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熱愛,同時想做一番事業,但資源匹配隻限于一個格局已定的紅海行業,如何找到突破口?
他說:"看清行業的本質,你會拆解出很多有意思的縫隙,這就是你能生發的空間。"
如何找到自己公司的"一",并從"一"出發,舍九取一?
他說:"很多快消品公司喜歡種草,我們更像是種樹。想清楚‘一’,盯住這件事,節奏才不會淩亂,動作才不會變形。快有快的玩法,慢有慢的打法,但你都在對的路上,至少心不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擊穿我們做了三個決策,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花小錢辦大事。"
如何在大環境的谷底,沒風口、流量枯竭的情況下,從自身熱愛出發,做長期的理想主義者?
他說:"追求極緻的創業者,要把企業做成不怕死的企業。不怕死不是去蠻幹,而是目标不要瞄準這裡。如果你時刻擔心它死不死,賺多少錢,時間上的Deadline有沒有完成,你所有動作都會變形。"
今天,開山酒業創始人唐炜,混沌學園2期同學做客混沌。唐炜帶領開山酒業,僅用四年的創業時間,就将白酒行業長期以來的十二大香型拓展為十三大香型,通過品類創新改變了白酒行業。
如何秉持開拓者的先鋒精神,找到自己企業的"一",并從自己的"一"出發,制定能穿越周期的長期目标,緩解現實的焦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正确的選擇,最終以小勝大?
以下為課程筆記:(篇幅所限,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請前往混沌APP聽完整課程!)
授課老師 | 唐炜 開山酒業創始人
編輯 | 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支持 | 混沌前沿課
在一個傳統的、成熟的、格局已定的行業裡找機會,要看清行業的本質。你會拆解出很多有意思的縫隙,這就是你能生發的空間。
如何探尋本質?看趨勢、挖問題、定方向。通過以上三步,開山在酒行業裡找到了自己的"一"。
第一步,看趨勢:打破邊界,大局中看價值
酒,一個萬億規模的行業,到底是如何發展的?
1)從外觀行業
元代後期,白酒蒸餾技術傳入中國。相當長時間内,白酒被視作尾端産品。建國之後,才有了最早的"濃、醬、清、米"四大香型。
香型,是結合地區、口感、工藝,做出的劃分。白酒的發展史,就是香型不斷創新,香型之間不斷角力的過程。
建國之初,汾酒作為清香型代表,獨霸市場30多年。改革開放後,以五糧液為代表的濃香型發展起來了。
汾酒隻有高粱一種原料,五糧液由五種糧食釀造,濃香型、更貴、更顯高端,這就是五糧液的心智定位。此後接近二十年,它一直是白酒行業的老大。
2010年前後,一個品牌的聲量開始崛起,醬酒茅台酒。它傳遞的是更多的文化底蘊,劃分了某種更小衆的圈層,也更具稀缺性。
洋河藍色經典誕生于2002年,當時江蘇市場被五糧液獨霸。眼看就快破産,它孤注一擲,開始做酒品類創新。
推出符合較年輕用戶審美的包裝,同時獨創香型"綿柔型",跟整個東部沿海地區的口味特别契合,引爆江蘇的中青年核心消費市場。江蘇是酒水消費大省,僅本省就支撐了它100億的銷售額。所以,它成為繼茅台、五糧液之後中國第三大酒廠。
深入觀察,你會發現白酒行業幾十年的變遷,伴随着一個非常底層的邏輯,即人的消費意識進化。每一代人消費觀不同,酒的香型、口味、外觀的調性,也随之叠代。
而十幾年到二十年,就有一次人群的更新換代。
2)内觀企業:看企業能力
你企業的禀賦,是否跟得上趨勢?
首先創始團隊或高管,有沒有對行業的熱愛?在流量相對枯竭的時候,做品牌是難上加難。不熱愛就無法堅持。
其次,有沒有技術背景和足夠的行業經驗?
技術是品牌的地基。我從小接觸西方釀酒工藝,對白酒行業一無所知,但我熱愛這件事,怎麼辦呢?回國,投簡曆,先去酒類上市公司打工,做事業部經理。它給我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跟平台,讓我去學習經驗技術,以及企業如何運營。
從2014年回國到2018年成立開山,我做了四年,試驗了很多理念。該吃的苦去吃,該碰的壁去碰,同時抓緊一切機會到酒廠學習白酒,和經銷商了解渠道。這是我的真實經曆。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遇到認可你、信任你的夥伴。通過這些人輻射出的資源,你才能在早期找到團隊夥伴。
第二步,挖問題:探尋白酒行業未被解決的本質問題
1)表象問題
第一,我創業時發現,2013年八項規定出台後,白酒行業遭受嚴重打擊,大量庫存積壓。渠道被迫吸收了很多庫存,資金承壓,貨物堵塞,銷售緩滞。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極端手段,比如跑貨、竄貨,對品牌、行業造成了巨大傷害。
第二,整個行業從品牌到渠道都面臨"二代接班,青黃不接"的狀态。
第三,很多人想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行業結構性換血,但缺乏深入的行業經驗。
2)内在:白酒行業兩級分化
很多人認為喝酒,喝的是口味。但你買白酒、送白酒、喝白酒的時候,真正看的是什麼?通俗來講,白酒行業的底層是三個子,面子、裡子和票子。酒拿出來,大家認不認識?好不好喝?值多少錢?
但新興客戶對這三件事的理解,和傳統客戶出現分歧了。
新興用戶群不情願被迫營業,被面子、裡子和票子綁架,喝他不認同的白酒,但是他沒有選擇。
行業報告顯示,整個白酒行業的規模,在八項規定出台前,是增加的。2013年下滑非常大,到2014年又開始往上走,是恢複最快的酒品類。問題是,銷售額每年百分之十幾的增長,銷售量的增長速度卻不超過2%。
其中的隐含假設是什麼?白酒是一個存量型市場,它滿足的是剛需消費。
隻要價格還能接受,怎麼提價大家都會購買,甚至在某種情況下,提價會促進銷售,茅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白酒品牌可以妥妥地拿捏老客戶,存量市場,但它們對新增市場的拿捏是比較弱的。
3)長期的邏輯判斷
發現增量市場可能有機會,我們做了一道數學題:
第一,白酒企業市場規模在6000億,這不是零售額,是按出廠價格計算。其中中高端白酒占到4500億。
剩下的1500億,是大家熟悉的口糧酒、小白酒、低端白酒以及散裝白酒。白酒跟一般消費品行業不同,中高端市場反而是更大的市場。
第二,假設喝中高端白酒的人群,有1/4的人是25歲到40歲,他的口味還沒有定型,那潛在市場可以達到1125億。
第三,假設你品類創新,推出新口味白酒。這款新産品有1/15的轉化率。請15個人喝酒,有1個人成為你的消費者。新品類的潛在市場也有75億。如果你作為新品類的開創者,吃掉1/3的市場,占到1/3的體量。那麼你在初期的天花闆能達到25億左右。
在食品飲料行業,20億是個很有意思的節點。10-20億的發展階段,品牌會發生極大的轉變。
舉個例子,元氣森林,它作為品類的開創者,改變了很多預設。當它到了這個體量之後,不但證明了自己,改變了所有人對這件事的看法,同時輻射到消費者,形成鍊食效應。
第三步,定方向:對白酒的本質探尋
1)進入行業去學習,不能站在消費者角度去看行業
酒從業者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什麼叫香型?除了茅台中國白酒還有什麼?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行業,會直接熄滅你的火焰。
還有人說,你應該做威士忌,做清酒,做葡萄酒,做各種場域,年輕人喜歡這樣的東西。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沒有錯。
如果你潛入到行業,就會發現,整個威士忌行業規模加起來都沒有一個頭部白酒廠大。威士忌進入中國十幾年,體量一直超不過100多億。很多人覺得XO很老氣,但它的體量是威士忌的2倍。
如果你要創業,不要站在消費者角度,頭腦一發熱就去做決定,就去找突破口。你找到的可能是僞突破口。
2)白酒和其他酒類飲品的區别
以我們中國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有非常多地方适合耕作,人們有大量的時間跟這塊土壤發生關系,也傾向于在一定範圍之内活動。海洋文明和遊牧文明,人是高流動性的。
所以西方的酒"頭輕尾重",釀造時間非常短,一兩周釀完後放在橡木桶裡去熟成。中國酒"頭重腳輕",釀造時間非常長,釀好之後,多少年陳封不動。
威士忌有很濃的橡木桶味,有西方海洋文明的直接熱烈的感覺。白酒的味道,是長時間自然發酵,經年陳釀産生的複雜香氣。
中國人為什麼喝酒?不為狹義的功能性,甚至不為自我取悅。酒類在中國一直被當做禮器。農耕文明中,它是用來獻給上天的,獻給最尊敬的人,具有獻祭、禮品的功能。
3)創始人自身的品味也許并不适合大衆的需求
所以結合我的背景,雖然最早探索了威士忌,清酒,葡萄酒創新,但最終當我真正進入這一市場,我們選擇尊重市場,尊重商業本質,尊重所有的理性回饋過來的結果。
白酒是我們最後的選擇。白酒,是具有精神屬性的強社交工具,這是我們最終探索出的對行業的本質認知。
4)如何去找到開山自己的一?
用混沌的思想體系分析,我們的"一"是什麼?
開山這兩個字就決定了,手上提着開山的人,他是一個具有先鋒跟開拓精神的人。開山,是具有先鋒開拓精神人群的社交貨币。
我們不追求傳統白酒的所謂尊貴、稀缺、曆史感。我們追求的是面向未來的先鋒釀酒精神。
它要代表中國白酒對釀酒科技的探索,甚至能夠讓中國的白酒國際化,不斷地趕上世界潮流,做全世界都愛喝的酒。
認同這一觀點的消費者,就是我們最早期的,或者說非常核心的用戶。出于精神上認同,他會自發傳播、推薦開山。
就像有一大幫戶外的愛好者在推薦Patagoina,實現這樣的效果,你的人群就可能是對的。
戶外品牌一直追求用硬核、專業的指标來證明自己的品質。但Patagoina追求消費者的精神認同。它給消費者頭上貼了一個标簽,我是一個真正跟世界融為一體的環保主義者。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更多内容請點擊海報,前往APP聽課!
《瘋傳》說,人的社會需要社交貨币。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認知到它是社交貨币,但無時無刻不把它當作社交貨币。
社交貨币型産品必須滿足三個前提,兩個不要,還有一個最好。
三個前提:
第一,足夠好的毛利率;第二,足夠好的品質,足夠好指的是消費者可感知的品質的提升;第三,足夠厚的品牌内容積澱。
兩個不要:
第一,不要常變常新。很多做快消品的同學,都喜歡不斷做聯名,受互聯網産品影響,想要快速叠代。
有的酒業同行,每個月都會出限量款。那"限量"還有什麼意義嗎?核心品牌認知還沒有建立出來,就不斷地推新東西,去改風格,去稀釋還不穩的基礎認知,這種做法有待商榷。
第二,不要謀求短期的暴利。做社交貨币型的産品,是跟時間做朋友,選擇這條路就要做好思想準備,短期内暴富不起來。大家都能理解這句話,但做到很難。
一個最好:
社交貨币型品牌最好能建立新品類。如果你所在的行業是一個大的紅海行業,傳統行業,你最好成為某個細分市場裡的标準建立者。
第一,你可以吸引新的用戶;
第二,會産生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片海那麼大,你的細分市場對龐大的巨頭來說,是不存在的邏輯,你的早期是很安全的。相反,如果你在一個小市場裡要做小而美,隻要一冒頭,抄你的人立刻全來了。
即便隻建立了一個大行業的細分品類,也比自己開創一個小而美根本做不大的品類,産生的影響力大得多。
如何成為社交貨币?歸結到三個字,影響力。
很多快消品公司喜歡種草,每年做幾百個品類,不行馬上砍掉。品牌對這類型的公司來說,不是他的命,不是他的根。
我們做開山,更像是種樹。想清楚那個"一",再去擊穿它,擊穿影響力。為了擊穿影響力我們做了三個決策,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花小錢辦大事。在資源有限,外部環境不确定性的時候,提升影響力。
盯住這件事,節奏才不會淩亂,動作才不會變形。快有快的玩法,慢有慢的打法,但你都在對的路上,至少心不慌。
決策一:如何在大紅海中建立新品類
第一個決策,就是做品類創新。我們積累了幾點經驗:
第一,判斷創業的時機,紅海市場雖然穩定,但随着人群、環境的變化,一定會有新需求。如果你發現行業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巨頭依然沒有醒悟,消費者的渴求性到達了一定點,而你也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找到十倍速變量,迅速擊穿。
醬香型白酒在中國市場火了十幾年,我們認為差不多5-8年之後,新的香型有可能崛起。我們提前打個埋伏,走得不着急。
第二,做低端颠覆。很多品類巨頭做大了,就傾向于壟斷。壟斷後,會集中精力去做高利潤的産品。它發現消費者有剛需,就會狂推高端産品。
這是你吃掉機會的好點。低端指的是平價、新人群更容易接受的産品。這是巨頭懶得再去吃的市場。
如果你上手就想做高端,直接跟巨頭集中彈藥去打的東西比;你面對的人群是被巨頭教育下來的人;作為新團隊,維持高端形象投入的資源,是不可想象的。
我們也有2000多元的酒,但那代表了品牌形象。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做價格100到300區間的酒,瞄準醬酒扔掉的市場。
決策二:選擇開源聚勢
"開源"一般在知識産權高度相關的科技領域才存在。但開山公司的品牌、技術,是開源的。我們的核心策略之二,叫做"開源聚勢"。
我們是白酒行業唯一主動取消發明專利的企業,把自己的釀造技術、工藝、數據全部開放;還是第一個願意以最小起定量生産淨香型白酒的企業;我們還幫别人認證所有的相關技術标準,去改造他們已有的産線……
白酒行業一直強調以古法釀造,盡管有人想創新,但最終都流于做文案營銷、做流量、做低價,或者新瓶裝舊酒。
為什麼沒人敢從底層去做創新?
單一的品牌,很難帶動新的品類崛起,尤其是社交貨币型的品類。靠開山一家就把所謂的淨香型,推廣成為被廣泛認知的香型,現在我們依然沒有做到。不要有這個野心,靠一家之力去改變行業。
特别是白酒的創業門檻非常高。供應鍊都是大型供應鍊,小的創業團隊去研發産品,試生産,連起定量都達不到。研發新口味,沒有實驗室,大廠也不跟你合作。
所以我們選擇用自己現有的資源,幫助别人降低門檻,來加入你的陣營。
決策三:選擇最高效的傳播方式
1)營銷方式
聽得到、看得到、喝得到
聽得到是讓圈内形成一個議題、話題。我們讓圈内的人群,讓酒類的KOL,煙酒店的老闆,每一個酒商的朋友圈,都在大量議論開山。
看得到。實體的、跟健康相關的産品,如果試錯成本高,購買成本就高。我們說眼見為實,它要在線下能夠見的到。
我們把産品放置到目标人群經常去的場合,要注意,是社交場合。我會在地鐵、公交車身做開山的廣告嗎?會在路邊販賣機、煙酒店放産品嗎?
白酒廣告大量出現在什麼地方?過年回家的旅途中,或跟商務有關的場合中,70%的廣告位被白酒占領了。讓對的人看到它。
喝得到。必須能夠讓人在線下體驗到它。你不必滿足所有人,可以邀請KOL體驗,但必須是真實體驗、真實反饋,其他人才會把它腦補成自己的體驗。
我們大量邀請KOL到工廠來,直接在産線喝開山64度剛剛出來的原漿酒。純淨、好喝、綿柔,而且帶甜味,跟傳統酒不一樣。如果有人懷疑是不是加了添加劑?沒關系,可以直接帶他到蒸餾容器下,接了酒喝,然後在網上傳播。KOL最真實的評價感受,瞬間就被大家體會到了。
品鑒會,是我們整個營銷投入的最大頭,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喝到。
雖然你不能讓所有人都體驗到産品。但有大量KOL在試穿你的衣服,品嘗你的食品,再把他切身的感受,傳遞給消費者。是不是能促進購買轉化,傳遞更強的品牌意識呢?
跟誰在一起,就代表你是誰
在社交貨币型的産品裡面,人們會真正認同的是比他稍微跳一級的産品,能夠得到,才有滿足感。但開山不會把産品放在網紅店。跟誰在一起,就代表你是誰。
經常有人問我,開山是酒行業的國潮代表嗎?我說不是,潮是一輪接一輪,新潮替舊潮,永遠不定勢。這不是開山的路徑。
開山的品牌策略,最終目的是建立新經典。
我們隻跟最精品的銷售渠道合作。在手表領域就跟江詩丹頓合作,在酒店領域就跟文華東方、Ritz-Carlton合作,在餐飲領域和米其林、黑珍珠餐廳合作。有錢就鋪多一點,沒錢少一兩家。
這樣做有成本,但比想像中小很多。當一個新品牌早期沒有曆史背書,沒有資金去燒的時候,怎麼辦?記住一句話,跟誰在一起,就代表你是誰。
風、林、火、山,開山線下品鑒會
我們有不同城市的旗艦店,是跟當地合作夥伴共同建立的。比如蘇州金雞湖旗艦店,是一個兼具餐飲、酒吧跟活動空間的場所,風格是現代中式加賽博數字元素。
旗艦店作為線下空間,為你的流量傳播提供了一個實體的點。但功能絕不僅限于展示,它應該是一個場域,填入對的活動,對的人,對的體驗。
我們線下店的活動,都冠以"風林火山"四個主題。
"風"是清風拂面。白酒,最大的問題在于讓人覺得喝酒壓力太大。開山為什麼叫淨香型?它非常輕柔、舒适,又提供了溫暖的感覺,不會給你很大壓力。"風"主題活動,是年輕商務人群養生、養心的品鑒會。
"林"是獨木不成林,是同好之間的分享會。全國各種俱樂部的男性,比如參加汽車、金融俱樂部的男性,就是非常精準的開山用戶。我們把他們的興趣點全挖出來,彙聚在一起,給他們提供活動的場域,飲品。
"火"是激情的釋放。中國第一個賽博夜場是我們自己改造的。投入四五百萬,做了一整個月的活動,在廈門火了。那是一個非常适合接觸年輕人,讓你的品牌具有活力的新場景。
"山"是不動如山,也代表了高度。每一年的大秀,大活動,就是"山"。我們甚至請人去法國坐戰鬥機。每一個普通人,有機會在開山體驗到他人生中,某種巅峰性的體驗,可能是刺激,可能是尊貴。
所有主題的活動都彙聚起來,你想到開山,跟想到五糧液、茅台,或者便宜的小白酒,那種感覺是完全不同的,精神鍊接、社交連接也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我們的人群是開創者,是先鋒者,是很硬核的那群人。
2)目标人群定位
越講到品牌,人就越容易感性。憑什麼那群人是對的消費者?你得用理性驗證。
舉個例子,開山要不要做洛陽?我自己非常認可洛陽,我去洛陽,發現它在建很多新區,感受非常好。回去就決定,在洛陽開運營中心。沒想到怎麼都做不起來。
後來沉下去看,發現它跟鄭州的巨大差異,人口外流明顯,但這些你體感是感受不到的。作為創始人,我沉浸在直觀的感受裡,忘掉了用理性的數字做判斷。
如果我當時對洛陽做一個基礎的城市劃分,它是幾線城市,經濟到底怎麼樣,它人口外流怎麼樣,現有的酒市場的增量數據、存量數據到底是如何?就可以避免幾百萬的損失。
3)渠道
很多人問我們怎麼做渠道?有沒有鋪各種各樣的店?全國幾萬家店?
我說如果去鋪幾萬家店,馬上就死掉了。社交貨币型産品的渠道,跟快消品的渠道是不一樣的。品牌沒有建立起足夠認知的時候,如果大量鋪貨,庫存移到經銷商、下遊零售店,會有很強的反噬效應。
煙酒行的老闆是個坐商,等人上門。雖然全國有幾百萬家煙酒店,一鋪就是幾千萬的銷售額。對不起,品牌影響力剛出來的時候,你賣不掉,你的品牌不配,那是你未來的渠道。
賣不掉,他們會退貨,但你不肯退貨,關系就崩塌了。不要為了早期的銷售額,去透支未來長遠能幫你做幾百億的渠道。我們早期也吃過大虧,為了GMV,為了完成指标,壓渠道,透支了渠道。
品牌崩塌,消費者是沒感知的。品牌從什麼時候開始崩塌?都是從渠道商開始沒有信心的時候崩塌的。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更多内容請點擊海報,前往APP聽課!
1)如何找一
找到你要做的事情本質是什麼,我們稱之為找到"一"。看趨勢,看行業往哪裡發展。對外看一下,對内看一下。
順着趨勢,探尋行業發展中産生的問題,問題挖得越深,越能看到巨頭、别的創業者看不到的東西,才有可能紮根生長。
根據趨勢、和挖出的問題來确定自己的方向,根據自己的禀賦、特點、熱愛、資源等等去找突破口。最後鎖定目标,開山找到的"一"是成為具有先鋒精神、開拓精神的人群的社交貨币。
它既是未來的趨勢,同時能夠彌補一部分問題。
2)如何擊穿
讓開山成為社交貨币,就靠三個字:影響力。如果你把一個社交貨币做成了,你大概率就是一個影響力大師。
把影響力打出來的三個決策:
第一個策略,品類創新是一個出奇制勝的方向。所有的話題天生會聚集在一個品類的創新品裡面,而不是一個舊品類的跟随者裡。而且由于是錯位競争,别人想打也打不着你,一拳打在棉花牆上。
第二個策略,開源聚勢。它有幾個普适性的價值點。
第三個策略,高效傳播。選擇在目标人群裡面做高效傳播,把錢把刀刃上。線上線下的結合非常重要。有了人,有了場景,把跟你的品牌精神非常契合的内容塞進去,你要做的是樹立新經典,不是去做潮流、流行時尚單品。
我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畢業以後從事法律相關工作,成了紐約州的注冊律師。
酒,一直是我的熱愛。釀酒的過程非常有趣,它的制作中有太多變量。酒不像我們平時熟悉的,工業化的、标準性的食品飲料。它是通過時間的考驗,最終發酵成一款産品。
在我看來,飲酒是在精神上跟釀酒師、跟酒互動。是一個釀酒師把他對酒的理解,把他自己對于世界、對于風格的理解,通過這款酒傳遞給另外一個人。
我從小在酒廠泡大,家裡有一座酒廠。出于愛好,在國外學習時,考取了美國葡萄酒和烈酒評論學會的高級講師,英國葡萄酒和烈酒教育基金會的高級評酒師,還在法國拿了一枚騎士勳章。最終機緣巧合,2018年我創立了開山酒業。
開山的定位,是新中式先鋒白酒。
時至今日,無論從銷售規模,還是品牌聲量來看,開山都達到了新派高端白酒比較頭部的量級。我們還取得了一個讓自己比較自豪的成績,2022年我們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終于完成并且通過審批,聯合推出了中國白酒的第十三大香型标準,"淨香型"。
此前,中國白酒有十二大香型,已經十幾年沒有白酒企業開創出新的香型了。
一個人的事業快感分成三類,利、名、事兒。你的快感來自于哪裡,就更适合往哪個方向走。我的快感來自于做一件事。
我從小算是别人家的孩子,學習不錯。作為資深潛水愛好者,給BBC做過鲸魚巡遊拍攝的領隊。大家在《地球脈動》中看到的鲸魚,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拍攝的。
有一次,我們去南極大陸潛水,挪威一位潛水員突然在拍攝時遇險,我和他的領隊沖上去,把人救了下來。當時我的脊椎直接錯位,兩片膝蓋全部碎裂。上水以後,陷入深度昏迷。
在26歲,經曆了這件事,又經曆了大半年的複健,才回歸百分之八九十正常人的狀态。當時覺得很虛無,追求巨大的成就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我去旅遊,去了巴塞羅那聖家大教堂。我還去了北京的一處寺廟,擡頭向上看,你會看到鑿井,被美妙的建築結構吸引。當時修複鑿井的是一位文物學家。
我問了兩處修複匠人同一個問題,做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麼?
聖家大教堂的工人說,上帝在看。我們國家的匠人說,鑿井是給老天爺的,這輩子能把它做好,我就很心安。答案竟如此相似。
我突然理解了,原來真的有人可以為一件事兒,付出一生。快樂并不來自于别人的認可,做事本身給他帶來充盈和快樂。後來開山得到了和故宮600周年聯名的資格,我就把故宮頂上的那一塊鑿井完整地複刻在了瓶子上。
我給自己的人生定義,是做一個理想的長期主義者,體驗極緻追求帶來的内心的平和心境。
追求極緻的創業者要把企業做成不怕死的企業。
不怕死不是去蠻幹,而是目标不要瞄準這裡。如果你時刻擔心它死于不死,賺多少錢,時間上的Deadline有沒有完成,你所有的動作都會變形。
我們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應試,擅長設定Deadline,KPI。然後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完成一個個看似滿足KPI的事情。
但你真正要擔心的,是這件事兒本身有沒有做好。事兒做好了,反而不會死。這是對于消費品牌非常适用的一件事情。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僅為課程十分之一。
更多内容請點擊海報,前往APP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