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巨潮 WAVE,作者|暮春,編輯 | 楊旭然
如果要盤點近年來遭受非議最多的企業,聯想絕對榜上有名。
" 網紅經濟學家 " 和更加純粹的網紅們,視之爲流量的收割機,聯想系的方方面面都接連陷入輿論風暴眼。
而其主力旗艦聯想集團,還在獨自努力開向另一個山頭。這個 PC 時代的王者,在科技産業的轉型期壓力重重。業務變革的進程始終沒有停止,但非 PC 業務的增長,至今尚未能抵消 PC 業務的下滑。
如今 PC 行業又一次站在了下行周期的起點。根據聯想集團最新公布的 2023 财年第三财季(2022 年 10-12 月)營收和淨利,分别爲 153 億美元和 4.37 億美元,同比均下滑 24% 和 32%,連續 10 個季度淨利增長的紀錄由此終止。
長久以來,聯想集團天價般的高管薪酬(工資、獎金及股份激勵)和占比極低的研發投入,讓外界頗爲費解。這也被認爲是其沖擊科創闆 " 猝停 " 的重要原因之一。
楊元慶拿着超高的薪水,一邊表示看高度好公司未來發展,另一邊卻自 2022 年以來大幅減持手中股票。
也許作爲企業負責人、大股東的楊元慶,也已經意識到 PC 業務所即将面對的現實問題。以及,新業務至今仍然無法帶領聯想逃出舊有的牢籠。
對此,至少資本市場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至今港股市場上的聯想集團市盈率不過 6 倍,這是一個低到足夠說明問題的數字。
01 戛然而止的利潤增長
疫情透支了人們對 PC 的需求。在吃盡 " 黑天鵝 " 紅利後,聯想開始和行業一起跌入寒冬。
Canalys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 PC 出貨量 2.85 億台,同比下降 16%。前三甲聯想、惠普、戴爾出貨量下滑速度都高出行業均值。
摩根士丹利甚至在最新的 2023 年 PC 市場預測中提到," 整個 PC 市場已經跌至 20 年來的最低點 "。
而且,在 2022 年,全球 PC 市場呈現季度性急速下跌的态勢。Gartner 數據顯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總計 6530 萬台,同比暴跌 28.5%,創下自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
作爲全球最大的 PC 企業,當行業壓頂之時,其遭受的負面影響,無疑首當其沖。
聯想的基本盤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在 2023 财年第三财季收入同比減少 34%,經營利潤減少 37%,大幅拖累了整個公司的業績表現。
楊元慶公開表示,PC 市場的換機時間已經從三四年延長到五六年。按照這個換機節奏,倘若一個消費者在疫情發生的 2020 年購買了一台電腦,那麽他要到 2025 年才會有更換這台 PC 的需求。
行業急轉直下,還要面對華爲、小米的繞後攻擊,楊元慶坦言," 現在處于最糟糕的時期。"
去年,楊元慶還豪言要啓動大規模招聘,未來三年擴招 1.2 萬人,五年研發總投入超千億元,而不到一年後就 " 變臉 " 了。财報發布會上,聯想公開宣布了 1.5 億美元的削減成本計劃,并表示将進行裁員。
從 2013 年聯想首次超越惠普、成爲全球 PC 王者起,已經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經曆幾十載風雨洗禮和周期波動,對市場的前瞻性預測卻仍不盡人意。
一家自稱高科技的企業,卻走出了典型的周期型企業的利潤曲線。
自 2000 年起,聯想 22 年的利潤曲線呈現明顯的波動。疫情之前,聯想集團的利潤高峰還要追溯到 2005 财年的 11.2 億美元,由于疫情催生的在線經濟的助攻,聯想的盈利才突破前高。
楊元慶曾在采訪中說道,企業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你不可能爬着雲梯上去,一定得下來以後再去爬下一個山峰。
聯想集團的業績表現正在完美诠釋這一說法,隻是用了足足 20 年的時間,才能突破自己過往的極限,這還不提中間多次的下滑和虧損。
這樣的表現,難以稱得上是一家面向未來的高科技企業。
02 争議不斷的高超薪酬
" 我堂堂一個集團 CEO 總不能比自己的員工拿的少吧?"
楊元慶的高年薪緣于對 IBM PC 業務的收購。2005 年聯想并購 IBM PC 之前,楊元慶的薪酬僅 424 萬港元,但在收購完成後,他的薪酬增長至 2175 萬港元,是一年前的 5 倍多。
飙升的薪資自然引來外界質疑,楊元慶回應稱:中美兩國薪水标準存在很大差異,收購 IBM PC 業務後,如何讓兩個不同的公司統一薪酬是很麻煩的事情。國内工資比較低,而 IBM 的員工是按美國市場的标準來的。
按照他的意思," 作爲公司 CEO,拿的比員工少,說不過去。"
此後幾年楊元慶薪水水漲船高,2011 年 -2014 年,楊元慶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最貴 CEO(中資港股 CEO 薪酬榜)。2014 年更是以驚人的 1.3 億年薪,成爲名副其實的 " 打工皇帝 "。
楊元慶這番話看似有些傲慢,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其合理性。
2000 起自 2017 年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國企業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國際化征程,跨國收購,海外擴張的案例比比皆是。邁向海外,也是中國企業登上世界舞台,彰顯實力,提升國際競争力的有效路徑。
通過收購 IBM PC 業務,聯想被看做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翹楚,被許多媒體和商學院大書特書。
自那時起,聯想就立志成爲一家國際化的企業。包括文化、價值觀、經營理念、管理方式、人才結構,乃至薪酬體系都要跟上國際化的腳步。
2012 年,聯想還啓用了意大利人蔣凡可 · 蘭奇,其助推聯想登頂 PC 全球第一。不久前,這位聯想功臣因在脊椎手術中引發并發症而去世。
聯想的董事會堪稱 " 多國部隊 ",涉及中美英意多國籍,不僅有國内高管,還包括雅虎創始人楊緻遠、功勳人物蘭奇,曾經還包括索尼前 CEO 出井伸之等國際大拿。
全盤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公司人事結構和薪酬體系相應調整,貌似也說得過去。
但自 2017 年以來,國際貿易壁壘陡增,聯想的國際化 " 人設 " 已經變得有些不合時宜,也因此遭到了諸多非議。而随着 " 共同富裕 " 戰略目标的推進,聯想高管的超高薪酬也再度陷入輿論漩渦,如同被架在烈火上炙烤。
楊元慶近三個财年的薪水依舊高達 2466.3 萬美元、2616.6 萬美元、2792.2 萬美元 ( 1.67 億元、1.77 億元與 1.89 億元 ) ,且連年增長。
輿論壓力下,楊元慶于去年放棄了 8000 萬元的長期獎勵,發給一線員工。
但更被外界質疑的是,公司高管薪酬占比和研發投入占比嚴重倒挂。根據此前科創闆招股書,18/19 财年、19/20 财年、20/21 财年,聯想集團高管們的稅前薪酬分别是 5.65 億元、9.09 億元和 9.34 億元,占稅前溢利分别達到了 9.83%、12.85% 和 7.77%。
而同期,公司研發投入分别爲 102.03 億元、115.17 億元、120.38 億元,雖然超過所有科創闆上市公司,絕對投入不可謂不高,但研發占營收比例僅爲 2.98%、3.27% 和 2.92%。
全球來看,企業給予高管高昂的薪酬,以獎勵其做出的突出貢獻,也并非不合理。蘋果公司 CEO 庫克也領取着天價薪酬,但無論企業競争力、科技引領、市值表現、盈利水平等等層面,蘋果公司都是碾壓聯想。
而聯想集團常年不到 3% 的淨利率,還不及 3 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如此孱弱的盈利能力對應高管超高的薪水,想不引起外界的質疑都是不可能的。
03 千呼萬喚的第二曲線
由于多年來未能打造出新增長引擎,聯想不得不固執地依賴 PC,造成如今尾大不掉騎虎難下的兩難境地。
移動互聯網已是波濤洶湧,PC 更是江河日下。疫情隻不過是一次幸運女神的眷顧,作爲世界最大 PC 企業的掌門人,楊元慶不可能不知道。
PC 業務,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PC 成就了聯想,卻又讓其陷入低盈利泥潭。
相比蘋果,聯想是一個更加徹底的組裝廠,芯片等核心器件均實行外采。2022 年,聯想花費了 210 億美元之巨來外購芯片,巨額采購侵蝕了聯想的利潤空間。在 PC 産業鏈中,無奈爲芯片廠商做嫁衣。
多年來,聯想淨利率不到 3%,經營利潤率隻有區區 4%。甚至有投資者評論稱,股東還不如将聯想集團賣掉,存入銀行的長期收益都要比其經營利潤高。
所以,楊元慶撕掉 "PC 之王 " 的标簽的念頭,要比其他人更強。
2014 年 9 月,聯想以 23 億美元收購 IBM x86 服務器業務,随即成爲全球服務器市場第三大廠商。但該業務長年虧損,最終并入如今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ISG)闆塊。
最新一個财季,ISG 業務收入 29 億美元,同比增長 48%,創曆史新高,利潤大增 150% 至 4300 萬美元。表面看,似乎還不錯,但 29 億美元的收入才換來不到 1.5% 的利潤率,甚至還不及 PC 業務。
緊接着在 2014 年 10 月底,聯想又以 29 億美元從谷歌手中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手機被楊元慶寄予衆望,但一頓操作後,摩托羅拉在美洲市場表現不俗外,國内市場已經是 " 泯然衆人矣 "。
2019 年,楊元慶又提出 "3S 戰略轉型 ",如今又祭出所謂的 " 新 IT"。相比來看,以智能服務爲核心的方案服務業務表現不俗,最新一個财季的營收和利潤分别同比增長 23% 及 12% 至 18 億美元和 3.7 億美元。
隻是,當下的聯想還是倚重 PC,其他新業務仍未能挑起重擔。聯想似乎仍沒有擺脫 PC 的成敗桎梏。
縱觀聯想近 20 年的發展,在行業變革期,總是試圖通過跨國收購 " 曲線救國 ",而非真正的潛心修煉核心關鍵技術。所以,聯想最終船大難掉頭。
04 寫在最後
13 年前,年僅 28 歲的遲宇宙被柳傳志欽點爲 " 聯想史 " 的執筆人,但當他寫完《聯想局》後,卻未得到柳的首肯。
最終,遲宇宙自己出版了這本書,他在書中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 " 一個 11 人的集體企業,經過 20 年的努力成爲了一家受人尊重的跨國公司,不僅是因爲曆史機遇和谙熟市場規律,而是由于這家企業的締造者及其核心團隊比别人更懂得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
在柳傳志看來,企業首要考慮的問題是生存,在發展技術與企業生存産生矛盾時,技術要給生存讓路。
《聯想局》結尾寫道:" 在一個偉大而殘酷的聯想局中,柳傳志、李勤及其聯想……他們一次次布局,一次次破局,一次次結局,又一次次重新走回局中…… "
從柳傳志到楊元慶,聯想的基因注定了它始終無法打破牢籠。在技術飛速躍遷的當下,尤甚。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