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齊敏倩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大健康産業正在成爲各大企業争相布局的 " 香饽饽 "。
去年 10 月,蒙牛集團營養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吳健開始籌劃做一個運動營養品牌。
吳健本人是一個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的重度運動愛好者,同時也是營養品、乳制品行業的 " 老炮 "。他的判斷是:運動群體越發龐大,而且大衆運動參與者的運動成績也在提高,這意味着專業運動營養産品的需求将得到釋放。
不隻是吳健,這些年各大企業都在争相搶奪健身市場這塊大 " 蛋糕 "。
從規模上看,目前我國健身人口超過 3 億,他們的衣、食、設備,每一項單拎出來都能成就一個大市場。
具體到食品這一賽道,健身人群裏流傳着這樣的說法:" 三分靠練、七分靠吃 ";減肥的人常喊出 " 管住嘴、邁開腿 " 的金科玉律。圍繞健身人士的 " 食 " 所形成的健康食品,是個龐大又極爲分散的市場,運動營養就是其中更爲專業也更小衆的一塊。
有研究機構表示,2022 年運動營養市場規模約爲 429 億美元,預計 2023 年到 2030 年還将以 7.4% 的複合年均增長率增長。其中,美國是運動營養第一大市場,相較之下,我國則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不過增速領跑全球。
群雄逐鹿
運動營養,是當下我國消費品行業的一個小 " 風口 "。
從目前的規模看,這并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歐睿咨詢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運動營養品零售銷售額爲 56 億元人民币。
雖然規模不大,但布局運動營養賽道的企業卻都來頭不小。
全球銷量頭部的健身蛋白粉品牌 ON,2015 年進入中國市場,在意識到我國市場的快速發展後,前不久剛在蘇州實現了本地化生産;早在 2016 年,我國食用油巨頭西王集團就收購了加拿大運動營養品牌肌肉科技;雀巢、可口可樂以及湯臣倍健等大廠也早有布局;今年 2 月,蒙牛也正式推出了專注中國人運動營養的高端專業品牌邁勝。
大企業看好運動營養賽道的底層邏輯有兩個,一是需求快速增長;二是産品叠代。
從需求端看,我國健身人群基數正在擴大。《" 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中明确提出,到 2030 年經常鍛煉人數達到 40% 以上。
而且,大衆健身人群比之前更加注重運動表現。" 比如原來跑馬拉松,能跑進 3 小時或者 3.5 小時就已經覺得是大牛了,但 3 月份的無錫馬拉松有将近 1300 名選手跑進 3 小時内。" 吳健告訴虎嗅。
無錫馬拉松比賽 圖源:視覺中國
在他看來,這意味着大衆健身人群的訓練更加專業了,同時也需要更專業的産品支持。因此,原本局限在運動員等專業圈裏的運動營養也會 " 破圈 ",從小衆市場走向大衆人群。
全球範圍内看,我國運動營養行業的增速幾乎是最高的。醫療賽道咨詢企業 IQVIA 消費者健康業務負責人李歆晨告訴虎嗅,随着中國消費者對 " 運動恢複 " 的概念初步形成,運動營養行業将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預計,我國運動營養行業每年的增速将達到 40%。
在乳業專家宋亮看來,運動營養是符合消費行業的趨勢的賽道。去年,他在跟乳制品企業交流時,就提到這将會是一個 " 風口 " 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急需創新産品
除了行業增速快,大企業看好運動營養賽道還有一個原因:産品叠代蘊含的機會。
從産品類型上看,粉劑類如蛋白粉等仍是運動營養領域最主流的産品形态。市場研究機構 GVR 在報告中提到,2022 年全球運動營養産品中粉劑類産品占 40% 以上。
在宋亮看來,目前國内健身人群以吃國外蛋白粉爲主,但這類産品有兩大問題。" 一是,不好吃;二是,營養元素比較單一。"
近些年,随着年輕消費者進入市場,他們對于運動營養産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樣。更便攜的液體蛋白補充劑、蛋白棒、奶昔甚至運動營養軟糖等新品類也越來越多。
具體到我國市場,宋亮認爲,像運動營養這類的功能性産品往食品方向發展會是一個大趨勢。
原因有三,一是,我國消費者一直有 " 食補 " 的觀念和習慣;二是對于生産企業來說,把功能性産品做成食品的附加值更高;三是,食品比藥片等加工方式更多、口味、營養也能更好。
在宋亮看來,液體形态的運動營養産品會是今後市場的增量所在。原因是,跟之前流行的藥片、粉劑産品相比,液體産品的吸收效果更好,營養元素也更多元。
吳健操盤邁勝,推出的第一款産品就是液體蛋白補充劑。之所以選擇以蛋白質爲基礎,是因爲我國消費者膳食結構中普遍蛋白質攝入不如歐美等國家多。" 在營養素攝入方面,國際平均蛋白質攝入量占碳水、蛋白質和脂肪三大元素的 20% — 25%,而我們國家隻有 15% 左右。" 吳健說道。
在全球範圍看,蛋白質仍是運動營養産品中最常見的元素。據統計,2021 年美國推出的 97% 的産品中都出現了與蛋白質相關的聲明。
運動營養行業的各大企業也都有液體蛋白産品。比如,2019 年百事就收購運動營養公司 CytoSport,推出 RTD 蛋白飲産品。
李歆晨認爲,運動營養行業已經出現了産品 " 定制 " 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個性化,針對特定人群的産品也會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在快速發展的運動營養賽道,一場争奪戰已經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