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經濟觀察報 (ID:eeo-com-cn),作者:王義偉,題圖來自:AI 生成
正在進行中的俄烏沖突和伊朗、以色列沖突(下稱伊以沖突)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之處:節奏。
俄烏沖突是快節奏。自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别軍事行動,雙方随即扭打在一起,沖突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在上千公裏的戰線上,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戰鬥。
伊以沖突則是慢節奏。
以今年爲例:
4 月 1 日,以色列用導彈襲擊了位于大馬士革的伊朗駐叙利亞大使館領事部門建築,導緻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兩名高級指揮官在内的至少 13 人死亡。
兩個星期之後的 4 月 14 日,伊朗實施了報複行動。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 170 架無人機、30 枚巡航導彈和 120 枚彈道導彈。
以色列雖然聲稱報複,但遲遲沒有行動。
直到 3 個多月以後,7 月 31 日,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遭襲身亡。伊朗方面認定,這次暗殺是以色列實施的,并聲稱要報複。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爲這是以色列幹的,伊朗會報複。
伊朗遲遲沒有行動。
9 月 28 日,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身亡。真主黨是伊朗扶持起來的一股反以勢力。以色列此舉是針對伊朗的又一次挑釁。
伊朗的報複終于來了。
10 月 1 日晚,伊朗向以色列的幾個軍事基地發射了約 200 枚導彈。
然後,國際社會都在密切觀察,以色列會作出何種反應。
以色列聲稱要報複。
伊朗聲稱,如果以色列報複,伊朗準備了 10 套反擊方案。
有媒體和專家學者猜測,以色列會選擇 10 月 6 日或 10 月 7 日這一天對伊朗實施報複,因爲這兩天正值巴以新一輪沖突一周年。
但是,截至筆者撰寫此篇稿件的 10 月 9 日,以色列的報複還沒有到來。
伊以這種慢節奏交火,像極了兩個成年人,一個打另一個一拳,被打的琢磨半天,和身邊人商量嘀咕一會兒,小心翼翼地還對方一拳;然後另一方也猶豫半天,和身邊人商量嘀咕一會兒,小心翼翼地稍稍加點力度還一拳。
爲什麽會是這樣?
因爲雙方誰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誰也負擔不起發生大規模全面戰争的後果。但是,延續了幾十年的相互之間的敵視和仇恨,使得雙方的交手必須有來有往,否則不但沒法向國内民衆交待,在國際上也有礙觀瞻。
現在,雙方的沖突又加入了另一個重大因素:美國大選。
美國大選有一個專有名詞: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
因爲美國大選是 11 月初舉行,如果在臨近大選的 10 月爆發了重大事件,其影響所及就有可能逆轉大選結果。
美國曆史上多次發生十月驚奇,其中一次伊朗成爲主角。
20 世紀 70 年代末,美伊關系緊張。1979 年 11 月,伊朗首都德黑蘭的數千名學生占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留了 52 名美國人作爲人質。
如何解救人質成爲 1980 年美國大選的焦點議題。尋求連任美國總統的卡特雙管齊下:一邊準備武力營救,一邊通過秘密渠道與伊朗談判。同一時間,卡特的競争對手裏根也與伊朗進行了秘密接觸。
伊朗方面權衡利弊,選擇了裏根。
伊朗先是向卡特政府釋放了積極信号,導緻卡特在競選過程中信誓旦旦地宣稱人質問題解決有望。然後,1980 年 10 月 21 日,伊朗突然宣布,在美國總統選舉前不會釋放人質。
伊朗的反轉令卡特措手不及,加上彼時美國經濟惡化,大選的結果是裏根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在 44 個州取得勝利,獲取 489 張選舉人票;卡特慘敗,隻在 6 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取得勝利,僅獲取了 49 張選舉人票。
隔年(1981 年)1 月 20 日,裏根就職當天,伊朗釋放了美國人質。
一晃 44 年過去了,又到了美國大選年,又到 10 月了。
10 月驚奇還會發生嗎?
難說。
但有一點,如果還有十月驚奇發生,大概率隻有伊朗、以色列 " 聯手 " 才能造成這個結果。比如,雙方交火的節奏突然加快,甚至爆發大規模的、全面的戰争。
從這個角度分析,伊朗選擇 10 月 1 日這一天用導彈襲擊以色列,可以說是老謀深算,也可以說是賭上了。伊朗賭的是,在 10 月這個敏感的月份,拜登政府爲了大選,一定會壓制以色列不要報複、或者隻能實施有限度的報複。
最新的消息是,原本計劃 10 月 9 日訪問美國的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推遲了訪問。
筆者分析,加蘭特訪美,是和美方商量如何報複伊朗的。他推遲訪問,讓人疑惑。
這是要唱哪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