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近日,ChatGPT 引發輿論風暴,火遍全球,在全球教育界也掀起軒然大波。其驚人的表現力、超強的學習能力沖擊了人們的想象,也引發了對教育意義的再讨論。人們接受了一二十年教育,最終要被人工智能取代嗎?教育危機應該如何解決?是将其看作競争對手還是人類助手?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主頁面 " 星标 " 我們,從此 " 不失聯 "。
文丨 ABB 編丨 May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刷屏網絡。GPT 是指 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預訓練生成模型),它有着" 聊天機器人 "+" 搜索工具 "+" 文本創造工具 "的作用。人類向它提一個問題,它可以根據大數據裡的信息,回複一個比較準确、比較合适的文本答案。
圖源:ChatGPT
這讓筆者想起在 ChatGPT 大火之前,還有一個會下棋的 AlphaGo 也曾讓一衆世界頂尖大師折服過。似乎人類再有天賦再刻苦練習,都敵不過人工智能的海量數據儲備、高精确、高速度的反應。
每當有超級聰明的人工智能問世,總會有 " 某些行業即将被淘汰 "," 人類學這些已無用,以後都是由機器人做了 ","AI 能否取代人類 ",甚至 " 人類早晚會被 AI 征服 " 等等非常焦慮的論調出現。
如果說,家長在中國國内教育、英式教育、美式教育等等中選擇,隻是人類内部的不同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間的競争,那麼類似 ChatGPT 和 AlphaGo 這樣的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之間的競争,可能會直接産生颠覆性的後果——要是人工智能勝出,那麼東西方的教育就都 " 輸 " 了。
或者更确切地說,不論家長給孩子選擇哪種現有的教育方式,最後都是輸的話,那就說明我們需要徹底換一種思路來培養孩子了。
第一種思路是,把人工智能當競争對手看,即人類應該尋找、開發另一種更尖端更高科技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才能幫助他們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從而保持人類的領先地位。
第二種思路是,把人工智能當工具看,在現有的教育方式上借助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大幅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體驗,從而保持人類的領先地位。
下面筆者就這兩種思路,來與各位教育同行和家長們一一探讨一下。
更先進的教育方式能否落地?
最近幾年,腦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根據美國《科學機器人學》雜志上發布的論文,美國卡内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賀斌科研團隊,開發了出一種可與大腦無創連接的腦機接口,能讓人用意念控制機器臂連續、快速運動。
當使用這一系統時,人們隻需佩戴一頂可測量腦電波的帽子,并在腦海中想象自己移動手臂,而無需實際運作手臂,就可以讓與系統相連的機器臂随意念而動,并讓機器臂追逐屏幕上的光标。
通過腦機接口,用戶可以用想象來控制機械臂,讓它連續跟蹤随機運動的計算機光标,因為機械臂的動作比人手要快很多,所以學習效果比以前提高了近 60%,學習成績提高了5 倍以上。
雖然該項技術目前仍主要用于醫療領域,尚未在教育領域中鋪開。然而,我們似乎已看到了一點點應用場景。
比如,目前已有幾所上海的學校,在學生上體育課前,體育老師根據智慧食堂系統中學生的飲食攝入數據及學生體質測評數據,為學生設定個性化的運動目标。
在上體育課中,老師也會通過運動手環和 iPad 等教學終端,動态監測學生運動數據,當某個運動時的心率超過警示心率,手環就會振動蜂鳴,然後老師就會給學生調整運動量了。
雖然現在隻是佩戴一個小小的手環,增加了一個小機器在人身上,但在未來的生活中,如果 " 意念控制機器 " 真的在教育領域更深入、更全面的應用起來,我相信教學确實可以變得更先進、快捷、高效。
但同時可能也伴随着一些風險,這些風險來自人類身體、人類精神,還有社會倫理。例如,把學習者頭皮插滿鍊接器并依賴機器工作的話,是不是也等于把人類變成了半個機器人?還是說,要想戰勝人工智能,人類就得把一部分的自己也變成人工智能才行呢?
我想,第一種思路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倫理層面都有待時日,那麼我們還是立足當下,考慮如何用好 ChatGPT,把它們當做人類發展前進的墊腳石,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好。
如何借助 ChatGPT 提高教育水平?
ChatGPT 功能的強大在于,它能通過海量數據、理解能力、組織能力形成篇幅較長的、帶有觀點、帶有例證的文章。不少媒體上也發布過,很多外國大學和論文期刊也在擔憂學生會用該軟件完成自己文科類、論述類的作業。
往 ChatGPT 上搜一搜,就能獲得很多問題的答案,那麼孩子自己查找資料分析數據,形成觀點的練習似乎也就不那麼必要了。而老師也很難準确測評出到底哪些是學生自己思考後形成的觀點,哪些是機器幫 ta 想到的。對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評估學生水平帶來很大的挑戰。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師恰好可以利用 ChatGPT 給出的觀點來激發出自己和學生的觀點。我們知道該軟件對同一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所以進行多次搜索後,學生可以獲得多種多樣、正反兩面、甚至出人意料、似是而非的觀點來啟發自己的思考。
而老師要做的就是指導學生辯證地、批判性地來思考這些觀點是否正确,如何證明其正确與否。所以這項功能要是被用于抄襲,那麼就是有害的。但要是被用作可供讨論的素材,那麼将大大提升學生的分辨能力。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 ChatGPT 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作者甄科學曾舉過一個例子,問 ChatGPT 如何寫《怎麼幫助男人走出中年危機》的論文時,它迅速地列出了提綱:
一、中年危機的定義(1. 什麼是中年危機;2. 中年危機的主要表現;3. 中年危機的原因)
二、幫助男人走出中年危機的方法(1. 充實自我:增強自信,拓展興趣;2. 加強聯系:和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溝通;3. 改變生活:改變工作狀态,改善生活習慣)。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 " 是什麼 - 為什麼 - 怎麼樣 " 的思路,同時也是一個把比較複雜的大問題解構成一個一個小問題的思路。這對于學生養成全方位的、深刻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非常重要。
很多人擔心這個軟件出來後,學生們就會偷懶抄襲了。但抄襲也可以變成參考。所以我們老師與其嚴令禁止學生使用,不如教會他們參考 ChatGPT 的思路,并且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創新,或可突破人工智能的智慧,解決更多人工智能都尚無法回答出的問題。
最後,ChatGPT 還可以提供不同語言風格的示範。這對于學生養成在不同場合得體的表達可太重要了。相當多的學生分不清口語和書面語,以及在哪些場景下該用怎樣的詞彙去表達。這時隻要給該軟件下指令,就可以讓它展現正式書面的、有趣口語化的、古典的、誇張的等等,幾種文體一對比,學生立馬就能理解不同場景中,用不同的風格會帶來哪些效果,并且自己也能學會恰當地使用這些表達形式。
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來臨。寫文章有 ChatGPT,翻譯有翻譯機,看來離筆者小時候想要的往大腦裡裝個芯片,就能把小學到大學的知識全部裝進去的願望,可能也不遠了。
而與裝芯片、将大腦與機器鍊接起來相比,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算是一次溫和的警鐘——部分思考性不強的工作早晚會被淘汰,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利用好人工智能,将自己的思維水平和社交能力進一步提升上去,才是正理。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