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嗷嗷胡
" 理想魔毯懸架 " 後面一個小小的 TM 标,過去一段時間讓部分原教旨主義車迷繃不住。
不論理想的魔毯™和奔馳著名的 " 魔毯車身 " 之間是否有相似性,這個名字眼下已經成了理想官方認定的技術名稱。在 8 月,理想魔毯空氣懸架還将迎來 2.0 版本的 OTA 更新。
™僅表示此處的 " 魔毯 " 是一個 trademark 而非字面義,并無獨占商标的意思,理論上誰愛用也可以用
做國人最熟悉的空懸車
截止到今年 7 月 29 日,理想賣出了 20 萬輛搭載空氣懸架的車型;所有已交付的理想 L 系列車型中,有多達 93% 配備了空氣懸架系統。
自己跟自己比,也許還體現不出什麽,那麽橫向來看,2022 年全球市場有約 69 萬輛汽車搭載空氣懸架,國内市場銷售了 23.8 萬輛搭載空懸的車輛。
而據理想統計,從 2022 年 8 月到 2023 年 7 月不到一年時間(從 L9 交付算起),理想單憑一己之力售出的搭載空懸車型就達到了 19.8 萬輛。
近幾年随着自主高端化和新勢力崛起,空氣懸架四個字對國人早就不是遙不可及的稀罕貨。比理想門檻更低者,有;但如此大規模、大比例的裝車交付,卻是難得。
理想現有 L7、L8、L9 三大車型中,隻有 L7 和 L8 的最基礎配置 Air 版未搭載空氣懸架。L7、L8 的中高配(Pro & Max)和 L9(隻提供 Max 版),則實現了空氣懸架的 " 标配 "。
可以說,理想魔毯空氣懸架最無可争議的價值,就是讓 20 萬中國家庭體驗到了空氣懸架的價值——參考 7 月初第 40 萬輛理想交付,品牌累計的空懸搭載比例達到了驚人的半數左右。
将一種原本主要用于高端車型,即便是中高端車型大多也隻列爲選裝或專屬于(銷量極爲有限的)頂配版本的豪華裝備,空氣懸架的大規模普及不隻是市場問題,更考驗着生産制造。
理想一開始打算實現空氣懸架 " 标配化 " 時,國外供應商的反應是難以置信,願意提供的産能遠小于理想的實際需求,即便後者發出出資協助來華建廠的邀請也不願冒風險。
于是孔輝和保隆這兩家本土供應商脫穎而出,随着理想的銷量神話,二者也随之迅速成長壯大。在今年上半年,孔輝和保隆成爲國内空簧市場第一和第三,合計份額超過六成。
而相應的,原本霸占空氣彈簧市場多年的幾家著名國外供應商則将龍頭地位拱手相讓。
與國内供應商的攜手發展彼此促進,不僅是在生産制造方面提供了保障,也讓理想脫離了國外供應商黑箱式的打包方案,在智能底盤尤其是發展叠代問題上,有了更強的獨立性和掌控力。
在交付了 20 萬輛空氣懸架車型之後,理想仍能以 OTA 方式推出 2.0 版本,在當前 " 舒适魔毯 " 的基礎上新增了 " 運動魔毯 "。讓 L 系列空懸車型在保留原有舒适取向的前提下,擁有一種更偏運動化、更年輕化的懸架調校。
魔與不魔,毯本非毯
在理想看來,所謂 " 魔毯 " 來自于古老的阿拉伯神話;多個傳感器、計算執行機構和空氣懸架組成的車身控制系統,可以讓車身如神話中的魔毯一般平穩順滑,故而得名。
" 魔毯 " 最初被用來形容底盤 / 懸架 / 車身控制系統,是因爲奔馳獨創的 MagicBodyControl(MBC)魔術車身控制系統,及其類似後繼技術。
注意官方命名是 "Magic 魔術 " 而不是 " 魔毯 "。
因爲 " 魔 " 字在中文裏的自然聯想,以及 MBC 技術的目标效果,智慧在民間的中國車迷爲 " 魔術車身 " 及其類似技術起了一個惟妙惟肖的别稱與俗稱——魔毯。
在理想之前,其實并未有哪家廠商精确界定 " 魔毯 " 的标準,不過民間一般認爲:隻有具備前饋能力的全主動懸架才有資格稱 " 魔毯 "。
2013 年的奔馳 MBC 作爲一種全主動懸架,它不僅僅是采用了空氣彈簧(即屬于空氣懸架),更爲關鍵的是具備前饋能力的全主動控制:由傳感器預先掃描前方路面,懸架中額外的液壓執行機構适時調整行程,以達到平滑車身姿态過濾颠簸的效果。
似乎也聽不出來和今天大家熟知的 CDC 連續阻尼控制減振器、空氣彈簧有什麽不同?尤其是今天像比亞迪雲辇這類融合了智駕傳感器的最新技術,已經全線配備了掃描路面的預瞄前饋能力。
最本質的不同,全主動懸架一定具備獨立控制單個車輪行程的執行機構,比如液壓或電機。這樣才能實時快速地控制車輪上下,主動應對路面起伏或調整車身姿态。
衆所周知空氣彈簧也可以調整懸架行程 / 高度,但充放氣的速度遠遠不可能跟上行駛中碾過颠簸的速度。事實上,空氣彈簧與 " 是否全主動 " 也完全不挂鈎,雲辇 -X 和 Multimatic(法拉利 Purosangue)都采用鋼絲彈簧。
至于 CDC 減振器主要調節的是減振器阻尼大小,更是完全不具備直接控制懸架行程的能力。因此即便加入了前饋能力,它們也可以提供部分主動控制能力,一般也隻歸爲半主動懸架。
如果這麽說還不夠直觀,換成人類語言簡化理解:
假想一下某人在滑冰,前方冰面上有坑窪;此人雙眼大腦都經改造,可以精确掃描前方路面情況,并實時計算出經過坑窪的時間過程、坑窪的形狀與高度(即預瞄能力)。
全主動懸架,滑到坑時用剛剛好的速度和力道,把腿向下伸出剛剛好的距離,讓冰鞋剛剛好實時接觸到坑底,當坑結束時又精确地擡起收回,最終使上半身在滑過坑窪的全過程都感覺不到颠簸異樣。
半主動懸架,滑到坑時在剛剛好的時間準确将該側腿部肌肉放松,使得在滑過坑時冰鞋自然下落,上半身能感覺到的颠簸跳動,至少要弱于不做任何準備。
以此類推,比亞迪雲辇家族中,雲辇 -X 基本可以肯定爲電控全主動懸架,而雲辇 -C/A/P 目前來看隻能算是半主動,即便雲辇 -P 的液壓系統也不具備行進中快速調整單輪行程以匹配路面颠簸的能力。
公平的講,除了中文同樣帶個 " 魔 " 字," 魔毯 " 與 MagicBodyControl 魔術車身控制的基本原理并沒有多麽強的關聯性。魔毯是在天上飛的,人間的颠簸本來就與之無關。
人們用 " 魔毯 " 稱呼全主動懸架,也隻是一種自發形成、結果導向的美好聯想,并無實現原理上的類似性和相通性。
事實上,不止是理想在使用 " 魔毯 " 時,未考慮民間對于 " 魔術車身 "/ 全主動懸架與 " 魔毯 " 之間所賦予的強關聯,在這之前,諸如寶馬也已将 " 魔毯 " 用于非全主動懸架技術的名字中。
包括 7 系和勞斯萊斯在内的寶馬高端車型,均可以搭載有前饋能力(Executive Drive Pro)的空氣懸架系統,但它們并不具備可以快速實時調整單個車輪懸架行程的主動執行機構。
所以盡管今天部分人對于理想僅憑空氣彈簧便冠之以 " 魔毯 " 美譽有些微詞,可實際上這個詞早就不再有多麽準确的界定标準,也從來都談不上可丁可卯的技術術語。
從之前的理想家庭科技日,到今天的魔毯空懸 2.0,如今 " 事業有成 " 的理想将技術與技術形象放在了高優先級:冰箱彩電大沙發,才不是理想汽車的全部。
社會公衆經常有一種典型誤解:已然取得成功的人和企業,一定每晚都睡得安穩踏實;隻有那些失意的人、掙紮的人、一無所有的人,才可能被焦慮所包圍。
小孩子都聽過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那麽反過來理解呢?
人們對于失去剛剛得到東西的恐懼,天然的遠大于對無法得到未曾擁有東西的恐懼。理想同樣有自己的隐憂,就像哪怕是如日中天的比亞迪也會有它自己的不安。很好,這可不是壞事。
今天的理想手握月銷 3 萬的完美戰績,但也正是市場銷量方面過于成功、過于快的成功,已經與品牌在其他方面的形象之間——比如技術形象——拉開了落差。
理想需要趕在這一落差産生實質影響之前予以消除:讓大家認識到理想之所以取得市場成功,除了 " 産品定位 " 與 " 彩電冰箱 " 之外,還有更堅實更深層的原因。
家庭科技日發布 Mind GPT 與通勤 NOA,魔毯空氣懸架升級 2.0 OTA,理想将在年底推出的純電旗艦 MEGA 勢将呈現一個極爲特别的汽車新形态,也會對此有所幫助。
理想正在完成一項 " 重要但不急切 " 的任務,市場表現決定一時的生存與否,而形象印迹将影響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