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馬諾基繼續泡在題海裏,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學習。
在第二次考試中,他順利通過了預選賽。
這個成績給這個來自窮山僻壤的毛頭小夥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但是他隻是度過了第一個難關,真正的難關在主選賽,馬諾基知道自己有短闆,于是将之前省吃儉用的錢拿出來,準備報個輔導班。
可是考公早已成了一門生意,馬諾基那點錢根本就連輔導班的預付款都不夠。
在輔導班碰了一鼻子灰之後,馬諾基依然決定靠自學。
然而第二輪考試的所有材料都是英語,而馬諾基英語能力太差了,在考試中将 tourist 和 terrorism 弄錯,洋洋灑灑寫了幾百字的恐怖主義,卻不想題目真正問的是印度的旅遊業發展。
再度失敗,馬諾基被同行考生嘲笑後,信心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此時家中傳來噩耗,奶奶爲了不打擾他考試要求全家人務必對孫子隐瞞自己的病情,導緻馬諾基連奶奶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
更要命的是,他們家真的沒錢了。
馬諾基如果還想繼續報考,就必須要賺錢,但賺錢就不能全身心的備考。但他沒得選,這是他唯一的路。
馬諾基跑到面粉廠裏幹苦力,白天在噪音中磨面粉,晚上趁着昏暗的燈光學習。
但是一天隻能睡三個小時的他,盡管通過了第一輪的預賽,卻再次在主賽上被刷了下來。
三次了,這就意味着他隻剩下最後一次機會。
他欲哭無淚,難道窮鄉僻壤出身的農村人真的沒機會考上嗎?
事實上,印度的考公遠比電影裏還要殘酷。
最激烈的時候,20 萬人競争一個崗位,那得是多優秀的人才能脫穎而出啊。
但一旦考上不僅生活水平将會大大改善,更爲重要的是,他們也将直接進入到政府核心職位,在政府制定政策上起到決定性作用。
這也爲什麽競争激烈依然還是有大把的人願意擠得頭破血流。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以馬諾基這個小鎮做題家的逆襲爲主線,圍繞他四次備戰中的艱辛,讓人看到了他的堅持和努力。
當然,馬諾基成功了。
最後一次,他在朋友的幫助下丢掉了占據他大量時間的苦力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在每天學習 16 個小時的堅持下,最終通過了第二輪考試,來到了面試環節。
片名叫 "12 年級的失敗 ",其實來自于面試官的提問。
當面試官發現馬諾基在 12 年級的成績竟然是不及格時,瞬間變得不耐煩起來。
他們面試過無數人,能走到這一步的都是人中龍鳳,竟然還有人不及格過?這簡直不可思議。
但馬諾基解釋到,因爲他那次沒作弊。
當年警司的一句 " 别再作弊 " 讓馬諾基牢記于心,也因爲這份真誠,讓他一直堅定走到現在。
當被問到面試不過怎麽辦時,他坦言那就去當一名老師。
做不到改變這個國家,那麽他可以選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變他們的村子,去改變村子裏的教育。
這也是電影最後最爲煽情最爲拔高的一個情節,馬諾基從未想通過考公來賺錢,他是真心想回報這個社會,去改變這個國家。
所以當輔導機構上趕着給他送錢,想讓他爲機構做廣告時,他斷然拒絕。
他是靠自己,從零開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當然這一共花費了他十多年的時間。
我們以前總說寒門出貴子,但在教育被壟斷的社會下,寒門要一個貴子得多難。
僅僅靠自學能從上百萬人中殺出一條血路的人,到底要付出怎樣的艱辛。
小鎮做題家們未必都是天才,但能走到最後成功上岸的,一定比天才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