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一個初二孩子的日記:
我剛上初二的時候,成績還是挺好的,雖然不算很努力,但都在十幾名左右,最差也是 30 名,但是後面也有兩次進步到前十啊!
可是從初二第二次月考後成績就一直在退步 ......
從第 9 名到 20 名再到 25 名!是不是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初二是分水嶺?好的上去了,不好的就下去了 ......
現在準備期末考了,我一退再退,昨天老師找我談話,本來我還對自己充滿希望,但是被他這麼一說,我越來越沒信心了!
他說我學習沒效率,沒方法,沒條理,這樣學下去會越來越累。
他說從看我每次都是掐着秒進學校,可以看出我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叫我以後列張表做事 .......
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我真的是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
我總不能控制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晚上回家之前本來是信誓旦旦的,說今晚一定要好好學習,結果第二天又去抄作業了。
我都對自己無語了,每天都是如此循環 .......
看了這位同學的日記,有沒有覺得跟自己的情況很像?
初二是思維轉變的關鍵期
初二是中考前關鍵的轉折期,稍有不注意,就會對之後的整個學習産生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小學和初一成績很好,一到初二就下滑?
因為學習的邏輯思維還沒有轉化過來。
小學是人的一生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隻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并不太難。
在小學時期," 語數雙百 " 司空見慣,90 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績了。
然而,就在這 " 美好 " 的背後,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 " 初二分化 " 的種子。
如:學習方式屬于死記硬背的、憑 " 小聰明 " 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等。
這種類型學生不是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并不在于知識量,而在于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 " 淺層次思維 ",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 " 深層次思維 "。
初二的教學内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思維方式由 " 形象思維 " 為主,變成了 " 抽象思維 ( 邏輯思維 ) " 為主。
學生的 " 思維準備 " 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初二是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很多家長不明白,孩子在小學和初一時,上學很聽話,老師留的作業按時完成,家長囑咐的話也聽得進去。
為什麼一到了初二,孩子卻開始讨厭學習、讨厭寫作業,并且對于家長叮囑的一些話,也開始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呢?
首先,開始厭學,表明他已經開始思索學習的意義了。
如果他找不到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的原因,那自然就不願意堅持下去,就會厭學了。
低年級的時候,同學們的獨立思維還沒有形成,不會主動思考問題。
所以,他們才會更多的依賴老師和家長,認為老師和家長說的話都是對的,都應該聽。
升入初二以後,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并且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再想先問爸媽怎麼辦,而是他自己會在心裡想: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我該怎麼辦?
放在學習上就變成了: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又能怎麼樣?
其次,有些孩子沒有養成中考要求的學習習慣。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松,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贊揚。
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
養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
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兩倍。
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于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
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
又由于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
但有些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苦受累,就産生應付的心态,造成學習不紮實,成績下滑繼而産生厭學心态就是必然的了。
初二轉變提升的 5 個關鍵點
1、分主次輕重
數學、語文、英語、物理要作為重點來安排學習,除了上課認真聽講,課後 70% 的精力要花在這些主課上。
初二時,每門主科應有一本課外輔導書,課外适當做一些練習題還是很有必要的。
2、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早晨,人的記憶力最好,适合讀英語,記單詞。
白天的自習課,安排給數學、物理,這時候解題效率高一些。
其他時間就要留給語文了,可以多讀些課外書。
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語段,應該抄下來以積累素材,在寫作文時會輕松很多。
晚間複習時切忌打疲勞戰,可以聽聽音樂,做一些不太劇烈的室内運動,放松自己的心情,學習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
3、做好課前準備
有準備地進入每一堂課,帶着興趣,帶着問題,帶着目的聽課。
根據課程表的安排,有針對性地預習弱項課程,預習時要弄清下一節課的内容。
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聽課的重點。
課後進行總結,歸納出所講知識的框架,然後做相關練習。
4、善于交流學習
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學們交流,在讨論中發現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
這種近距離的交流會使你和大家融為一體,學習心理壓力會減輕。
同時,學習心态放輕松,聽課效果會很快提高。
5、" 習 " 的作用
學習," 習 " 的作用決定了學習結果是否有好的成效。
每次聽完課,閱讀一些相關的輔導資料,做一些相關的習題。
現在的輔導資料很多,哪一種适合自己的情況 ?
在書店的輔導資料書架前大緻閱讀一些,感覺哪本自己看起來很舒服,就用哪一本。
如果還感覺不準,可以咨詢老師。
主要學科的實用學習技巧
1
語文
關于作文:
1. 每天堅持寫日記,可以每天自己選擇一個主題來寫。
2. 多閱讀,所有寫不出作文的原因都是讀書太少。
3. 深入了解 1~2 個人物的各個方面,必要時可以當作萬能素材來用。
關于閱讀:
1. 現代文閱讀要求多練,培養對句子的感悟與推理能力;
經常進行這種練習,考試中看到問題後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從哪方面去想。
2. 文言文閱讀要掌握課本中實詞、虛詞的各種用法,同樣要常練,才能由量變到質變。
3. 把自己組織的答案和标準答案進行對照,找區别,了解命題人的思維。
2
數學
1. 預習:帶着問題走進課堂,能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2. 改錯:想要做出完美的作業是無知的,出錯并認真訂正才更合理。
收集你自己做過的錯題,訂正并寫清錯誤的原因,這些資料是屬于你個人的财富
3. 速率:正确率和做題的速度一樣重要。
4. 目标:對于考試成績,給自己定一個能接受的底線,定一個力所能及的奮鬥目标。
5. 計劃 & 堅持:合理的作息時間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将有助你獲得穩定的學習成績。
所以,請制定好學習計劃并努力堅持。
3
英語
1. 建立錯誤檔案本:
每次練習或考試後,應該把自己做錯的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抄下來 ( 或剪下來 ) ,收集彙編。
平時和臨考前翻看,加深印象。
2. 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
堅持長期閱讀(可以每天堅持做 1 篇)
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外閱讀(如讀《21 世紀英文報》,《英語街》,《英語廣場》等)
3. 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能夠形成流利的語感,也培養了理解能力。
為說、讀及英語寫作打好基礎,這是提高英語水平的根本方法。
4
政治
1. 大部分地區是開卷考試,要記住考點的具體位置,不要因為翻書而浪費時間。
每年中考都有人做不完題。
2. 關注時事。
3. 看課本,注重目錄,梳理框架。
4. 記錄一些常用的時政用語和知識點。
5
曆史
1. 要有 " 一個曆史 " 的整體觀點,對重點問題牢記。
2. 把握曆史思路,理清曆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3. 熟讀課本,看書細緻,包括小字批注插圖都要留意。
4. 歸納相似知識點,如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古代主流思想的變遷,抗日戰争中的重要時間點梳理等。
答題技巧:
1. 注意全面性,在曆史的答題中,涉及的内容可能涉及到古代史、近代史,綜合性比較強。
我們一定要考慮一些事例來回答問題。
2. 答題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大腦裡面,把所有跟課本相關的内容在大腦裡面篩選一遍。
6
地理
關于地圖:
1. 多看地圖,天天看,邊看邊想邊聯系,最好能盡可能地與自己所學的知識點相聯系。
每天 30 分鐘的看圖時間保證讓你收獲匪淺。
2. 地圖是關鍵 , 最好能記住各大洲和各大國家的地形圖。
在确定經緯線後可以準确的判斷出地理位置 .
3. 要記住常用的幾條經緯線,學會在地圖上分析自然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氣候問題。
7
物理
1. 重視實驗,勤于實驗
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實驗的原理及步驟,注意觀察,做好每一個實驗。
2. 聽講與自學相結合
課前進行預習,上課認真聽,積極思考
3. 定期複習小結
當天複習與章末複習結合,通過系統有效的複習,對做過的練習題分類,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法。
8
生物
1. 預習:動筆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2. 複習:不斷回顧,溫故知新。
3. 聯系實際,學以緻用。
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理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并且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
9
化學
初二還沒開設化學科目,但是我們可以先提起學習化學的興趣,可以去搜索一些有趣的化學故事,觀看化學實驗視頻等等。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目,所以,我們尤其要記住一些重要的化學實驗,為初三化學學習奠定基礎。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